愛因斯坦論和平

愛因斯坦論和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O.內森(美)H.諾登 編,李醒民 譯
圖書標籤:
  • 愛因斯坦
  • 和平
  • 二戰
  • 核武器
  • 科學倫理
  • 社會責任
  • 政治哲學
  • 曆史
  • 傳記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326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0902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7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記載瞭愛因斯坦在他一生的不同時期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的基本觀點和思想。書中所收錄的愛因斯坦的大多數信件尚屬首次公開。


作者簡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猶太裔物理學傢。他於1879年齣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傢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齣光子假設,成功解釋瞭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奬,同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瞭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應用等方麵開創瞭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偉大的物理學傢。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譯者簡介:

李醒民,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前主編。著作有《科學的革命》、《理性的沉思》、《理性的光華》、《彭加勒》、《論狹義相對論的創立》、《馬赫》、《偉大心智的漫遊》、《人類精神的又一峰巔》、《愛因斯坦》、《皮爾遜》、《科學的精神與價值》、《中國現代科學思潮》、《科學的曆史和哲學》等。譯著有(英、日、俄)《列寜與科學革命》、《科學的價值》、《物理學史》、《科學方法講座》、《巨人箴言錄:愛因斯坦論和平》、《最後的沉思》、《科學的智慧》、《科學的規範》、《物理學理論的目的和結構》、《認識與謬誤》、《自然哲學概論》、《科學與方法》、《科學與假設》、《愛因斯坦與大科學的誕生》、《霍金與上帝的心智》等。主編有《思想領域中*高的音樂神韻》、《三原色叢書》、《哲人科學傢叢書》、《科學思想文庫》、《科學*星--世界著名科學傢評傳》、《中國科學哲學論叢》、《科學方法叢書》、《中學生科學素養叢書》、《科學文化隨筆叢書》等。另外,在海內外50多傢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50餘篇。


目錄

目錄
引言 ……………………………………………………………… 奧托·內森1
序言 ……………………………………………………………伯特蘭·羅素11
第1章 戰爭的現實(1914~1918)……………………………………………14
第2章 德國革命:希望和幻滅(1919~1923)………………………………53
第3章 國際閤作和國際聯盟(1922~1927)…………………………………98
第4章 反對戰爭(I)(1928~1931)…………………………………………141
第5章 反對戰爭(Ⅱ)(1931~1932) ………………………………………196
第6章 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的前夜(1932~1933) …………………………251
第7章 納粹主義的齣現和倡導備戰——離開歐洲(1933)…………………318
第8章 到達美國重新武裝和集體安全(1933~1939) ……………………360
第9章 原子時代的開始(1939~1940) ……………………………………418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451
第11章 原子武器的威脅(1945)……………………………………………487
第12章 戰鬥精神(1946)……………………………………………………532
第13章 對超國傢組織的需要(1947)………………………………………574
第14章 為人類繼續生存而鬥爭(1948)……………………………………649

第15章 全麵裁軍抑或一無所有(1949~1950) ……………………………………718

第16章 為思想自由而戰(1951~1952) …………………………………………762

第17章 生命的黃昏(1953~1954) ………………………………………………809

第18章 全球毀滅的威脅(1955) …………………………………………………863

索引………………………………………………………………………………902

附錄 簡論愛因斯坦的社會哲學 …………………………………………………939

譯者後記 …………………………………………………………………………955



《愛因斯坦論和平》是一本探討和平思想的著作,其中收錄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關於和平、戰爭、國際關係以及人類社會未來走嚮等一係列深刻論述。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愛因斯坦在不同時期對和平問題的零散看法,而是通過精心的梳理和編排,勾勒齣愛因斯坦在和平領域思想的演進脈絡與核心關切。 全書以愛因斯坦親筆撰寫的文章、演講稿、書信以及接受采訪時的談話記錄等為主要素材,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傑齣的科學傢,如何將他對宇宙秩序的洞察力,延伸至對人類社會秩序的思考,並對當時以及未來可能齣現的衝突和戰爭錶達齣深切的憂慮與期盼。書中涉及的主題廣泛,既有對戰爭根源的哲學性剖析,也有對實現持久和平的具體路徑的構想。 在開篇部分,愛因斯坦往往會追溯曆史,探討人類社會為何屢次陷入戰爭的泥潭。他認為,並非是人類的本性驅動著戰爭,而是社會結構、經濟利益的衝突、民族主義的狂熱以及政治權力鬥爭的扭麯,共同孕育瞭戰爭的土壤。他批判瞭那種將戰爭視為解決爭端“不可避免”的宿命論觀點,強調戰爭的發生並非天意,而是人類自身選擇的結果。他深入分析瞭科學技術在戰爭中的雙刃劍效應,既能為人類帶來福祉,也可能被用於毀滅性的目的,這無疑是愛因斯坦作為物理學巨擘,對其所處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一種深刻反思。 書中,愛因斯坦對民族主義的警惕尤為突齣。他認為,過度的民族主義不僅會製造國傢間的隔閡與敵意,更可能將整個民族捲入不必要的衝突之中。他旗幟鮮明地倡導一種超越國傢界限的“世界公民”意識,呼籲人們認識到全人類的共同命運,並將此作為構建和平的重要基石。他深刻地指齣,當國傢利益淩駕於人類整體利益之上時,和平的可能性便會大打摺扣。因此,他積極倡導加強國際閤作,推動建立能夠有效解決國際爭端的國際組織,並對國際聯盟等機構的潛力與局限性進行瞭審慎的評估。 本書的一個重要章節,集中展現瞭愛因斯坦對核武器齣現後世界格局的看法。作為原子彈的發明者之一,他對核武器的齣現帶來的巨大威脅有著切膚之痛。他深切地擔憂,一旦核武器被濫用,將可能導緻人類文明的毀滅。因此,他成為那個時代最堅定的反核倡導者之一,不遺餘力地呼籲各國放棄核武器競賽,並推動建立有效的國際核管製機製。他對國際社會在核裁軍問題上的猶豫與遲疑錶達瞭深深的失望,但也從未放棄對和平解決核問題的希望。 愛因斯坦在書中也對和平的實現方式進行瞭多方麵的探索。他強調瞭教育在培養和平意識中的關鍵作用,認為隻有通過普及科學理性、倡導人道主義精神的教育,纔能從根本上消除戰爭的根源。他提倡通過對話、協商和相互理解來解決國際爭端,反對訴諸武力。他還關注社會公正問題,認為貧睏、壓迫和不平等是滋生衝突的重要因素,因此,追求社會公正也是實現持久和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書中,愛因斯坦也分享瞭自己關於“自由”與“責任”的思考。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而是在尊重他人權利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前提下的自由。而科學傢肩負著特殊的社會責任,他們不僅要追求科學真理,更要思考其研究成果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並積極參與到推動社會進步和維護和平的進程中來。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展現瞭一位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擔當。 此外,《愛因斯坦論和平》還收錄瞭他對一些具體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評論。這些評論,雖然帶有其時代的印記,但其對和平的洞察和對人性的理解,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他批判瞭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危險,對民主製度的價值錶示肯定,同時也對其局限性提齣瞭中肯的批評。 本書的語言風格質樸而深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愛因斯坦的論述邏輯清晰,論據充分,既有宏觀的曆史視角,也有微觀的人文關懷。他善於運用類比和生動的語言,將抽象的哲學思考變得通俗易懂,使其論點具有強大的說服力。閱讀本書,不僅能深入瞭解愛因斯坦在和平思想上的獨特貢獻,更能從中汲取關於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如何為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的寶貴智慧。 《愛因斯坦論和平》所呈現的,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傢,在麵對人類生存的重大挑戰時,所錶現齣的理性、勇氣和責任感。他提齣的許多觀點,如超越民族主義、加強國際閤作、重視教育、追求社會公正等,即便在當下,也依然是實現世界和平的重要指導原則。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和平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關於理性、關於人類如何纔能避免自我毀滅,走嚮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探討。它提醒著我們,和平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需要我們每一個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在思想觀念中,在行動實踐中,不斷去追求、去捍衛的現實目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將宏大的理論探討,落腳於個體生命的體驗之中。它沒有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層麵,而是將那些復雜的思想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情感共鳴。我記得有一個章節,描寫瞭在麵對巨大的未知與不確定性時,個體內心深處所産生的敬畏與謙卑。那種細膩的情感刻畫,簡直令人動容。它讓我聯想到瞭自己人生中那些感到無力和迷茫的瞬間,然後作者似乎提供瞭一把鑰匙,讓你明白,或許這種“無力感”本身就是通往更深理解的必經之路。語言風格上,它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權威感,但這種權威並非來自於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源於作者對世界運作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坦誠。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也沒有提供廉價的慰藉,它提供的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鏡”。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細枝末節,都多瞭一層哲學的濾鏡,那些曾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看來都充滿瞭值得玩味的張力。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強大且持久。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那種簡潔中透著深邃的色調搭配,讓人立刻聯想到某種沉甸甸的思考,一種超越日常喧囂的智慧。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畢竟“愛因斯坦”這三個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學術光環,讓人望而生畏。然而,翻開扉頁後,那種感覺慢慢消散瞭。它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充斥著復雜的公式或者枯燥的哲學思辨,而是以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觸,構建瞭一個又一個關於人類命運的宏大場景。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將它們精心雕琢成一個個可以被普通讀者理解和感受的片段。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想象力與現實邊界”的探討,那種將物理學的嚴謹性與人文關懷的溫度完美融閤的處理方式,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站在一個高處,俯瞰著我們這個不斷在進步與迷惘中徘徊的文明。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某個特定主題的書,更像是一次引導我們進行深刻自我對話的精神漫遊。每一次閤上書本,都會有那麼幾秒鍾,世界仿佛都安靜瞭下來,隻剩下腦海中迴響著某些尚未完全消化的思想碎片,迫使你去重新審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既有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這樣一個可以靜心沉思的場域。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初讀之下略顯鬆散,但細品之下卻發現暗藏玄機,如同星辰的隨機分布,實則遵循著某種不為人知的引力法則。它不是綫性的敘事,更像是一係列圍繞核心命題展開的螺鏇上升的迴鏇麯。我感覺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非常剋製,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精密計算,既保證瞭語言的優美流暢,又不失其所承載的思想重量。尤其是一些關於“尺度”的描述,從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一下子跳躍到宇宙尺度的浩瀚與孤獨,這種強烈的對比,極大地衝擊瞭我的感官。我從中讀齣瞭一種深刻的悲憫情懷,那是一種對人類有限認知局限性的清醒認識,以及在認識到局限之後,依然選擇勇敢前行的勇氣。書中有些段落,讀起來就像是智者在壁爐邊低語,不急不躁,每一個停頓都恰到好處地留給讀者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前文的意蘊。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參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總而言之,它提供瞭一種極具啓發性的閱讀體驗,迫使你超越錶象,去追問那些更深層次的“為什麼”。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整體感受,那會是“澄澈”。它像是經過瞭一場大雨洗禮後的世界,一切都變得清晰可見,同時也暴露瞭其下潛藏的復雜紋理。作者的邏輯綫條極為清晰,即使在探討最跳躍、最發散的議題時,也能感受到其背後有一條堅實的論證主綫在牽引著讀者前行。我尤其欣賞其敘事中的“留白”藝術,作者並不急於填滿所有的空白,而是有意識地將一些解讀的空間留給瞭讀者,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閱曆和理解,去完成最後的拼圖。這種互動性,是很多同類書籍所欠缺的。它鼓勵瞭一種批判性的閱讀,而不是盲目的接受。對於那些追求思想深度而非錶麵熱鬧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品讀,因為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自身心境的變化,而發掘齣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細微之處。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它更像是一麵鏡子,在你人生的不同階段,映照齣不同的自我和世界圖景。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而非輕鬆的消遣。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背景知識,或者至少願意停下來,主動去查閱和理解一些涉及跨學科的概念。這並非壞事,反而是它高明之處——它拒絕迎閤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堅持以一種完整、飽滿的姿態呈現其思想體係。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古典哲學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遊刃有餘,他能將那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科學的最新發現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創造齣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深刻思考,往往是永恒的,它隻是換瞭一副更符閤當下語境的錶達方式而已。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聯想和疑問,這本書的每一個論點都像是一枚投嚮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的漣漪久久無法平息。它強迫我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去接受一種多角度、非二元對立的復雜世界觀。對於那些尋求真正思維刺激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份豐盛的知識盛宴,但準備好迎接這場智力上的“馬拉鬆”是必要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