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服飾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具體到貴州的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因其悠久的曆史所傳承下來的精美的技藝、因其支係眾多而衍生的款式多樣性、因其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使得服飾承載的記錄曆史的特性等,這些都使得貴州的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傳承研究》主要內容是對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傳承所進行的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一 研究課題的確定
二 所研究之民族
三 調查地點的選取
第二節 研究的方法、範圍與內容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研究的範圍
三 研究的內容
第三節 主要觀點、創新之處與學術價值
一 主要觀點
二 創新之處
三 學術價值
第一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服”
第一節 綜述:關於“服”的幾組概念
一 盛裝與便裝
二 一部式與二部式
三 主體服裝與輔助服裝
第二節 主體服裝款式
一 一部式款式——貫首型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裝
二 二部式款式——上下分製的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裝
第三節 輔助服裝款式
一 綜述:輔助服裝款式——多部件的構成
二 各部分輔助服裝分類
第四節 餘論——關於服裝細節的幾個補充說明
一 細節之材質
二 細節之衣袖
三 細節之扣子
四 細節之領部結構
五 細節之衣擺
第二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飾”
第一節 綜述
一 飾品的分類:首飾與佩飾
二 飾品的種類:量多而繁雜
三 飾品的材質:銀質為主
四 飾品的曆史、文化與作用
五 飾品在傳統服飾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節 分類詳述:飾品的具體款式
一 首飾
二 佩飾
第三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技”
第一節 刺綉技藝
一 綜述
二 花樣與工具
三 貴州苗族刺綉技藝
四 貴州侗族刺綉技藝
第二節 織染技藝
一 織布
二 染布及後續過程
三 織錦
第三節 蠟染技藝
一 防染劑
二 點蠟工具
三 染料
四 蠟染步驟
第四節 百褶裙的製作技藝
一 百褶裙的製作
二 百褶裙的裝飾手段
第五節 銀飾製作技藝
一 銀飾製作的工具與工序
二 銀匠村
第六節 傳統服飾技藝的變遷——一個近60年前的調查案例
第四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動態穿著文化”
第一節 “動態穿著文化”之穿著習俗
一 關於主體服裝的穿著習俗
二 關於輔助服裝的穿著習俗
三 關於飾品的穿戴習俗
四 收放習俗
第二節 “動態傳著文化”之穿著步驟
一 對歸洪村侗族女性盛裝穿著步驟的解讀
二 對滾仲村苗族女性盛裝穿著步驟的解讀
三 對西江寨苗族女性盛裝穿著步驟的解讀
四 對西迷村侗族女性盛裝穿著步驟的解讀
第五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服飾主體”
第一節 對服飾主體——貴州苗族侗族女性的民族學解讀
一 “他者”的視角
二 苗族侗族女性的共性研究——性格特質層麵
三 苗族侗族女性的共性研究——對美的追求層麵
四 苗族侗族女性差異性研究——性格差異與服飾映射
第二節 傳統服飾對於貴州苗族侗族女性的重要意義
一 四位一體——設計者、製作者、穿著者與傳承者
二 傳統服飾與女性戀愛、婚姻
第六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文化意義與研究價值
第一節 貴州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文化意義
一 文化錶徵——本民族曆史、文化、習俗的集中體現
二 族彆標誌——本民族歸屬的認同
三 評判指標——對製作者女工的判定
四 儀式構成——作為禮儀服的存在
五 身份識彆——服飾中的符號語言
六 審美錶達——體現對審美的認知
七 情感媒介——連接母女間感情的紐帶
第二節 對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研究的意義
一 時間的縱軸——時代變遷對於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影響
二 空間的橫軸——民族間與國際交流對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影響
三 傳承、發展與創新的需求
第七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留存現狀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留存現狀
一 服飾實物的留存
二 服飾技藝的留存現狀
三 個案研究:對西江苗寨傳統服飾留存與傳承狀況的分析
第二節 對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傳承影響因素的分析
一 生活方式的改變
二 經濟因素的衝擊
三 交流因素
四 生活方式的變化
五 相關立法的缺失
六 當地群眾傳統服飾保護意識的薄弱
第八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傳承的三個要素
第一節 傳承中的主體因素——傳承人、組織者以及普通製作者
一 傳承人
二 有影響力的組織者
三 普通的製作者
第二節 傳承中技術的因素——服飾手工藝的傳承
一 服飾技藝的特點與傳承之間的關係
二 傳承中教與學的幾種方式
三 關於傳統手工藝的手工性與市場化之間的悖論
第三節 傳承中的其他因素——傳承的助力
一 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二 相關研究與科研機構的學術支持與方嚮性建議
三 當地文化館對相關文化宣傳活動的開展
四 閤理運用民間組織的力量
五 相關的服飾公司或企業的市場化推進
第九章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之傳承齣路與設想
第一節 保護層麵——實物保護與傳承環境的建立
一 服飾實物層麵——對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實物保護
二 傳承環境層麵——建立和完善原生態文化村落
第二節 研究層麵——對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及其文化的研究
一 對於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田野調查
二 對於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學術研究
第三節 保障層麵——數字化存檔與法律保護
一 非物質文化體係層麵——將精品服飾和精湛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産體係
二 製定係統而明確的《中國民族傳統服飾保護法》
三 建立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數據庫
第四節 發展層麵——非物質文化遺産體係建設與現代設計
一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現代設計
二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舞颱化設計
三 貴州苗族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品牌化推廣
結論
附錄一 對專傢學者的訪談記錄
附錄二 相關案例目錄
附錄三 錶格目錄
附錄四 圖片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織就時光的絢爛:苗、侗女性服飾的流轉與新生》 在中國西南的雲山霧海之間,生活著兩個古老而迷人的民族——苗族和侗族。他們的名字,早已與色彩斑斕、工藝精湛的傳統服飾緊密相連。這些不僅僅是蔽體禦寒的衣物,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民族精神、審美情趣以及社會文化的生動畫捲。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研究對象,而是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審視苗族與侗族女性傳統服飾在漫長歲月中如何孕育、發展,並經曆著時代的洗禮。它是一部關於“美”的敘事,一麯關於“傳承”的贊歌,一次關於“文化自覺”的探索。 一、 苗族女性服飾:斑斕的敘事與無言的史詩 苗族,一個擁有悠久曆史和豐富分支的民族,其女性服飾的多樣性令人驚嘆,幾乎堪比一部百科全書。每一個分支,甚至同一個分支內的不同支係,都可能因為地域、信仰、生活習俗的差異,而發展齣獨具特色的服飾風格。 在苗族女性的服飾中,色彩的運用是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他們對色彩有著近乎本能的敏感和高超的駕馭能力。紅,象徵著熱情、生命與吉祥;藍,代錶著天空、純淨與希望;黑,蘊含著神秘、穩重與力量;而綠,則寄托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對豐收的期盼。這些色彩,通過精妙的搭配與組閤,在衣襟、袖口、裙擺、頭飾上跳躍、碰撞,編織齣令人目眩神迷的視覺盛宴。 刺綉,是苗族服飾中最令人稱道的技藝之一。苗族婦女們用靈巧的雙手,將彩色的絲綫變成瞭一幅幅生動的圖畫。這些圖案並非信手拈來,而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飛禽走獸,如龍、鳳、鳥、蝶,是他們對自然萬物的崇拜與想象;花草樹木,如牡丹、梅花、蓮花,則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祝願與對生命力的贊美;幾何紋樣,如迴紋、網紋,則展現瞭他們對宇宙秩序與空間關係的理解。每一針,每一綫,都凝聚著婦女們的心血與智慧,它們講述著古老的傳說,記錄著傢族的繁衍,映射著社會的變遷。 銀飾,是苗族女性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人民相信銀子具有驅邪避煞、保佑平安的神力。因此,他們會傾盡傢財,為女性打造精美的銀飾,如銀冠、銀角、銀項圈、銀手鐲、銀耳環等。這些銀飾不僅造型各異,而且往往帶有繁復的雕刻和捶打工藝,其精細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盛大的節日慶典上,婦女們佩戴著琳琅滿目的銀飾,與色彩鮮艷的服飾交相輝映,仿佛一位位從古老傳說中走齣的銀色精靈,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光芒。 苗族女性服飾的結構也極富特色。從上到下,層層疊疊,錯落有緻。短上衣、長裙、圍腰、披肩,以及各式各樣的頭飾和腳飾,共同構成瞭一個完整的著裝體係。這些衣物的剪裁和搭配,充分考慮瞭地域環境和生活需求,既有保暖性,又不失其靈動與美觀。例如,居住在濕熱地區的苗族,服飾多以輕薄透氣的棉麻為主;而生活在寒冷地區的苗族,則會運用厚實的毛織物和多層疊穿的方式來禦寒。 二、 侗族女性服飾:素雅的韻味與結構的智慧 與苗族服飾的奔放熱烈不同,侗族女性服飾更顯素雅、含蓄,卻同樣飽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精湛的工藝。侗族服飾的色彩以青、藍、黑、白為主,基調沉靜而內斂,偶爾點綴以鮮艷的紅、綠、黃等色,猶如水墨畫中的點睛之筆,更顯其獨特的韻味。 侗族服飾的工藝以紡織和蠟染最為突齣。他們擅長利用手工紡織的棉布,通過精湛的染色和印花技術,創造齣彆具一格的圖案。蠟染,是侗族服飾的一大特色。通過在布上塗蠟,形成抗染區域,再進行染色,最後去除蠟層,便能顯現齣如同霜雪、水波般的獨特紋理。這些自然的、抽象的紋樣,賦予瞭侗族服飾一種超然脫俗的美感。 在結構上,侗族女性的服飾也展現瞭其獨特的智慧。通常由上衣、裙子、圍腰、披肩等組成。上衣的剪裁往往閤體而修身,展現齣女性的曼妙身姿。裙子多為百褶裙,行走間飄逸靈動。圍腰,則常常綉有精美的圖案,既有裝飾作用,也能起到固定衣物的作用。而披肩,則更添幾分端莊與優雅。 侗族女性的頭飾和銀飾同樣彆具匠心。他們常將黑色或藍色的布條纏繞在頭上,形成獨特的發髻,並點綴以銀製的發簪、銀梳等。這些飾品雖然不如苗族銀飾那般規模宏大,卻同樣精緻細膩,體現瞭侗族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對傳統工藝的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侗族服飾的許多細節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例如,衣襟上佩戴的鈴鐺,在行走時會發齣清脆的聲音,既能起到警示作用,也為寂靜的山林增添瞭一份生機。而服飾上的某些特定紋樣,可能代錶著傢族的起源、對神靈的敬畏,或是對自然現象的理解。 三、 流轉與新生:曆史的迴響與時代的印記 苗族與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曆史的進程、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的交流緊密相連。 曆史上,服飾是區分族群、等級、地域的重要標誌。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兩個民族的服飾在相互交流、藉鑒中不斷豐富,也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逐漸形成瞭各自獨特的風格。地理環境的影響,如氣候、物産,也直接塑造瞭服飾的材質、款式和穿著方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彆是近現代以來,外部世界的湧入,為苗族與侗族服飾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機遇。工業化生産的紡織品、閤成染料的齣現,以及西方服飾理念的傳播,都對傳統服飾的製作和審美産生瞭影響。一些傳統工藝麵臨著失傳的危機,一些服飾款式也悄然發生著改變。 然而,危機之中也孕育著新的生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認識到傳統服飾的價值,並積極投身於保護與傳承之中。他們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結閤,創作齣既保留民族特色又符閤時代潮流的新式服飾。傳統服飾不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展品,而是走上T颱,齣現在日常生活中,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符號。 旅遊業的發展,也為苗族與侗族服飾的傳承帶來瞭新的動力。遊客們對民族風情的濃厚興趣,使得傳統服飾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産品。這既為當地居民帶來瞭經濟收入,也促使他們更加重視對傳統服飾的保護和創新。 結語: 《織就時光的絢爛:苗、侗女性服飾的流轉與新生》雖然不直接呈現某項具體的研究成果,但它描繪瞭一個宏大的文化圖景,展現瞭苗族與侗族女性傳統服飾的豐富內涵、精湛工藝以及在曆史長河中的演變軌跡。它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色彩、智慧與溫度的世界,去感受那些用絲綫、彩料和汗水織就的,關於美、關於傳承、關於民族生命力的動人故事。這不僅僅是對物質形態的關注,更是對蘊含其中的精神力量、文化智慧和生存智慧的深層體悟。它鼓勵我們去思考,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在流轉中煥發新的光彩,在傳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