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乐理十八讲(修订版)》不是生硬地将内容分解成“十八讲”,而是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
《乐理十八讲(修订版)》的编著者,既有各高校的精英,也有艺术高中的一线教师,他们在《基础乐理》的教学中总结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解题方法,也对《基础乐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学术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作者简介
叶卫国,硕士,高级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宜昌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钢琴学会副主席。“湖北省优秀音乐教师”,宜昌市音乐“学科带头人”,三峡艺术高中艺术处主任。多篇论文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发表和获奖。编著和出版教材有《基础乐理学习与解题分析》、《乐理十八讲》、《乐理艺考考强化训练》、《高考乐理全真模拟试题》、《高考音乐常识与音乐听辨》、《视唱练耳实战强化训练》、《乐理实战强化训练》、《音乐常识实战强化训练》等。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项比赛,获一等奖,“指导教师奖”、“优秀园丁奖”。曾多次担任湖北省各类专业大赛评委,湖北省各类大型活动开幕式总导演。
多年来,先后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数百名学生。
李金华,男,汉族,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承担研究生和本科《视唱练耳》主科及本科和附中《视唱练耳》共同课教学,并为研究生开设《无调性视唱练耳与节奏训练》必修课和为本科生开设《多声部视唱》等选修课程。多次在校内外举行学术讲座和在国内重大学术交流活动中主持和发言,并多次担任国内视唱练耳学科竞赛评委。
近年来撰写和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艾德伦特(新方法>教学研究》、《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音程感的建立》、《调、调式和调性概念辨析》、《音程向位模块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论视唱练耳教学中调性进阶的新方法》、《节奏训练中的复杂对位问题》、《武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材建设》等。
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有《实用视唱教程》(上、下册)、《听觉训练一一节奏的练习》、《调性视唱教程》(第1~4四册)、《多声部视唱一一根据经典名作改编》、《四部和声听觉训练》、《节奏训练教程》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记谱法板块
第一讲 五线谱和简谱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五线谱
第二节 简谱与五线谱对照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二讲 节奏与节拍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节奏与节拍基本概述
第二节 时值划分
第三节 拍子的类型及拍号
第四节 切分音与弱起节奏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三讲 音值组合法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常见节奏型及其分类
第二节 音值组合法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四讲 常用音乐记号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力度标示法
第二节 速度标示法
第三节 表情术语
第四节 省略记号
第五节 演奏(唱)法记号与术语
第六节 装饰音及其奏法
第七节 术语与说明记号
第八节 曲体名称
第九节 乐器名称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乐音板块
第五讲 乐音体系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音的分组
第二节 变音记号与等音
第三节 全音与半音的类别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六讲 音程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音程概述
第二节 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
第三节 音程的名称
第四节 自然音程与变化音程
第五节 音程的扩大与缩小
第六节 音程的协和性
第七节 单音程与复音程
第八节 原位音程与转位音程
第九节 等音程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七讲 和弦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和弦概述
第二节 三和弦的构成及其转位
第三节 七和弦的构成及其转位
第四节 等和弦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调性板块
第八讲 大小调式体系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大小调体系概述
第二节 自然大调式
第三节 自然小调式
第四节 自然大小调式的变体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九讲 如何辨别各种大小调及转调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大小调分析
第二节 大小调转调分析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讲 大小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大小调式中的音程
第二节 大小调式中的和弦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一讲 五声性调式体系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五声调式
第二节 七声调式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二讲 如何分析五声性调式及转调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五声性调式分析
第二节 五声性调式转调分析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三讲 中古调式体系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四讲 三种调式体系风格比较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大小调式与五声性调式
第二节 大小调式与中古调式
第三节 中古调式与五声性调式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五讲 调的关系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近关系调
第二节 远关系调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六讲 调式变音及传统半音阶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一节 调式变音
第二节 传统半音阶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七讲 移调、译谱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第十八讲 调式中的音列、音组、音阶、半音阶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二部分 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
第三部分 练习题
律学常识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点
第二部分 思考题
第三部分 练习题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基础乐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音乐各要素相关的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求提高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加强学习者的艺术修养。
“基础乐理”又是音乐学习的关键课程和各专业音乐院校入学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科目。众多学习者则迷惘于琳琅满目的教程、习题集与试题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教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但学习周期长、容易遗忘,甚至需要反复学习好几遍才能完全掌握;解题思路不够清晰,导致解题时耗时过长,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题量;不能举一反三,不善于归纳总结同类型题型解题“法则”和要点等。
基于此,本教程对“基础乐理”所涉及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内容和编排上进行了如下探索:
1.将整体内容分为三大板块——记谱法板块(共4讲)、乐音板块(共3讲)、调性板块(共11讲),其中调性板块所涉及的知识面最广,难度也最大,是本书的重点;
2.按所需课时将内容分为“十八讲”,每讲均分为“基本知识点”“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练习题”三部分;
3.每讲“基本知识点”力求精炼、准确、易懂、易记;
4.“常见题型及解题分析”部分对每讲内容可能涉及的题型均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并就具体题型难点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诸如“坐标法”“口诀法”“公式法”“半音法”“交集法”“色彩音程法”“单音法”等新颖的有针对性的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最为重要、最有价值和最值得推介的原因;
5.每讲均设置了相当数量的“练习题”,以方便学习者根据“解题分析”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6.注重知识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摒弃当前研究中已经证明是错误或陈旧的观点,如对“增八度是单音程还是复音程”这一“争议性”命题,本书通过讲“理”的方式将其列为复音程;
7.摒弃在音乐实践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假想”命题或“无理”命题;
8.本书第十四讲“三种调式体系风格比较”系统阐述了三种常用调式风格的异同。
《乐理十八讲(修订版)》不是生硬地将内容分解成“十八讲”,而是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本书的编著者,既有各高校的精英,也有艺术高中的一线教师,他们在《基础乐理》的教学中总结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解题方法,也对《基础乐理》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在学术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本书的构成除了乐理基本知识的“十八讲”,还有相关课题的“十八练”,为了及时检验学习进度。
弦音的织锦:西方音乐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致力于构建一座坚实的音乐理解桥梁,带领读者系统、深入地领略西方音乐理论的宏伟结构及其在实际演奏与创作中的应用。 我们将避开传统教材中可能出现的枯燥说教,转而采用一种更具启发性、更贴近音乐实践的叙述方式,让每一条规则、每一个概念都成为连接理论与听觉体验的纽带。 第一部分:音高的织体——调式与和声的根基 本书伊始,我们将从最基本的元素——音高开始,但这并非停留在简单的唱名记忆上。我们着重探讨音高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感知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西方音乐的基础框架。 音程的精妙: 我们将详细解析大小二度到大复二十度的所有音程,不仅分析其数学比例(赫兹与半音的精确关系),更深入探讨它们在听觉上产生的色彩感。例如,增四度与减五度的“三全音”如何从结构上产生张力,以及它们如何在巴赫的对位中被巧妙地解决。 调式系统的溯源与重构: 告别仅仅停留在“大小调”的局限。我们将回归到自然音阶的七个模态(Dorian, Phrygian, Lydian 等),详细剖析它们各自的“性格音”——那个决定其情绪基调的关键音。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读者将理解为什么李斯特会偏爱利底亚调式带来的明亮感,而肖邦的某些夜曲却流淌着多利亚调式的忧郁色彩。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从任何一个音开始构建这些调式,并理解它们在早期音乐(如格里高利圣咏)中的核心地位。 和声的骨骼:三和弦的构建与功能: 本书将三和弦的讲解提升到“功能和声”的视角。我们不仅教授如何构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和减三和弦,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弦在特定调性中的角色:主和弦(Tonic)的稳定、属和弦(Dominant)的推动力,以及下属和弦(Subdominant)的色彩铺垫。我们将引入“和声动力学”的概念,解释和弦进行如何创造出“期待——满足”的听觉叙事。 第二部分:节奏的脉搏与节拍的骨架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线,它决定了音乐的律动和能量的释放方式。 节拍的单位与组织: 从最简单的二拍子、三拍子到复杂的复合拍子(如 5/4, 7/8),我们将详细解析拍号的含义,并强调重音的自然位置。我们不再将复合拍子视为两个简单拍子的简单相加,而是探讨它们在不同风格(如巴尔干民间音乐或现代爵士乐)中的“内部分组”是如何影响整体律动的。 时值与附点: 对音符时值的精确控制是演奏的基础。我们将通过图示和对比练习,区分连音线(Slur)与延长线(Tie)在节奏划分上的本质区别。附点、休止符的精确时值计算将通过实际的节拍器练习来巩固。 复节奏与对位律动: 这是一个进阶但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复节奏(Polyrhythm),例如 3 对 4,以及它们如何在音乐中产生既冲突又和谐的张力。通过对位法的视角,我们将分析节奏如何在不同声部间交织,创造出复杂的织体,而不至于混乱。 第三部分:和声的延伸与色彩的渲染 在掌握了基础三和弦后,我们开始探索使音乐色彩斑斓的七和弦与非功能性和弦。 七和弦的丰富性: 重点剖析属七和弦的导向性及其解决方式。随后,我们将系统讲解大小七和弦、半减七和弦(ø7)和减七和弦(°7)的独特听觉效果,并分析它们在浪漫主义时期(如瓦格纳)中如何被用作“延长和弦”,模糊调性中心。 引申音与和弦外音: 什么是“不和谐音”?我们不再视其为需要被立即修正的“错误”,而是具有强大表现力的“色彩”。挂留和弦(Suspension)如何通过延迟解决来制造温柔的张力;经过音(Passing Tone)和邻音(Neighbor Tone)如何平滑地连接功能和弦。我们将分析德彪西如何巧妙地运用和弦外音,营造出印象派音乐特有的“朦胧感”。 调性转移的艺术——转调: 转调是音乐发展和结构布局的关键技术。我们将详细讲解平行调转调、属和弦转调等经典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变化和弦”(Altered Chords),如那不勒斯六和弦(bII6)和增六和弦(Augmented Sixth Chords,意大利式、德国式、法国式),它们如何作为强有力的桥梁,实现远关系调的华丽过渡。 第四部分:曲式结构与音乐的宏观布局 理论知识必须落实到对作品整体结构的理解上,才能真正体会作曲家的匠心。 乐思的提炼与发展: 从最简单的动机(Motive)开始,探讨如何通过移位、增值、减值、倒影等方式,将一个核心的音乐想法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乐段。 分部曲式的解析: 我们将详细解构二部曲式(A-B)和三部曲式(A-B-A)在不同体裁中的应用——从巴洛克奏鸣曲的结构到古典奏鸣曲的呈示部、发展部与再现部的“戏剧性”冲突与和解。 主题与变奏: 分析变奏曲中“固定低音变奏”与“和声进行变奏”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对节奏、调性、配器的全面改造,实现主题的“面目全非”却又“本源犹存”的艺术效果。 第五部分:配器法基础与音色的绘制 理论最终要服务于声音的创造。本章将侧重于理论如何指导乐器选择与组合。 管弦乐的声部布局: 探讨不同声部(木管、铜管、弦乐、打击乐)的音域、音色特点以及它们在乐团中的传统功能。例如,铜管如何提供宏大背景,弦乐如何承载主要旋律线。 对位与织体: 区分主调音乐(Homophony)、复调音乐(Polyphony)和单音音乐(Monophony)的听觉特征。我们将分析巴赫赋格曲的严谨性,并探讨在现代音乐中如何运用非传统的织体布局来达到特定的听觉目标。 全书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分析工具,而非僵硬的教条。我们鼓励读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听音、视奏和创作实践中,最终实现理论与直觉的完美统一,使音乐学习成为一场持续探索的美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