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玲,葛沪飞 著
图书标签: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共性技术
  • 产业化
  • 技术转移
  • 创新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
  • 产业政策
  • 经济管理
  • 技术创新
  • 区域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1052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546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253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研究》分析了中国创新发展新阶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比较了发达国家及地区同时代、同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实践与经验,构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模型,考察了支撑共性技术创新的源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细分领域科技成果与专利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实践及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归纳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成功产业化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成功的政策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研究》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的理论与方法,为政府部门构建共性技术产业化体系、制定共性技术产业化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与参考。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与挑战 1
1.2 共性技术的创新驱动引擎 5
1.3 以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7
1.4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 9
第2章 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实践与经验 11
2.1 美国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实践 11
2.2 德国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实践 18
2.3 日本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实践 22
2.4 中国台湾地区新兴共性技术产业化实践 26
2.5 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的基本经验 29
第3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过程 32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 32
3.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链与共性技术 36
3.3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与特点 39
3.4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中的关键主体及创新协同 42
3.5 本章小结 46
第4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与专利分析 47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存量分析 47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存量分析 80
4.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和专利存量特征分析 133
4.4 本章小结 137
附录 检索词表 137
第5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实践与挑战 139
5.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实践 139
5.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成效与挑战 164
5.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有效供给策略 173
5.4 本章小结 176
第6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模式 177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典型模式 177
6.2 企业主导模式 178
6.3 共性技术供给方主导模式 190
6.4 产业联盟主导模式——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 208
6.5 政府-产业联盟主导模式——以中国高铁产业为例 215
6.6 本章小结 227
第7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促进政策建议 230
7.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政策需求 230
7.2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践及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启示 235
7.3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政策导向 243
7.4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化政策建议 245
7.5 本章小结 253
古韵新章:宋代文人生活与审美变迁 作者:李明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 内容提要 本书深度剖析了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时期,文人阶层的崛起、其生活方式的精致化、以及由此催生出的独特审美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政治或文学成就的研究,本书聚焦于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精神追求与社会互动,揭示了宋代文人如何通过对“雅”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富有张力的文化世界。 全书分为“士的觉醒与日常的仪式化”、“器物世界的构建:从实用到审美的跃迁”、“山水心境的内化:园林、绘画与个体精神的投射”和“茶酒之间的社交场域:文会与风雅的再定义”四个主要部分,辅以详尽的史料考证和图像分析。 第一部分:士的觉醒与日常的仪式化 宋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朝廷的工具,而是具有独立文化身份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本部分首先考察了这种身份认同的社会基础,重点探讨了“归隐”与“入仕”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文人如何通过对自身行为的“仪式化”来确立文化优越感。 衣冠与服饰的象征意义:研究了宋代文人服饰面料的选择、色彩的禁忌与偏好,如何微妙地表达了其政治立场和审美趣味,例如对“质朴”风格的推崇与对华丽俗气的规避。 起居环境的定制化:详细描绘了宋代士大夫书斋的布局、陈设,包括屏风、笔架、墨锭的设计,这些物品如何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彰显主人学识和品味的载体。我们通过对《东京梦华录》等文献的细致梳理,重构了文人在家中接待友人时的具体礼仪流程。 时间观的重塑: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利用香道、点茶等活动来“度量”时间,从对官方律令时间的服从,转向对个人精神体验的关注,体现了内向性思维的加强。 第二部分:器物世界的构建:从实用到审美的跃迁 宋代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其核心推动力正是文人对器物“美学价值”的深度挖掘。本部分集中探讨了陶瓷、家具和文房用品的生产与消费,解析了文人如何通过“鉴赏”和“收藏”来塑造一个纯粹的“尚古”与“尚新”并存的器物世界。 瓷器的“五大名窑”与文人的口味:分析了汝、官、哥、定、钧等名窑瓷器在文人审美中的地位。重点研究了宋人对釉色、开片、造型的批评术语(如“雨过天青”、“蟹爪纹”),这些术语不仅是技术描述,更是身份的暗语。 家具的“意境”化:考察了宋代家具(如杌几、抄手榻)设计上极简主义的回归。这种设计理念背后的哲学基础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来简化形式,达到“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古董收藏与“尚古”情结:梳理了宋徽宗的皇家收藏体系对民间的影响。文人对青铜器、古玉的痴迷,不仅是对前朝辉煌的追溯,也是对当下政治变局的一种精神抵抗。本书详述了文人如何通过在器物上题跋、印章,完成对历史的“再创作”。 第三部分:山水心境的内化:园林、绘画与个体精神的投射 如果说器物是文人身份的外部标志,那么山水和绘画则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直接投射。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宋代“士人画”的兴起及其与哲学思辨的紧密结合。 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分野:对比了宫廷画院的富丽堂皇与以米芾、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探讨了“以书入画”的技法变革,以及留白(计白当黑)如何象征着虚空、禅思与无限的可能性。 私家园林的哲学空间:通过分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园林设计的影响,阐释了宋代私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雏形)如何成为文人实践其哲学理念的“微缩宇宙”。园林中的叠石、曲径、花木配置,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审美范畴的拓展:瘦、透、漏、怪:详细解读了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偏好。例如,对奇石的推崇并非单纯的猎奇,而是对生命顽强与时间雕刻力的哲学感悟。 第四部分:茶酒之间的社交场域:文会与风雅的再定义 文人生活并非隐居独善,而是通过特定的社交活动来维护和强化其群体认同。本部分聚焦于“文会”这一核心载体,解析了茶、酒如何在其中扮演了润滑剂和筛选器的角色。 点茶法的兴盛与“斗茶”:详细描述了宋代点茶(抹茶)的复杂流程,以及“斗茶”如何成为检验文人技艺与风度的重要仪式。茶末的颜色、汤花(泡沫)的持久度,都隐含着严格的审美标准。 酒令与诗歌的即兴互动:探讨了文人在宴饮中通过“酒令”和“即兴赋诗”来展示学养的场景。这些活动远比后世的应酬复杂,它们是知识的比拼,也是对儒家“中和”之美的实践。 交往的“圈层化”:分析了宋代不同地域、不同学派(如新学与旧学)文人集团的形成,以及他们通过共同的收藏品味、诗歌唱和来巩固彼此的社会网络。 结语:宋代审美的遗产 本书最终认为,宋代文人所构建的精致、内敛而又充满思辨性的审美体系,不仅深刻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文化风貌,更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高于形似”的核心价值。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的还原,我们得以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度,往往体现在其日常生活对“美”的执着追求之中。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广泛引用了《梦粱录》、《清明上河图》考证资料、宋人笔记及现存器物档案。 跨学科视野:结合了社会史、工艺美术史、哲学史的视角,构建了立体的研究框架。 细节还原:通过对日常物品和仪式的深入剖析,生动再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整体色调沉稳大气,标题字体醒目,预示着这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学术专著。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从目录的设置来看,本书的体系结构非常完整,从宏观的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到具体的共性技术识别与筛选,再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具体路径,最后还涵盖了政策支持与风险评估等多个重要维度。这让我对作者在选题上的严谨性和思考的全面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和“产业生态构建策略”的部分,这正是当前许多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相信本书在这些方面会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同时,从目录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技术与市场融合的精准把握。对于我这样一个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望为我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解决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评分

对于我而言,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对“产业政策与市场激励的协同作用”的深刻洞察。作者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充分考虑了政府的角色和作用,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例如研发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热情。书中对“技术标准制定与行业规范建立”的论述也十分精彩,清晰地指出了标准化对于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达成共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风险投资与资本运作在技术产业化中的角色”的分析,它不仅阐述了资本如何支持技术创新,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融资结构和退出机制,实现技术与资本的高效对接。这本书让我对政府、市场、资本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在政策研究和企业战略规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技术商业化路径设计”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种商业模式,而是从技术本身的属性出发,分析了其适合的市场定位、目标客户以及潜在的竞争格局。在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与验证”时,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例如用户画像构建、最小可行产品(MVP)测试等,这些内容对于验证新兴技术的市场潜力,规避盲目投资的风险,非常有价值。我注意到书中还专门有一章讨论了“技术孵化与加速器机制的运作”,这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是了解如何将颠覆性技术推向市场的关键信息。总的来说,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可操作的“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线图,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如何将那些具有前瞻性的共性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产业的蓬勃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产业发展现实的深刻理解。作者在阐述“技术转移与许可机制”时,结合了许多具体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技术转移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其中的法律、经济和管理要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全球视野下的共性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它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置于全球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对国际前沿技术进行了梳理和展望,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此外,书中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也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企业自我评估和提升创新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工具。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严谨而不失生动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际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本书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非常清晰,并且对其产业化过程的阐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详细剖析了不同类型共性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例如,在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扩散”的章节中,作者结合了多个案例,生动地说明了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其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避免“创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此外,书中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化”的探讨也十分到位,提出了多种可行的合作机制,并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劣势,这对于处于初创阶段或寻求突破的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共性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技术本身的特性、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策环境的引导,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作者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为读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