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

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煌等 著
图书标签:
  • 极地治理
  • 北极
  • 南极
  • 中国极地战略
  • 国际合作
  • 气候变化
  • 环境治理
  • 极地安全
  • 海洋权益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9210
版次:31
商品编码:123546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极地国家政策与战略研究学术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页数:357
字数:4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尝试运用现代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对极地治理和中国参与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由上下两篇共五章构成。其中,上篇主要论及北极治理及其中国参与问题,包括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制度供给战略研究、北极自组织治理的中国参与战略研究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三章;下篇主要论及南极治理及其中国参与问题,包括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研究和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两章。

目录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制度供给战略研究 3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3
第二节 当前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现状 5
一、当前北极情势的新变化 5
二、北极新情势对北极治理的影响 7
三、当前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最新发展态势 13
(一)北极理事会体系渐趋成型 13
(二)北极航运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19
(三)北冰洋公海渔业治理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1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动因和历史进程 27
一、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动因 27
(一)大国政治新舞台 28
(二)科学研究新区域 31
(三)国际航运新通道 33
(四)能源进口新方向 35
二、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现状 39
第四节 中国强化参与北极治理制度供给的战略思考 43
一、创新制度供给理念 44
(一)创新制度供给理念的紧迫性 44
(二)创新制度供给理念的现实可能性 46
二、明确制度供给方式 48
(一)建设性参与现有治理制度 48
(二)针对性创建全新治理制度 58
第五节 结语 60
第二章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中国参与战略研究 62
第一节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理论分析 62
一、自组织治理的条件理论——耗散结构理论 62
(一)系统的开放性 62
(二)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63
(三)系统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 64
二、自组织治理的过程理论——协同学理论 64
(一)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 65
(二)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65
(三)系统序参量的确定 66
(四)系统的使役原理 66
三、自组织治理的理论模型——自组织舞池 66
第二节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67
一、北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68
(一)北极融入了全球事务的进程 68
(二)北极生态系统与全球生态系统密切互动 69
(三)北极资源与全球产生交换 72
(四)北极具有国际法规定的开放性 73
二、北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77
(一)北极治理主体间利益不平衡分析 78
(二)北极治理主体间权利不平衡分析 87
(三)北极治理主体间的责任分析 91
三、北极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 92
(一)北极生物群落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93
(二)北极无机环境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93
(三)北极人类社会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94
第三节 北极自组织治理的过程分析 95
一、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竞争和协同 96
(一)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竞争 96
(二)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协同 101
(三)竞争与协同构成北极自组织的动力 104
二、北极自组织治理中的序参量确定 105
(一)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机制 105
(二)北极自组织治理机制的梳理 106
(三)北极自组织治理序参量的特点及原因 110
三、北极自组织治理的使役过程 113
第四节 自组织治理视阈下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 114
一、自组织治理理论视阈下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目标 115
(一)实现北极的有序、可持续发展 115
(二)促进和维护北极的开放性 116
(三)把“命运共同体机制”打造为北极自组织治理的序参量 118
(四)维护中国在北极的国家利益 121
二、自组织治理视阈下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政策选择 122
(一)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开展多元协同 123
(二)积极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机制的改制和建制工作 127
(三)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参与北极治理 129
(四)大力开展北极公共外交 131
(五)培育和提升中国参与北极自组织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133
第三章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 135
第一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135
一、中国自身的需要 135
(一)中国自身的现实条件 135
(二)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潜在需求 136
二、北极环境治理实现“善治”的需要 138
(一)北极环境治理的国际现实 138
(二)北极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离不开中国参与 140
第二节 制度分析之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142
一、制度分析的基本理论预设 142
(一)“经济人”假设 143
(二)“有限理性”假设 144
(三)机会主义倾向 146
二、制度分析方法之于本研究的重要意义 148
(一)从国家战略来讲 148
(二)从国家制度能力来讲 150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所依据的现有制度体系 151
一、全球层面的制度 152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52
(二)其他全球性制度 157
二、地区层面的制度安排:北极理事会 161
三、中国国内的制度安排 164
(一)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政策意涵 164
(二)北极环境治理的组织机制与法律制度 166
第四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困境 170
一、对具体制度的考察 170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北极环境治理中的局限性 170
(二)北极理事会制度的“先天缺陷” 172
(三)观察员制度对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掣肘 176
二、北极环境治理制度的深层问题 179
(一)北极环境治理制度的合法性不足 179
(二)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代表性不够 181
(三)北极环境治理制度有效性不高 182
第五节 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 183
一、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现实选择 183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点:人类共同利益 183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意涵:特征与原则 185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供给能力提升 191
(一)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的要素 191
(二)中国参与北极环境治理制度供给能力提升的对策 193
下篇
第四章 基于自主治理理论的南极资源治理与中国参与研究 201
第一节 南极资源治理的现实背景 201
第二节 自主治理理论与南极资源治理 204
第三节 自主治理的情境及适用性分析 207
一、自主治理的情境分析 207
(一)资源的占用者及其行为影响因素 207
(二)占用者之间集体行动的难题 209
(三)自主治理情境中规则与制度 213
二、自主治理理论在南极资源治理中的适用性 214
(一)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各国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215
(二)南极资源治理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外部权力管制 217
(三)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家数量有限 218
第四节 南极资源及其性质 219
一、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219
二、南极的自然资源概述 223
(一)生物资源 223
(二)能源和矿产资源 225
(三)淡水资源 226
三、南极自然资源的性质 227
(一)南极“主权”说 227
(二)全球公域说 231
第五节 南极资源治理现状及实现自主治理的挑战 234
一、南极资源治理的现状 234
二、实现南极资源自主治理的挑战 236
(一)来自对南极法律性质认识的分歧上的挑战 237
(二)来自利益分配制度构建的挑战 238
(三)来自建立违规制裁制度的挑战 244
第六节 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选择 247
一、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政策目标 248
(一)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短期目标 248
(二)中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远期目标 249
二、南极资源治理的国外经验借鉴 251
(一)南极立法的国外经验借鉴 251
(二)南极科学考察的国外经验借鉴 256
(三)南极环境保护的经验借鉴——来自英国的实践 262
三、我国参与南极资源治理的对策建议 265
(一)开辟多元渠道,凝聚各方力量,强化我国南极资源制度供给能力 266
(二)主动加强沟通,传递中国理念,积累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可信承诺 269
(三)履行南极义务,强化相互监督,推动南极违规惩罚机制不断创新 274
第五章 中国参与南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政策研究 278
第一节 南极环境治理属于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 278
一、南极的“全球公域”性质 278
二、南极治理主张的共同利益原则 280
三、南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81
四、南极环境问题的跨域性 283
五、全球治理架构中的南极环境治理机制 284
第二节 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286
一、有助于维护我国的非传统安全利益 286
二、有助于树立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288
三、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 290
第三节 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历程与现状 294
一、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历程 294
二、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成果 300
(一)参与理念 300
(二)国家实力 303
(三)国际制度保障 305
三、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困境 307
(一)意愿困境 307
(二)能力困境 309
(三)外交困境 313
第四节 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315
一、创新和明确南极环境治理的中国理念 315
(一)塑造南极大国责任观 317
(二)提倡新型南极利用观 317
(三)树立南极环境安全观 318
二、推进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建设 320
(一)完善南极国内立法和协调机制 320
(二)积极参与南极环境治理国际制度建设 323
三、增强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国家实力 325
(一)加强南极实质性存在及环保技术的研发 325
(二)明确南极环境利益、治理目标,制定南极环境政策 326
(三)创新南极公共外交能力 327
(四)加强全球环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 330
四、优化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合作层次 330
(一)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全球层次合作 330
(二)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区域层次合作 331
(三)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功能性层次合作 333
(四)中国参与南极环境治理的双边层次合作 335
五、以“南极海洋保护区”作为切入口 335
(一)“南极海洋保护区”的法律属性及其生态价值 335
(二)“设立南极海洋保护区”的各方主张及其争议 337
(三)为参与南极海洋治理的我国应对 340
参考文献 343
后记 356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图书的简介,内容完全围绕本书可能涵盖的议题展开,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的概述,同时确保描述的专业性和信息密度,避免使用任何模板化或人工智能痕迹明显的语言。 --- 图书简介:《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 《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一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极地地区(特指北极和南极)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并聚焦于中国这一新兴行为体在极地事务中的角色演变、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路径。本书摒弃了碎片化的叙事,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复杂的极地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部分:极地战略环境的重塑与挑战 本书首先构建了理解当代极地治理的理论基础。极地不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边疆,而是气候变化、资源竞争、航道开发和地缘政治角力的核心场域。 气候变化与生态敏感性: 极地环境的快速变化——冰盖融化、永冻土退化——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驱动力。本部分详细分析了这些变化对全球气候反馈机制的影响,并探讨了国际社会在监测、预警以及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方面的不足与潜力。尤其关注了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 资源禀赋与经济潜力: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以及渔业潜力。本书详尽梳理了当前已探明和潜在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深入评估了在技术进步和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可行性与环境代价。南极方面,则侧重于生物资源(如磷虾)的科学管理与国际条约下的限制。 航道互联性: 随着海冰消退,北极航道(如西北航道和东北航道)的通航窗口期延长,极大地缩短了亚洲、欧洲和北美之间的航运距离。本书系统分析了这些新航道的航行条件、基础设施需求(破冰能力、搜救体系)以及它们对现有全球海运格局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安全与军事化考量: 极地治理的非传统安全维度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探讨了北极理事会框架下的低敏感度安全合作(如搜救、溢油处理)与大国间潜在的战略竞争之间的张力。分析了沿岸国家在专属经济区(EEZ)内的执法力度加强,以及战略性军事部署对区域稳定的影响。 第二部分:全球极地治理的法律与制度框架 极地治理的复杂性在于其独特的法律基础。本书对现有的国际法律和多边合作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批判性评估。 北极治理机制: 重点分析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在界定大陆架和管辖权方面的作用,以及北极理事会作为主要政府间论坛的优势与局限性。书中讨论了北极理事会如何平衡沿岸国主权关切与非沿岸国的参与需求。此外,对北极理事会框架之外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进行了案例研究。 南极条约体系(ATS): 作为全球治理的典范,ATS 在资源利用(《马德里议定书》)和主权争议冻结方面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本书详细分析了《南极条约》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以及未来“资源宪章”辩论时的制度弹性与约束力。 原住民与利益攸关方: 极地治理的合法性不仅依赖于国家间协议,更取决于对当地原住民社区的尊重与赋权。本书探讨了因纽特人、萨米人等原住民在环境监测、传统知识保护以及参与政策制定中的关键角色。 第三部分:中国的极地战略与实践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聚焦于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身份的确立及其在极地事务中的战略部署。 战略定位与驱动力: 分析了中国提出“冰上丝绸之路”的深层逻辑,即将其置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网络中进行考量。驱动因素包括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战略需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关切,以及维护海洋权益和国际规则制定的诉求。 科研先行与能力建设: 详细记录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里程碑事件,特别是“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的运营,以及在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分析了深空(深海)科学研究对提升国家技术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 国际参与与多边外交: 中国自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常任观察员以来,其参与深度和广度持续增加。本书研究了中国在北极理事会工作组中的具体贡献,以及其在联合国(如联大)框架下推动“全球极地治理”概念的努力。探讨了中国在国际极地法律领域(如UNCLOS下对大陆架的划界主张)的立场与行动。 “冰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实践: 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北极航道上的商业航行测试、港口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项目),以及与北极国家在能源开发领域(如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产业对接。本书评估了这些合作的风险敞口,特别是地缘政治波动对长期投资安全的影响。 第四部分:挑战、风险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对中国参与极地治理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 信任赤字与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在极地事务中的日益活跃,引发了部分沿岸国家的战略警惕。书中分析了如何在高水平的科学合作与低敏感度合作中,有效管理大国竞争带来的不信任感,避免极地议题被“安全化”。 可持续性与责任: 强调了中国在极地活动中,如何从“资源开发者”的角色,转向“负责任的全球环境守护者”。这要求在资源开发和航道利用上,必须严格遵守国际环境标准,并对自身的碳足迹负责。 中国极地治理愿景的整合: 探讨了中国如何将其自身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理念,与极地地区的特殊治理需求进行有效融合,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多边合作平台。 通过严谨的文献梳理、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极地治理与中国参与》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国际关系学者、地缘经济分析师以及关注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仿佛是一位掌握了某种“时间魔法”的叙述者,能够轻易地在过去、现在和遥远的未来之间进行无缝切换。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思考书中描绘的场景。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紧迫感”的种子,但这种紧迫感并非基于恐慌,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责任感和对未知的敬畏。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也许是对于“人类世”概念在极地边界上的具体体现的论述,它深刻地指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最偏远角落不可磨灭的影响。整体而言,这是一部思想的探险,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地理观念,并以一种令人难忘的方式,提醒我们脚下的大地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动态和敏感。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信息量太大,略显吃力,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节奏和思维跳跃性,那种酣畅淋漓的求知欲就会被彻底点燃。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极地气候模型预测的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重走科学推导的过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理论的严谨性。这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而不是一次轻松的散步。书中穿插的一些小型案例研究,比如某个特定岛屿社区在冰层变化下面临的社会结构重塑,细节的丰富性让人惊叹,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咸湿和冰雪混合的味道。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全球议题,落脚到了微小的、真实的生活切片上,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章都像是通往不同领域知识的入口,但最终又奇妙地汇聚到对一个核心主题的深度挖掘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历史轶事和探险家的口述记录。它们为那些冰冷的科学数据注入了人性化的温度。读到关于早期极地航线的探索记录时,那种与未知搏斗的勇气和固执,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与以往我读过的同类题材不同,这本书没有陷入过度专业化的术语泥潭,反而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类比,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复杂的科学原理。特别是关于地缘政治板块如何悄无声息地在冰层之下进行博弈的描写,那种不动声色的紧张感,比任何正面冲突的描写都更令人窒息。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极地世界图景,远非教科书上那种平面化的描述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读起来需要非常专注,但回报是丰厚的知识增益。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精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探讨极地资源开发潜力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好”或“坏”的二元对立判断,而是极其审慎地剖析了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短期效益与生态系统长期承载力的矛盾,这种平衡的艺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思辨功底。我个人觉得,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幅油画,那么它的笔触是极其细致的,每一个色块的堆叠都深思熟虑,绝无冗余。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国际条约框架下,各国在特定区域利益如何重新洗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无价的宝藏。它教导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的眼光去看待当下的每一个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便以一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将我们拉入了广袤无垠的北极冰盖之下。作者似乎拥有一种旁观者清的冷静,却又不失对这片神秘土地深切的关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极地的凛冽寒风之中,亲眼目睹那些看似永恒的冰川如何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悄然发生着不可逆转的转变。书里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细腻描摹,尤其是对极地特有物种生存困境的刻画,着实让人心生敬畏与忧虑。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理或环境的报告文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与自然边界的哲学探讨。语言风格沉稳而富有诗意,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古老而脆弱的帷幕,让人不禁思考我们对这个星球的责任究竟有多重。尤其是关于冰层融化后对全球洋流影响的分析,逻辑严密,令人信服,那种科学与人文交织的叙事张力,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极地重要性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