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根据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在编写出版了《中提琴基础教程》后,又编写了《中提琴中级教程》和《中提琴高级教程》,供有一定演奏基础的中提琴学生学习。每本教程按层级编写,层级以罗马数字表示,技巧和音乐上的难度根据层级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中级教程包含5个层级,高级教程包含4个层级,每个层级涵盖了音阶、练习曲、乐曲和协奏曲等,可使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音乐表现及整体演奏技巧方面深入学习、不断提高。《中提琴高级教程》收集了世界几百年来公认的经典练习曲、中外乐曲以及本人改编创作的练习曲和乐曲,并兼顾了趣味性、经典性和技巧性。     
作者简介
     王燕鸿,1961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先后跟随父亲、吴育绅先生、李积初先生学习小提琴、中提琴。曾参加20世纪80年代举办的3届北京中提琴演奏会,演奏的格拉祖诺夫F大调(单乐章)中提琴协奏曲受到好评,并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成功举办了中提琴毕业独奏音乐会。1989年获美国芝加哥音乐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多年来,他不断进行演奏、教学和音乐研究创作,曾发表论文《中提琴的发展及演奏特性》及弦乐作品《山歌》《秋韵》,编写出版《中提琴基础教程》等,并多次赴欧美和港澳演出、交流。在30余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教授了许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且多人在全国、市、区级的比赛中获奖。他还多次被邀请担任市、区级比赛及大学音乐特长生评委。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广播电影交响乐团副团长兼中提琴副首席。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一、音阶、琶音与双音音阶
1.三个八度、五种琶音
bA大调
ba小调
2.两个八度内双音三、六、八度音阶
E大调
e自然小调
e旋律小调
e和声小调
二、练习曲
1.练习曲(Op.35No.3)
2.练习曲(Op.35 No.14)
3.练习曲(《24首随想曲》No.2)
4.练习曲(No.35)
三、乐曲
1.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
2.二泉映月
四、协奏曲
D大调协奏曲
Ⅱ
一、音阶、琶音与双音音阶
1.三个八度、五种琶音
A大调
a小调
2.两个八度内双音三、六、八度音阶
F大调
f自然小调
f旋律小调
f和声小调
二、练习曲
1.练习曲(Op.35 No.2)
2.练习曲(《24首随想曲》No.21)
3.练习曲
4.练习曲(《a小调练习曲> Op.44 No.8)_
三、乐曲
1.G大调音乐会练习曲
2.无穷动
3.浪漫曲
4.思乡曲
四、协奏曲
G大调协奏曲
b小调
2.两个八度内双音三、六、八度音阶
G大调
g自然小调
g旋律小调
g和声小调
二、练习曲
1.练习曲(0p.35 No.5)
2.练习曲(0p.35 No.8)
3.练习曲(Op.35 No.17)
4.练习曲(Op.35 No.16)
三、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节选)
1.柔板(选自《g小调第一奏鸣曲》)
2.赋格(选自《g小调第一奏鸣曲》)
四、乐曲
1.回旋曲
2.草原之歌
五、协奏曲
a小调协奏曲
Ⅳ
一、C大调音阶、琶音、半音、双音与泛音音阶
1.三个八度、七种琶音
2.三度分奏音阶
3.半音阶
4.双音三度音阶
5.双音六度音阶
6.双音八度音阶
7.双音十度音阶
8.泛音音阶
二、练习曲
1.练习曲(《前奏曲》Op.44 No.l)
2.练习曲(Op.24 No.9)
3.练习曲(Op.24No.13)
三、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节选)
恰空舞曲(选自
四、乐曲
1.野蜂飞舞
2.雪
3.大奏鸣曲(中提琴与交响乐队)
附录Ⅰ:常用演奏符号表
附录Ⅱ:常用音乐术语      前言/序言
     中提琴在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它又以其独特优美的音色和复杂的演奏技巧跻身于音乐会的独奏舞台,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我国早些年,人们初学西洋乐器多是从小提琴、钢琴这些普及率较高的乐器人手,而现今国内各大乐团的专业中提琴演奏者也多是先学习小提琴,再改学中提琴。随着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城市都组建了正规的交响乐团,一些名牌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也有了自己的乐团。如何使中提琴成为人们触摸音乐的第一件乐器并使之更加大众化,是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一直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随着大家对中提琴这件乐器有了普遍的认识,也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中提琴教程供学生们学习。
  我根据多年的演奏和教学实践,在编写出版了《中提琴基础教程》后,又编写了《中提琴中级教程》和《中提琴高级教程》,供有一定演奏基础的中提琴学生学习。每本教程按层级编写,层级以罗马数字表示,技巧和音乐上的难度根据层级由低到高、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中级教程包含5个层级,高级教程包含4个层级,每个层级涵盖了音阶、练习曲、乐曲和协奏曲等,可使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音乐表现及整体演奏技巧方面深入学习、不断提高。书中收集了世界几百年来公认的经典练习曲、中外乐曲以及本人改编创作的练习曲和乐曲,并兼顾了趣味性、经典性和技巧性。希望这两本教程能继续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及专业音乐工作者们的关爱。
  两本教程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我国资深的老一辈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吴育绅先生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鸣谢王绍武先生、何晓青先生、刘凤德先生、李方先生、卿烈军先生、张冰冰先生和景作人先生,并向中国乐曲的创作者和改编者、发行出版部门及关心与支持教程编写的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两本教程是本人从多年的演奏、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总结出来的。敬请专家、教师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弦上的探索:从基础到精湛的提琴艺术之旅  一部深入提琴演奏哲学的实践与理论巨著  本书旨在为所有提琴学习者,无论是初涉音乐殿堂的新手,还是寻求突破的资深演奏家,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启发性的学习框架。它并非针对某一特定乐器,而是着眼于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乃至低音提琴)共通的、跨越流派和风格的演奏核心技术与音乐理解。  本书的构建,遵循一条从基石到巅峰的渐进式学习路径。我们坚信,扎实的根基是任何高深技艺的必要前提,而对音乐本质的深刻洞察,则是区分匠人与艺术家的关键。  ---   第一部分:基石的构建——声音的科学与身体的和谐 (Foundation: The Science of Sound and Somatic Harmony)  本部分聚焦于提琴演奏中最根本的物理学、生理学和本体感受。我们摒弃了以往教程中生硬的“照做”指令,转而深入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章:弓弦关系的物理解析     弓的物理特性与控制力学: 详细分析了弓杆的弹性曲线、重量分布对音色产生的非线性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弓的“接触点”(Contact Point)与“压力”(Pressure)的动态平衡,实现从极弱(pppp)到极强(ffff)的无缝过渡。    弦的振动模式与泛音结构: 通过可视化模拟,解释了不同揉弦速度、弓速对泛音列的激发作用,指导演奏者如何“调校”自己的声音,以匹配不同室内乐或管弦乐队的音响需求。    发音的“启动”艺术: 细致剖析了四种主要起弓方式(接触式、悬挂式、跳弓预备式)的微小肌肉准备过程,强调了起音瞬间的意图性和精确性,避免任何含糊不清的起始音。  第二章:人体的工程学——演奏姿态的流体力学  本章将人体视为一个精密的“发声机器”,强调舒适性、效率与美感的统一。     支撑系统的重力流线: 分析了提琴(无论大小)在演奏时,身体如何自然地利用重力来分散持琴的负担,避免僵硬的肌肉锁定。我们引入了“负重平衡点”的概念,指导学习者找到最省力的持琴方式。    左手的解剖学研究: 深入探讨手指关节的活动范围、掌骨的支撑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柔性锁定”机制,实现快速换把时手指的独立性和准确性。特别关注了对手掌虎口空间感的培养,以适应宽幅指距的挑战。    呼吸与音乐的连接: 将呼吸的深度和节奏视为音乐表达的内在驱动力。探讨了如何将深层腹式呼吸与弓的长度和乐句的长度建立起内在的对应关系,使演奏成为一种“呼吸的延伸”。  ---   第二部分:技艺的精炼——音准、音色与指板的地图学 (Refinement: Intonation, Timbre, and Fingerboard Cartography)  在掌握了基础的物理控制后,本部分开始深入提琴演奏的核心——精确的音高控制和多样化的音色塑造。  第三章:超越听觉:建立精确的内在音准系统     视觉、触觉与听觉的三角校准: 不仅仅依赖耳朵,更强调指尖对弦长变化的“触觉记忆”。介绍了一系列“无声练习”法,用以校准手指在把位间的距离感,减少对空弦的依赖。    大跨度音程的导航与修正: 探讨了在大型换把或快速音群中,如何预判并微调音高。引入了“参考音群”的概念,即在复杂的段落中,找到一个稳定的中心音,以此为基准进行相对定位。    共鸣与泛音在校准中的应用: 学习如何利用相邻弦的自然泛音来校验当前音高的准确性,尤其在演奏八度或五度时,使音准达到“融合”而非“并列”的状态。  第四章:音色调色盘——从薄脆到醇厚的变化  音色是演奏者的灵魂名片。本章致力于拓宽学习者对音色的想象力和控制力。     弓毛与弦的互动界面: 系统分类讲解了弓毛的“抓弦力”与“摩擦系数”,如何通过改变弓毛的角度(倾斜度)来控制声音的颗粒感和光泽度。    “点”与“线”的音色转换: 探讨了在指板不同位置(近琴码、指板中央、近指板尾部)演奏时,音色是如何变化的,并指导如何流畅地完成音色区域之间的过渡,以适应不同作曲家的要求。    颤音的结构与情感张力: 颤音不再是简单的“抖动”。我们将其解构为手指的周期性运动和弓的持续性控制之间的复杂交织,探讨了不同速度和幅度的颤音所传达的细微情感差异。  ---   第三部分:表现的深化——音乐的解构与风格的融合 (Deepening Expression: Musical Deconstruction and Stylistic Integration)  技艺的成熟必须服务于音乐的表达。本部分将目光转向音乐史、结构分析以及对不同时期演奏风格的理解。  第五章:句法与结构——音乐的建筑学     乐句的呼吸与驱动力: 强调乐句如同语言,拥有清晰的主谓宾和逻辑关系。指导如何通过弓法的起伏来清晰地划分乐句的层次感,避免“平均用力”的陈述。    和声背景下的旋律线条: 学习如何在演奏主旋律时,有意识地“听见”并“渲染”其下方的和声色彩。探讨了如何通过音量的细微变化(微弱的重音或减弱)来暗示和弦的进行。    对位法的立体演奏: 面对复调作品(如巴赫赋格),本章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方法论,指导演奏者如何让两条或多条旋律线同时保持清晰的独立性,如同多声部合唱团的指挥。  第六章:风格的对话——跨越时代的演奏实践  演奏风格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审美趣味的理解。     巴洛克时期的“清晰性”追求: 探讨了早期提琴的演奏特点,强调弓的清晰断奏、无揉弦的运用以及对节奏的绝对尊重,如何适应巴洛克音乐的结构美感。    古典主义的“平衡与优雅”: 分析莫扎特、贝多芬时期对音色“中性美”的要求,以及在奏鸣曲中对器乐与声乐风格的融合。    浪漫主义的“色彩与激情”: 深入研究后期浪漫派(如勃拉姆斯、马勒)对音色深度、揉弦幅度和弓速变化带来的巨大情感张力的需求,以及如何用技术服务于宏大的叙事。    二十世纪及现代作品的挑战: 探讨了如何处理非传统的演奏技法(如多音演奏、特殊泛音),以及如何构建全新的、适应现代和声语言的声音系统。  ---   附录:高效的训练体系与录音室准备  本附录提供了实用的工具箱,包括:针对不同技术难点的微循环训练计划、一套自我诊断的录音反馈流程,以及如何准备专业音乐会或试演的心理调适策略。  结语:  本书的目标是解放演奏者的双手和心灵。通过对技术底层逻辑的理解和对音乐史的尊重,学习者将能够超越机械的模仿,真正成为提琴与音乐之间的诚实、富有洞察力的对话者。每一次的演奏,都将是一次对声音边界的重新定义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