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其安 著
图书标签:
  • 电影音乐
  • 配乐
  • 电影原声
  • 音乐赏析
  • 影视作品
  • 文化艺术
  • 音乐史
  • 电影研究
  • 流行音乐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2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6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了电影和电影中的音乐。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大量的国外优秀电影作品被引进了我国。同时国内的电影艺术家也走出了国门,并多次在国际各种电影节上为国家赢得荣誉。随即,与这些影片融为一体的电影音乐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电影音乐从它诞生至今虽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姐妹艺术(如:诗歌、小说、绘画、雕塑等)相比,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然而随着电影技术日趋完善和电影放映的普及,电影音乐已迅速打破地域界限,飞向世界各个角落,飞入亿万人民的心中。它比交响乐、大合唱等音乐作品更通俗、更易懂,也更为人们所喜爱,因此也拥有更多的听众。
  如今,电影音乐已成为大众音乐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引导人们欣赏电影音乐,以至进一步对电影音乐美学理论展开研究探讨的书籍还是相当稀少。狄其安教授在从事课堂教学的同时,潜心撰写的《电影中的音乐》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并深入浅出、易于阅览,为广大电影音乐爱好者如何系统地鉴赏电影音乐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作者简介

狄其安,海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教授。1956年月出生于上海,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同年任上海歌剧院作曲。2005年起任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

  从1987年至今创作了大量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的各类音乐比赛中获奖。正式发表和演出的主要作品有:歌剧《半生缘》、交响诗《舞雩》、交响序曲《龙》、交响音画《西域风情》、交响合唱《圣地》《西部情怀》《生命的誓言》,以及影视剧音乐《小绍兴传奇》《丁香》等。

目录


引言
上篇 电影音乐概述
一、电影和电影音乐
二、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作用
1.描绘作用
2.抒情作用
3.剧作作用
4.背景气氛作用
5.结构贯串作用
四、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1.音画同步
2.音画平行
3.音画对位
4.音画逆行
5.音画游离
五、音乐作品写作思维与电影创作思维的矛盾
1.片断与整体的矛盾
2.视听统一的矛盾
3.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六、电影音乐常用的曲式结构
1.奏鸣曲式
2.回旋曲式
3.变奏曲式

中篇 中外故事片音乐分析
一、前苏联电影《牛虻》音乐分析
二、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音乐分析
三、德国、法国、波兰、英国联合拍摄电影《钢琴师》音乐分析
四、美国动画片《狮子王》音乐分析
五、美国电影《空军一号》音乐分析
六、美国电影《走出非洲》音乐分析
七、美国电影《达·芬奇密码》音乐分析
八、中国电影《卧虎藏龙》音乐分析
九、中国电影《天地英雄》音乐分析
十、中国电影《太行山上》音乐分析
十一、中国电影《霸王别姬》音乐分析
十二、中国电影《红河谷》音乐分析
十三、中国电影《理发师》音乐分析
十四、中国电影《东京审判》音乐分析
十五、中国电影《夜宴》音乐分析

下篇 中外纪录片和科教片音乐分析
一、中国纪录片《布达拉宫》音乐分析
二、中国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音乐分析
三、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音乐分析
四、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音乐分析
五、中国科教片《宇宙与人》音乐分析
结束语
附:十四部故事片的作曲家介绍


精彩书摘

上篇 电影音乐概述
  二、电影音乐发展的历史
  电影音乐与电影的发展历史几乎是同步的,同样也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有音乐了。那时候在放映电影时请一位钢琴师坐在银幕边上,根据电影情节即兴演奏,或者演奏现成的钢琴小品。那些提供现场演奏的钢琴小品,基本上都与电影的画面没有直接的关系,钢琴乐谱基本上都是已谱写完成的现成作品。因此当银幕出现悲伤的故事,有可能此时弹奏的音乐却是快乐轻松的曲调,画面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更谈不上表达思想内容了。观众对这种音乐与内容不符合的音乐演奏形式很是反感,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艺术性与观赏性。观众的这种反映随即受到电影艺术家的重视,1909年美国爱迪生专利公司便为电影的剧情选择对应的音乐段落,分别贴上“快乐”、“悲伤”、“紧张”等的标题,以便在剧情出现时能立即运用。直至今日,电影或电视配乐中所谓的“罐头音乐”就是从此做法中而来的。1907年,法国作曲家圣一桑应邀为影片《吉斯公爵被刺记》作曲,他也就成为创作电影音乐的先驱。1910年以后,美国及法国都逐渐出现了专门创作电影音乐的作曲家。
  20世纪30至40年代之间,电影事业极为兴旺,在美国成为了一种产业。在商业性影片中经常运用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的风格,这些电影的内容往往轻松活泼。有时也用严肃音乐风格,音乐的语言比较接近后期浪漫派,常常表现思想性较强的生活片。还出现所谓“好莱坞”式的配器风格,比如:抒情乐段常用弦乐器在高音区演奏主旋律,铜管乐器常用密集的块状和声排列,演奏号角般的长音,木管乐器使用混合音色叠加在弦乐声部上,音乐与画面的关系也以“音画同步”为主。这种风格在现在的一些美国“大片”中还能听到。


繁星下的光影:《银幕交响曲的百年回响》 一部跨越百年的电影音乐史诗,深度剖析声音如何塑造视觉的灵魂。 本书并非探讨特定一部名为《电影中的音乐》的书籍,而是聚焦于一个宏大且迷人的主题:电影配乐艺术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演变、理论构建与文化冲击。我们将其命名为《银幕交响曲的百年回响》,旨在追溯那些奠定电影工业基石的听觉景观,解析音乐如何从早期的伴奏工具,蜕变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 第一部分:无声的诞生与有声的黎明(1900-1940) 在电影艺术的初期,音乐并非可选,而是必需品。本部分深入考察默片时代“现场音乐”的生态系统。我们不再将早期的钢琴师和管风琴师视为简单的伴奏者,而是电影的“实时作曲家”。我们将细致分析留存下来的早期剧本配乐指南(Cue Sheets),揭示它们如何通过情感标记(如“紧张”、“喜悦进行曲”)来引导观众的感知。 重点章节将探讨有声电影的到来所引发的革命性转变。当声音成为技术奇迹时,音乐如何从物理性的存在转化为叙事性的元素?我们详细梳理了弗雷德·梅耶(Fred Meyer)和马克斯·施特劳斯(Max Stravinsky)在早期好莱坞的实验,特别是音乐如何首次被用来填补对白之外的情感空白。例如,对1933年《金刚》配乐的深入剖析,展示了音乐如何首次被赋予“角色”的生命力,引导观众与非人类实体建立情感联系。本部分强调了早期作曲家如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如何将欧洲古典管弦乐的厚重感引入好莱坞,奠定了“大片”听觉美学的基调。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规范与突破(1940-1960) 二战前后的好莱坞,是电影音乐工业化和风格定型的黄金时代。本卷将重点解析“米高梅之声”、“华纳兄弟之声”等工作室体系下,配乐流程的工业化标准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花费大量篇幅研究了马克斯·斯坦纳(Max Steiner)和伯纳德·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这两位巨匠的对立美学。斯坦纳推崇“跟随情感”的交响乐式写作,旨在最大化地渲染画面内容;而赫尔曼则倡导“反常识”的音乐运用,通过不和谐音和简洁的动机来制造心理上的疏离感。通过对《公民凯恩》和《惊魂记》的细致乐谱分析,我们揭示了赫尔曼如何通过纯弦乐的极简主义,颠覆了观众对“管弦乐是必需品”的固有认知。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流派音乐对配乐的影响。例如,爵士乐如何渗透到黑色电影(Film Noir)的配乐中,贡献了慵懒、不安定的音色,以及拉丁音乐在西部片中如何构建出广阔而孤独的边疆意象。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挑战与电子的崛起(1960-1980) 这是一个音乐风格剧烈动荡的时期。随着新好莱坞的崛起,电影主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个人化,对传统交响乐提出了挑战。 我们将重点分析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对电影配乐的冲击。滚石乐队、披头士等流行音乐的直接植入,如何打破了“原创配乐”的垄断?我们审视了约翰·巴里(John Barry)对詹姆斯·邦德系列主题曲的创作手法——如何将摇滚乐的能量与管弦乐的史诗感完美结合,创造出具有商业号召力的“主题形象”。 更关键的是,本部分讨论了电子合成器和早期模块化设备的出现如何改变配乐的音色库。对乔治·杜克(George Duke)和万吉利斯(Vangelis)等先驱的分析,展示了他们如何用电子合成器模拟交响乐的广度,同时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未来感和疏离感,预示了未来十年的听觉方向。 第四部分:技术融合与全球化视野(1980-2000) 从MTV时代开始,音乐录影带(MV)的叙事逻辑开始反哺电影叙事。本卷聚焦于数字音频工作站(DAW)的普及如何降低了配乐的制作门槛,同时也带来了风格的极大丰富。 我们将深入研究丹尼·叶夫曼(Danny Elfman)对蒂姆·伯顿电影的贡献,解析他如何巧妙地运用马戏团风格的管弦乐、哥特式小调和木管乐器的尖锐音色,为黑暗的奇幻主题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听觉品牌。 同时,亚洲电影,尤其是日本电影配乐的崛起,也为全球电影音乐带来了新的视角。坂本龙一的音乐如何用极简主义的钢琴和环境音效,探讨人与自然的哲学命题,为好莱坞的宏大叙事提供了有力的对比。本部分还涵盖了环绕声技术(如杜比立体声)如何从技术规格转化为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重构与未来趋势(2000至今) 进入新千年,电影配乐彻底进入了混合时代。不再是“古典对电子”的选择题,而是“如何高效融合”的艺术。 我们考察了汉斯·季默(Hans Zimmer)及其“先声”(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s)团队的工作室模式,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循环动机、采样技术和强大的低频设计,构建出极具冲击力的现代史诗听觉效果。这种“模块化、高能量”的风格,如何与超级英雄电影和科幻巨制的需求完美契合。 此外,本书探讨了流媒体时代的挑战:音乐如何适应碎片化的观看习惯?音乐版权的复杂化对原创配乐创作的影响?最后,本书将展望未来,讨论人工智能辅助作曲的潜力与伦理困境,以及电影音乐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银幕交响曲的百年回响》是一部为所有热爱电影、对声音艺术抱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准备的权威指南。它不是一份简单的曲目列表,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听见”电影语言的深度文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电影中的音乐》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电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画面和故事,更在于那精心编排、触动灵魂的音乐。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熟悉的经典影片。比如《辛德勒的名单》,海伦娜·辛德勒的悲悯旋律,在书中被拆解得如此细致,那种深沉的哀伤和对生命的敬畏,不仅仅是背景音,而是直接渗透到观众的情感肌理之中。作者详细地剖析了不同乐器在营造特定氛围时的作用,小提琴的呜咽如何放大绝望,而当最后希望的曙光出现时,那种由宏大交响乐带来的震撼,让人泪流满面。书中关于音乐如何推动叙事、塑造人物性格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某个角色产生共鸣,可能就是因为某段旋律恰好捕捉到了ta内心最深处的挣扎与渴望。它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不可或缺的情感催化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配乐与剪辑节奏配合的研究,有时候,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能够将看似平淡的镜头语言瞬间点燃,让原本普通的情节变得荡气回肠。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听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观影,都是一场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盛宴,而《电影中的音乐》就是这场盛宴最详尽的食谱和品鉴指南。

评分

《电影中的音乐》这本书,真的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电影世界的另一重维度。在我眼中,音乐一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这本书则将它具象化,让我看到了音乐如何在电影的骨骼和血肉中流淌。书中对《盗梦空间》配乐的分析,让我对汉斯·季默那层层叠叠、极具压迫感的音乐是如何构建出“梦境”的混乱与真实感,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低沉的号角声,仿佛在提醒观众,这一切都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作者非常擅长将专业的音乐理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即使我没有音乐背景,也能理解那些复杂的和弦变化和旋律发展,是如何营造出紧张、悬疑、或者宏大的氛围。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关于“音乐叙事”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一段音乐会比大段的对白更能打动人,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们最原始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电影信息的人,而是一个更积极、更敏锐的观影者,我开始懂得去“听”电影,去品味那些藏在画面背后的音乐语言,去感受它们是如何与视觉语言相互辉映,共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艺术体验。

评分

《电影中的音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情感共鸣”的书。我是一个平时不太会特别留意电影配乐的人,总是习惯性地将其视为背景音。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书中有一段关于《爱乐之城》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爵士乐在其中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它承载了主人公们的梦想、失落、以及爱情中的甜美与苦涩。当男女主角在天文馆中翩翩起舞时,那段浪漫而略带忧伤的旋律,完美地将梦幻般的爱情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让我至今难忘。作者用一种非常感性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讲述了音乐如何成为连接观众与角色的情感桥梁。它不仅仅是声音,更是情感的载体,能够将文字无法言说的情绪,直接传递给观者。我甚至觉得,这本书让我对电影的理解,从“看懂”提升到了“感受”,从“理解故事”提升到了“体会情绪”。那种细腻的笔触,那些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的创作现场,亲眼见证每一段旋律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又是如何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给那些潜藏在电影幕后的无声英雄——作曲家们——写一封深情的感谢信。我过去看电影,往往只关注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却很少去留意那些用音符编织梦想的音乐大师们。这本书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电影音乐的认知盲区。书中对约翰·威廉姆斯创作《星球大战》系列配乐的分析,让我彻底理解了“史诗感”是如何被音乐构建起来的。从主题曲的辉煌激昂,到光剑对决时的紧张扣弦,再到“原力”的神秘悠扬,每一段旋律都与影片的宇宙观和角色命运紧密相连,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是这个虚构世界的一部分。作者通过大量案例,阐释了音乐在营造电影世界观、推动情节发展、甚至预示角色命运方面的关键作用。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那段经典的《碟中谍》主题曲,汤姆·克鲁斯在高楼上跳跃、在火车上搏斗的画面,是否会少了几分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音乐,更是深入剖析了音乐与电影叙事之间的“化学反应”,让我这个普通观众,也能窥见艺术创作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宏大的音乐厅里,听着一位渊博的音乐史学家,为我解读那些塑造了我们时代记忆的电影经典。我一直觉得,好的电影配乐,是那种你听一遍就忘不了,甚至会单曲循环很久的。比如《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他指尖流淌出的旋律,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孤独、他的才华、他的不舍。这本书对《海上钢琴师》配乐的分析,让我对1900这个角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作者不仅仅是列出乐曲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音乐的结构、和声、节奏,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电影的主题和人物塑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主题音乐”的探讨,那些能够贯穿整部电影、并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主题旋律,就像是电影的灵魂 DNA,它们能够唤起观众对特定场景、特定人物的强烈记忆和情感连接。读完这本书,我再看电影时,耳朵会不自觉地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旋律变化,去思考它们在讲什么故事,去感受它们在传递什么情绪。它让我意识到,音乐在电影中的角色,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和重要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