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蕩一百年(套裝共2冊) 中信齣版社

跌蕩一百年(套裝共2冊)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曉波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百年中國
  • 社會變遷
  • 時代記憶
  • 中信齣版社
  • 曆史文化
  • 近現代史
  • 社會發展
  • 曆史人物
  • 文化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B00M3TM5TK
商品編碼:1250411449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4-07-01
頁數:700

具體描述


套裝包括 :

  

ISBN

書名

定價

9787508646534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

45.00

9787508646572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下

45.00

 


 

編輯推薦


繼《激蕩三十年》之後,吳曉波溯流而上,《跌蕩一百年》書寫中國企業100年大起大落、是非變遷。
《跌蕩一百年》,瞭解中國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錯過的史詩般作品。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09年度十大圖書”之一

內容簡介

《跌蕩一百年》是繼《激蕩三十年》之後,吳曉波溯流而上,再寫中國企業100年。瞭解中國百年崛起,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史詩般作品。上捲敘述1870~1937年的中國企業變革。作者希望從曆史中找到答案:當今中國企業傢的成長基因及精神素質是怎麼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産物,還是應該放在一個更為悠長的曆史寬度中進行審視?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國進步史上,企業傢階層到底扮演瞭一個怎樣的角色?從曾國藩、李鴻章、盛宣懷、鄭觀應,到張謇、榮傢兄弟、孔宋傢族,尋找中國商業進步的血脈基因。作者從一個特殊角度記錄中國企業的發展曆史,既有文獻價值,又有生動故事……,洋溢著理想主義的光芒、英雄主義的魅力和浪漫主義的情懷!
下捲,重新梳理瞭1938~1977年的中國企業史和商業變革。作者按照編年體的形式記述瞭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直至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之前40年的中國商業史。作者試圖在這些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探尋中國商業人物和企業的成長基因、精神素質以及發展脈搏。在悠長的曆史寬度中如何審視中國的商業發展?在百年的中國進步史上,企業傢階層到底扮演瞭一個怎樣的角色?

作者簡介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傢,“藍獅子”財經圖書齣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主要齣版著作有:
《曆代經濟變革得失》(2013最新作品)
《浩蕩兩韆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
《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傢的肖像》
《大敗局》
《大敗局Ⅱ》
其中《曆代經濟變革得失》被評為亞洲周刊2013年度十大好書(非小說類)和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浩蕩兩韆年》被評為“2012讀書盛典年度影響力圖書”,《激蕩三十年》被評為 “2008年《新周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蕩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精彩書評

中國是19世紀以來,世界最重要的經濟新聞的産生地。吳曉波像一個勤奮的論文寫作者一樣,從堆滿曆史灰塵的報刊裏,尋找被遺忘的人物與紛爭,描繪瞭中國崛起的秘密。
——英國《金融時報》
關於中國企業種種不可思議的事跡,散布在漫長的曆史中。吳曉波花費數年時間,將它們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個人觀察組成的曆史進行瞭係統化的描述,在浩如煙海的陳舊信息中,梳理齣瞭曆史的脈絡。
——《南方周末》
在中國詭譎多變的商場裏,企業起起落落乃是常態,能經得起時間淬煉的企業必有值得稱道之處,然而外人對於中國企業的興衰常有霧裏看花之感。吳曉波的企業史作品無疑替我們開啓瞭一扇門,以一個又一個商業(公司)發展與掙紮的細節,道盡瞭中國企業所擁有的無限契機,以及在發展道路上的崎嶇。
——颱灣 《中國時報》
在今天的財經書市上從來不乏企業的傳記,但它們總過於和寫作對象接近,公正而審視的企業史著作依然匱乏。吳曉波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這一期待,他筆下的企業史能讓讀者獲得一種冷靜的激情。
——《21世紀經濟報道》
吳曉波把目光聚集在方興未艾的企業史上,他筆下寂寞韆年的男主角——企業傢粉墨登場後,企業史的概念得到瞭市場認可,而他的作品也成為瞭草莽英雄傳。
——《中國經營報》

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閤的科學分析,吳曉波掌握瞭一些切實的研究成果。也許再過數年,他能寫就類似於《追求卓越》、《從優秀到卓越》、《基業長青》的中國版商業“本紀”。
——《第一財經日報》
吳曉波以一種好奇者的單純撲入中國曆史變革的復雜曆程中,適時結閤當年的世界“風雲”,麵對中國遭遇的各種“氣候”,把握在各色“風雲”和“氣候”當中齣現的特定情境。他極具人文思辨,往往能迴歸人性本源進行解構,大浪淘沙,盡收眼底,興衰成敗,皆入囊中。
——《新京報》

目錄

前言:尋找一個“下落不明”的階層
第一部 1870-1910 留著“辮子”的洋務運動
1870 未死將生的時刻
企業史人物 太保赫德
1875 買辦救國
企業史人物 買辦世傢
1884 盛宣懷奪權
1894 狀元辦廠
企業史人物 一代“商父”
1900 國變中的商人
企業史人物 北方一周
1905 立憲急先鋒
第二部 1911-1927 惟一的“黃金年代”
1911 在革命的炮火中
企業史人物 百貨四子
1915 作為抵抗的商業
企業史人物 棉花天王
1919 廣場背後的人
1924 工商決裂
1927 悲劇之月
企業史人物 菊生印書
第三部 1928-1937 國傢主義的迴歸
1929 商人的抗爭
1932 救亡的經濟
企業史人物 費的眼睛
1935 大收編
企業史人物 嘉庚助學
1937 沉船與拯救
企業史人物 南洋兄弟
緻謝
人物索引

下捲
第四部 1938-1948:抗戰與掙紮 
1938年:怪亂的“孤島” 
【企業史人物】江村經濟 
1941年:大後方 
【企業史人物】李氏難題 
1944年:此消彼長的中國 
【企業史人物】定縣實驗 
1945年:接收之亂 
【企業史人物】 
1948年:最後的“打虎” 

第五部 1949-1958:沸騰的開局 
1949年:兩陳馴滬 
【企業史人物】相紙之父 
1950年:改造的浪潮 
【企業史人物】英東“走私” 
1953年:“156工程” 
【企業史人物】工廠798 
1956年:“絕種” 
1958年:趕英超美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義 
1959年:最苦難的三年 
【企業史人物】單乾專傢 
1964年:秘密的三綫 
1966年:造反與浩劫 
1972年:最後的冰期 
1976年:轉摺的前夜 
【緻謝】
人物索引

精彩書摘

1938年:怪亂的“孤島”
1938年的上海被稱為“孤島”,這是一個十分貼切的隱喻。
上海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人口僅次於柏林、倫敦、莫斯科、紐約、巴黎和東京。在1937年底的保衛戰中,城市遭到毀滅性的重創,美國曆史學傢魏斐德(FredericWakeman)在《上海歹土》一書中認定:“上海乃是二次大戰中第一個被摧毀的世界大都會。”據《申報年鑒》記載,當時有4998傢工廠、作坊的設備被毀壞,上海喪失瞭70%的工業能力。大量難民湧進隻有10平方英裏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緻使人口從150萬猛增到400萬,數萬無傢可歸者流落街頭。在最寒冷的鼕季,上海街頭發現瞭1.01萬具屍體。
自戰事爆發後,楊樹浦、閘北、滬西、南市一帶均被日軍占領,但黃浦江沿岸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卻遭包圍而還未被進占,市政之權仍操在租界的工部局手中。這一區域,對外交通保持暢通,對內交通也逐漸恢復,形成自由商業市場內貿進齣口完全自由,遂成一特殊的“孤島”,其範圍包括東至黃浦江,西至法華路(今新華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北至蘇州河,南至肇傢浜路的地區。著名的民國記者陶菊隱記錄道:“蘇州河一水之隔,一邊是炮聲震天,一邊是笙歌達旦,每當夜幕降臨,租界內徹夜通明的電炬,透過幽暗的夜空,與閘北的火光連成一片,映紅瞭半邊天。”這一狀況維持瞭四年之久。
就這樣,所有的人都被睏在一個“孤島”上。“島”的麵積隻有機槍子彈的射程那麼遠,而危機卻像東海般浩瀚可怖。整個上海城的日常生活都處於極其頹廢的狀態,即使是暫時掌握權力的那群人,也會感覺生活索然無味,根本不值得期待。所有的理想都顯得那麼的虛妄,隻有絕望纔是真實的。
在這麼一個充滿末世感的怪亂世界,每個人—包括企業傢們卻還不得不展開自己的生涯。
齣乎很多人的猜想,“孤島”時期的上海工商經濟並不是一片蕭條、滿目瘡痍,而竟有過一段空前的畸形繁榮時期。
就在炮火的硝煙還沒有散盡的時候,繁榮的幽靈居然在廢墟和屍體上很快復活。到1938年底,租界內恢復生産和新建的工廠總數達4700多傢,超過戰前兩倍以上,在1939年,又新設工廠1705傢。其中,傳統的紡織業復蘇最為迅猛。據布廠同業公會調查,至1939年,租界內新設織布、染織及手織廠823傢,新增布機2.3 2萬颱,日夜運轉每月可産棉布142萬匹,而工廠的利潤是戰前的兩到三倍。
這主要是源於下述原因:其一,人口激增,生活資料需求加大,消費品市場也就相應擴大;其二,人口集中又為租界工業提供瞭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從而有利於工業的復工生産,而生産規模的擴大,反過來又使原料市場得到刺激;其三,也是最特殊的一點,租界是中國東南沿海唯一的“非戰爭地帶”,人流和商流自然嚮這裏洶湧匯聚,從而激發齣彆樣的熱鬧。
租界是彈丸之地,所有生産的原料需外來,而所有製成的商品需外齣,因此其繁榮完全依賴亞洲乃至全球政局的變幻。
先看國民政府的態度。上海淪陷後,國民政府當即頒布瞭《禁運資敵物品條例》,將淪陷區貨物齣口“概以仇貨論”,對國統區物資運滬也予以嚴格限製。但是,這一政策很快轉嚮,因為大後方經濟需要租界工商運作的支持。首先,這裏是工業原料和設備進口的唯一閤法通道。其次,大後方經濟完全服務於戰爭,以重工業為主體,民生産業十分薄弱。張賽群在《上海“孤島”貿易研究》一書中指齣,到1941年前後,大後方人口已經由戰前的1.8 億急增到2.3 億,所需棉紗須有160萬枚紗錠開工生産,而實際運轉的紗錠最多時也隻有17.5 萬枚,每年缺少的棉紗和棉布分彆為12萬件和400萬匹,這些物資大都依賴上海方麵的供應。因而,國民政府不久便解釋稱,凡淪陷區內未受日方利用或控製之齣品,如上海租界區域內各國貨工廠之齣品不能算做日貨,仍應準其運銷各地。偏據重慶之後,國民政府仍然在上海專設國貨運輸管理處,主持貿易事宜,並繼續對租界供應外匯,繼續維持“孤島”的外匯交易,這使得進口商可以不受外匯配給的限製,自由進口緊缺物資以謀利。
日方對租界經濟的放鬆也齣於自己的需要。一方麵,中日開戰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爆發,日本仍與英美維持著外交關係,所以對租界不敢公然攻擊;另一方麵,日本經濟也需要上海“孤島”的支援。日本是一個戰爭資源基本不能自給的國傢,其重工業所需的石油、鐵砂、銅等全數依賴進口,即使棉花、木漿、硫酸等工業原料也大多需要進口。在這種情形下,上海“孤島”成為日本獲取、轉運戰略物資以及套取外匯的中轉市場。日軍對租界實行的是“和平封鎖”,即隻禁止中國船舶的海上交通運輸,對第三國船隻雖時有阻攔,但並不完全禁止進齣。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進齣上海港的輪船噸位中有將近六成屬於中日以外的第三國。當然,日本人也知道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掛著外國國旗的中國船隻。
“孤島”還成為歐美各國在遠東地區的商品交易中心。進入3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歐洲局勢的緊張,各國均在某種程度上對進齣口貿易實行瞭統製政策,敵對國之間更是開展瞭經濟戰。特彆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對英國海上運輸綫處處加以破壞,而且對中立國船隻進入英倫三島進行嚴密封鎖。相應地,英法集團及北歐諸國也對德國進行瞭貿易封鎖或限製。在這種博弈中,英國將上海當成瞭原材料和動物産品的市場來源。而德國也藉道西伯利亞鐵路,將顔料藥品、五金機械、化學産品等商品運送到滬,以換取其急需物資。
正是因為這種微妙而獨特的因緣際會,“孤島”被容忍存在。就在中日開戰後的1937年底,各歐美輪船已經恢復瞭南北洋和長江航綫的航運,到第二年的6月,上海重開至倫敦、馬賽等歐洲城市的直達班輪,至10月基本恢復至戰前水平,國內航綫也相繼重新開通。上海很快恢復瞭全國貿易中心的地位。據硃斯煌主編的《民國經濟史》記載:在進口方麵,1937年的進口總值為5.08億元,1938年因戰爭降至3.7 6億元,但隨即很快大幅度迴升,其後三年分彆達到14億元、29.7 6億元和34.1 億元;齣口的數字也類似,1937年為4.04億元,1938年降至2.2 2億元,其後三年上升為3.9 2億元、13.6 7億元和19.2 9億元。戰後齣口在全國所占比重已高於戰前。在1942年之前,英美兩國在上海租界區的投資占它們在華投資總額的72.6 %和64.9 %。
“孤島”經濟的復蘇速度是驚人的。1938年1月,租界內各工廠的雇工為3.1 9萬人,到4月就增到13.07萬人,到年底更增到23萬人。大大小小的針織廠、麵粉廠日夜加班,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利潤因而高得嚇人。以針織業為例,綫襪的利潤為37.2 %,絲襪為43.4 %,羊毛襪為62.6 %,衛生衫為79.2 %,羊毛衫為54%。這種高額的工業利潤為各企業帶來瞭大量的盈餘。以榮傢為例,在租界內有申新二、九廠兩傢紡織廠和福新二、七、八廠三傢麵粉廠,其贏利遠遠超過戰前,僅申新九廠一傢在1939年的贏利就高達1000萬元,榮傢一舉償清戰前所有巨額積欠,榮德生還在1939年發起組織廣新銀公司,投入銀行業務,成為滬上名副其實的巨富。當時的一項調查錶明,由於“孤島”時期各行業新設工廠增加,所需機器數量十分可觀。加上外匯暴縮,外國機器價格太高,各廠不勝負擔,於是原來嚮國外進口機器的企業無不改用國産機器。各機器廠齣品有限,而需要日增,於是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麵,加上鋼鐵和機價步步暴漲不息,故各廠無不市利三倍,營業鼎盛,獲利亦厚,成為機器工業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工業的繁榮自然帶動商業和金融的興旺。由於周邊地區戰火不斷,江浙地區的商賈地主和銀行傢紛紛將公司和業務搬遷到租界內。整個1938年,租界內新增491傢商號和160餘傢銀行機構,年終結算,全市所有銀行和錢莊除瞭一傢之外,竟統統贏利。
由於租界與國外的海運通航無阻,加上與內地交通的恢復,各地的豪門富戶攜帶大批錢財來滬避災後,過著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更給市場造成瞭虛假繁榮的景象。上海的百貨業主既供應中、低檔適閤廣大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又有適閤“富豪避難者”所需要的高檔奢侈品,所以整個零售商業空前興旺。小百貨業原集中在南京東路、廣東路、金陵東路一帶,這時發展到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西藏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孚路(今石門路)等。這些地段的小百貨商店比戰前增加瞭1~3倍。據估計,1939年零售同業共有韆餘戶,比戰前增加瞭1倍左右。租界內的幾條商業街上新店林立,招牌如雲,其中,金陵路商號277傢,西藏路商號242傢,靜安寺路商號378傢。在零售的小百貨市場上,幾乎天天早晚顧客盈門,人如潮湧。

前言/序言

總序
“曆史沒有什麼可以反對的。”

1959年春,時任團中央書記的鬍耀邦到河南檢查工作。一日,他到南陽臥龍崗武侯祠遊覽,見殿門兩旁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鬍耀邦念罷此聯後,對陪同人員說:“讓我來改一改!”說完,他高聲吟誦:“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曆史在此刻穿越。兩代治國者對朝廷與忠臣、國傢與人民的關係進行瞭不同境界的解讀。
中國是世界上文字記錄最為完備的國傢,也是人口最多、疆域最廣、中央集權時間最長的國傢之一,如何長治久安,如何保持各個利益集團的均勢,是曆代治國者日日苦思之事。兩韆餘年來,幾乎所有的政治和經濟變革均因此而生,而最終形成的製度模型也獨步天下。
在過去十年裏,我將生命中最好的時間都投注於中國企業曆史的梳理與創作。在2004年到2008年,我先是完成並齣版《激蕩三十年》上、下捲,隨後在2009年齣版《跌蕩一百年》上、下捲,在2011年底齣版《浩蕩兩韆年》,在2013年8月齣版《曆代經濟變革得失》,由此,完成瞭從公元前七世紀“管仲變法”到本輪經濟改革的整體敘述。
就在我進行著這一個漫長的寫作過程之際,我們的國傢又處在一個重要的變革時刻,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讓它重新迴到瞭世界舞颱的中央,而同時,種種的社會矛盾又讓每個階層的人們都有莫名的焦慮感和“受傷感”。
物質充足與精神空虛、經濟繁華與貧富懸殊、社會重建與利益博弈,這是一個充滿瞭無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國傢,你無法“離開”,你必須直麵。
如果把當代放入兩韆餘年的曆史之中進行考察,你會驚訝地發現,正在發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經濟變法,每一個繁華盛世,每一迴改朝換代,都可以進行前後的印證和邏輯推導。我們正穿行在一條“曆史的三峽”中,它漫長而麯摺,沿途風景壯美,險灘時時齣現,過往的經驗及教訓都投影在我們的行動和抉擇之中。
我試圖從經濟變革和企業變遷的角度對正在發生的曆史給予一種解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將一再地追問這些命題,中國的工商文明為什麼早慧而晚熟?商人階層在社會進步中到底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中國的政商關係為何如此僵硬而對立?市場經濟體製最終將以怎樣的方式全麵建成?在“中國特色”與普世規律之間是否存在斡鏇融閤的空間?
我的所有寫作都是為瞭一一迴答這些事關當代的問題。現在看來,它們有的已部分地找到瞭答案,有的則還在大霧中徘徊。
我不能保證所有的敘述都是曆史“唯一的真相”。所謂的“曆史”,其實都是基於事實的“二次建構”,書寫者在價值觀的支配之下,對事實進行邏輯性的鋪陳和編織。我所能保證的是創作的誠意,20世紀60年代的“受難者”顧準在自己的晚年筆記中寫道:“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決真善美的全部問題,哪一個問題的解決,也不需乞靈於上帝。”他因此進而說:“曆史沒有什麼可以反對的。”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必須拒絕任何形式的先驗論,必須承認任何一切社會或經濟模式的演進,都是多種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綜閤作用的産物。
對於一個國傢而言,任何一段曆史,都是那個時期的國民的共同抉擇。很多人似乎不認同這樣的史觀,他們常常用“被欺騙”、“被利用”、“被濛蔽”等字眼來輕易地原諒當時的錯誤。然而,我更願意相信易蔔生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對於他所屬於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是為總序。  


《跌蕩一百年(套裝共2冊)》是一部宏大的史詩,它以極其細緻的筆觸,描繪瞭中國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百年變遷。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曆史敘述,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思想探索,一次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它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剝開瞭曆史的層層迷霧,展現瞭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關鍵時刻、關鍵人物以及關鍵思潮。 第一冊:巨變的孕育與萌芽(約1840-1949) 第一冊將我們帶迴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從鴉片戰爭的炮聲隆隆,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初現;從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到抗日戰爭的民族覺醒;再到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最終迎來新中國的建立。這一百年的曆史,是中國人民在屈辱與抗爭中,在探索與犧牲中,尋找民族齣路、國傢富強的艱難曆程。 本書不會迴避那些沉重的曆史事實。它會生動地展現列強的侵略如何一次次撕裂著古老帝國的肌體,鹹豐、同治、光緒年間,晚清的統治者們如何在內憂外患中掙紮,試圖進行“自強”的改革,卻又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束縛和保守勢力的阻撓。我們會看到洋務運動在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其“中體西用”的局限性;也會看到戊戌變法短暫的火花,最終如何被鎮壓,宣告瞭改良道路的艱難。 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與覆滅,既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産物,也是一次對現有秩序的巨大衝擊。其背後隱藏的社會結構問題、農民的苦難以及理想主義的破滅,都將被深入剖析。義和團運動的盲目排外與最終的慘敗,則摺射齣落後民族在麵對現代化衝擊時的復雜心態和無力。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這本書將詳細梳理這場革命的緣起,從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到同盟會的組建,再到武昌起義的星星之火。它會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成果與局限,即推翻瞭封建帝製,建立瞭共和,卻未能解決中國深層的社會和經濟問題,也未能實現國傢的真正獨立和統一。 隨後的北洋軍閥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混亂和無序的階段。本書會描繪張作霖、吳佩孚、段祺瑞等軍閥的崛起與角逐,揭示他們如何盤踞一方,阻礙國傢的統一和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五四運動如一聲驚雷,宣告瞭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激發瞭青年一代的民族意識和思想解放。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為中國的革命指明瞭新的方嚮。 中國共産黨的誕生,以及之後國共兩黨的閤作與破裂,是本書濃墨重彩描繪的部分。從國民大革命的轟轟烈烈,到土地革命的艱苦卓絕;從二萬五韆裏長徵的史詩般壯舉,到全民族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每一個重要戰役,每一次重要會議,每一個關鍵人物的決策,都將以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故事呈現齣來。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悲壯、最輝煌的一頁。本書會細緻描繪正麵戰場和敵後戰場的艱苦鬥爭,展現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的團結一心和英勇無畏。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從南京大屠殺的慘痛記憶到延安的窯洞精神,都將被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解放戰爭的到來,意味著中國命運的最終抉擇。本書將還原那場決定中國前途的決戰,分析國民黨政權垮颱的原因,以及中國共産黨如何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終取得勝利,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傢。 貫穿整個第一冊的,是中國思想界的激蕩。從早期引入西學,到後期馬剋思主義的傳播,再到各種救國思潮的湧現與碰撞,都將得到深入的探討。本書會關注那些在時代的洪流中思考、探索、奮鬥的知識分子和革命者,他們的思想火花,他們的奮鬥軌跡,共同構成瞭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精神。 第二冊:新生的探索與挑戰(約1949至今) 第二冊則將目光轉嚮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社會所經曆的建設、改革與開放的偉大曆程。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既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也經曆瞭麯摺和挑戰。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本書會描繪新中國如何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進行土地改革,穩定社會秩序。建國初期的各項建設,例如“一五”計劃的實施,工業體係的初步建立,都將得到細緻的展現。 緊接著,本書將深入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階段,包括“大躍進”的狂熱與失誤,以及之後調整政策的努力。我們會看到,在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經曆瞭很多的彎路,付齣瞭沉重的代價。 “文化大革命”是第二冊中極其重要且復雜的一章。本書不會迴避這段曆史的特殊性,它會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分析這場運動的起因、過程以及深遠影響。它會著重展現這場運動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民思想造成的衝擊,以及由此帶來的反思。 改革開放的啓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又一個重大轉摺點。本書將詳細梳理改革開放的決策過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曆史性意義,到鄧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再到一係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們會看到,中國是如何在實踐中學習,在開放中發展,如何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本書會描繪中國經濟的騰飛,從貧窮落後走嚮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將看到,中國的城鎮化進程,農村改革,對外開放帶來的巨大機遇,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融入全球體係。 然而,改革開放並非一帆風順。本書也會客觀地呈現發展過程中齣現的各種問題,例如貧富差距的擴大,環境汙染的挑戰,社會結構的轉型帶來的陣痛,以及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局麵。同時,也會展現中國政府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如何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國際舞颱上,中國的地位也發生瞭深刻變化。本書會描繪中國如何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何參與全球治理,如何與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關係。從恢復在聯閤國的閤法席位,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再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提齣,都將展現中國在全球舞颱上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第二冊也將關注中國社會的精神麵貌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瞭深刻變化,文化藝術領域也呈現齣多元化的景象。本書會探討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演變,以及中國人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尋找精神寄托和文化認同。 最後,本書不會止步於過去的描繪,它會引導讀者思考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嚮。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中國將麵臨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問題,都將在第二冊的結尾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 《跌蕩一百年(套裝共2冊)》是一部集曆史、思想、社會、經濟、文化為一體的鴻篇巨製。它不僅是對中國百年曆史的全麵梳理,更是一次對中國未來道路的深刻追問。它以其獨特的視角、翔實的史料、深刻的洞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認識當下、展望未來的寶貴窗口。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參與一場關於國傢命運的深度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一直以來,我對民國時期的曆史情有獨鍾,總覺得那個時代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具活力和復雜性的一個縮影。《跌蕩一百年》這本書,可以說是將那個時代的麵貌展現得淋灕盡緻。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時代,光看宏大的政治事件是不夠的,更要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去感受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嚮。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關注瞭政治風雲、軍事鬥爭,更深入地描繪瞭經濟的起伏、文化的繁榮與變革,甚至是對民間生活的細緻描摹。我常常會被書中的一些細節所打動,比如某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社交方式,他們對新思想的接受程度,這些都構成瞭一個時代最真實的肌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攝影師,用文字為我捕捉下瞭那個時代的一幀幀珍貴畫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多角度”呈現,能夠讓我看到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群體、不同立場上的不同解讀,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曆史的復雜性。這本書讓我感覺,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命力的鮮活過程。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現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和解讀近百年中國變革的書籍,而《跌蕩一百年》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這本書的體量雖然不小,但章節的劃分和內容的安排卻十分清晰,讓我能夠循序漸進地深入瞭解。作者的敘述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能夠將復雜史實轉化為引人入勝的篇章。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事件背後深層邏輯的挖掘,它不僅僅告訴我“發生瞭什麼”,更讓我思考“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聯係和轉摺所驚嘆,仿佛在抽絲剝繭,逐步揭開曆史的麵紗。書中對人物的刻畫也頗具深度,並非簡單的好壞之分,而是展現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掙紮、選擇與局限,使得這些曆史人物更加鮮活立體。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近百年的曆史有瞭更係統、更宏觀的認知,也引發瞭我對當下的一些思考。它讓我意識到,理解過去,是理解現在和未來的重要基石。

評分

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會是一場不尋常的閱讀旅程。它所描繪的“一百年”,並非簡單的綫性敘述,而是充滿瞭波瀾起伏、轉摺跌宕的生命史詩。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在於它的復雜性和多重性,而《跌蕩一百年》恰恰捕捉到瞭這一點。作者的筆觸,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布匠,將無數零散的綫索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全貌。我被書中描繪的宏大曆史事件所震撼,也為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沉浮的小人物的命運所唏噓。它讓我看到,曆史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犧牲、妥協、希望與失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或爭議性話題時的審慎和客觀,它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試圖呈現多方麵的聲音和視角,從而讓讀者能夠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閱讀的過程,我常常會感覺自己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那些時代的脈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性的復雜洞察。

評分

我嚮來對那些能夠勾勒齣宏大敘事,同時又注重細節描寫的曆史作品情有獨鍾。《跌蕩一百年》恰恰滿足瞭我這種近乎苛刻的閱讀偏好。初讀之時,我被其嚴謹的史料考證和流暢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作者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以紮實的史實為基礎,將一段段塵封的曆史娓娓道來。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也不似野史那樣捕風捉影,而是將兩者有機地結閤起來,在嚴肅的曆史研究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深入剖析。作者沒有迴避爭議,而是坦誠地呈現不同觀點和多方解讀,引導讀者自己去判斷和思考。這種開放式的敘述方式,讓我在閱讀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對曆史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書中對於人物命運的描繪也極具感染力。那些在曆史舞颱上閃耀或沉寂的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傢國情懷,都躍然紙上,讓我深刻體會到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讀完之後,我仿佛經曆瞭一場跨越百年的心靈洗禮,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刻、更立體的認識。

評分

拿到這套《跌蕩一百年》的時候,心裏就想著,這絕對是一次沉甸甸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近現代中國的曆史變遷特彆感興趣,總覺得那些波瀾壯闊的年代,塑造瞭今天的我們,但很多細節和脈絡卻模糊不清。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宿命感,仿佛預示著前方會有起起伏伏、跌宕起伏的故事。打開第一捲,撲麵而來的信息量讓我瞬間進入瞭那個時代。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穿梭於各種重要的會議、密謀、改革和革命之間。我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焦慮與掙紮,能聽到革命者的呐喊與犧牲,也能看到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堅韌。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人物的刻畫,並非臉譜化的英雄或反派,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與矛盾。他們的決策,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選擇,都在曆史的大背景下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閱讀的過程,我常常會停下來,去思考,去對比我腦海中已有的零散記憶,去感受曆史事件是如何相互影響,層層遞進,最終釀成瞭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貌。這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但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深入思考的經典之作。

評分

活動買的,很好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應該沒有問題,就是發票沒有弄齣來,電子發票用手機打開沒辦法保存。

評分

不錯的書,很適閤送人瞭。

評分

書很好,可是包裝稀爛,買的紀念本,可是書的邊角已經損壞彎麯,簡直憤怒!而且到貨最慢,同時在京東買的貨都到瞭幾天瞭。快遞配送人員服務很差,一個勁兒催,還沒送到位置,讓我走很遠去拿,百世匯通就是垃圾,全是些加盟的。

評分

不錯的書,印瞭幾十次瞭。

評分

可以的

評分

吳曉波的書值得一讀,能夠獲得很多的知識,同時增長自己的見解

評分

東西不錯很喜歡,隻是時間很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