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一個人的狂歡》
作者: 尼采, 卡夫卡, 吳爾芙等人
譯者:黃意雯
出版社:八旗
出版日期:2016/11/03
ISBN:9789869356275
叢書系列:結晶
規格:平裝 / 320頁 / 1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哲學> 西方哲學> 概論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 勵志故事/散文> 心靈成長故事
內容簡介
「為了瞭解這個世界,我們必須偶爾從中逃離。」
對於群居動物而言,離群索居將會產生焦慮;而之於多數的現代人,孤單則會悄然侵蝕心靈。然而在人生道路上,雖無人真正找出解藥來,卻有人在遙遙旅途之中習得祕方,於是停下腳步,開始欣賞眼前的美景……
「看得見美的靈魂,有時可能踽踽獨行。」——歌德
孤獨,是一種孑然一身的自我滿足,是哲學家們的心境,「一個人」激發他們思考,後甚至從中得到救贖,寂寞,則有空虛、需要陪伴的意味。寂寞的人往往也十分不安,渴望著一段關係。而這種等待、或期待正是悲傷的根源。
同為隻身一人的狀態,竟造成那獨特迥異、無以名狀的心理感受。也許是孤獨,又未嘗非寂寞,本書藉由細緻的文字,呼應它的各種樣貌,寫下分別屬於你我的一人生活──有人樂於獨處,徜徉其中;有人苦於寂寞,深受折磨;或者,也有人從痛苦的侵蝕中找到自已,並獲得真理。
「孤獨適宜品茶時服用。」——C.S.路易斯
《孤獨,一個人的狂歡》全書中英對照,精選一百二十餘篇關於孤寂的哲思和獨語,卡夫卡、尼采、赫塞、達文西、卡繆、梵谷、紀伯倫、叔本華、吳爾芙等逾五十位西方名家,以冷靜、抑或躁動的心靈,進行獨白、關愛、剖析,甚至質疑,是對於孤獨的各種表象之絕妙寫照。這些文字精練且深刻,不論悲喜皆已穿越時空隔閡,散發出結晶、昇華之後的芬芳。
作者介紹
譯者簡介
黃意雯
年輕時認為語言乃與世界接軌之橋梁,熱衷學習外語。目前從事英語教學工作,並重拾中文之美。
目錄
編序——孤獨, 一種原始的情感
I .沉默的關係,激情的空虛
II .卻不懂得吶喊
III .必須一意孤行
IV .灼傷,被猜疑的目光
V.說好一起寂寞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颠覆了我对“成功”和“合群”的传统定义。在主流价值观里,好像只有被簇拥、被需要,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存在。然而,这本书却在小心翼翼地引导我们去拥抱那种不被理解的、甚至是被边缘化的自我状态。我记得其中一段描述了艺术家在创作高峰期那种与世界隔绝的状态,那种孤独感如同盔甲,保护着他们最脆弱、也最珍贵的灵感不被世俗的琐碎所玷污。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在各自领域深耕的先行者,他们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一段漫长而寂寞的旅程。对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强心针,告诉我,偶尔的抽离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蓄力。它教会我欣赏那些“非主流”的内心需求,并赋予它们存在的合理性。那种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内心宁静的韧性,才是真正的力量来源。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有些晦涩,充满了那种欧洲哲学的特有转折和复杂的从句结构,这或许是它作为“原版”的魅力所在,但也提高了阅读门槛。我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去理解那些看似绕口的句子,但一旦你捕捉到作者的核心逻辑链条,就会发现其论证的严密性令人叹服。它不像那些通俗读物那样提供即时的安慰或简单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让你自己去解构生活中的困境。关于“自我与他人边界”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剖析。我们总是试图去填补别人的空缺,或者让别人填补自己的空缺,但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成熟,是学会独立站立,欣赏彼此的完整性,而非互相依附。这不仅仅是关于独处,更是关于如何建立一种更健康、更负责任的人际关系模型。
评分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近乎于“纯净”的情感体验。这本书没有冗余的煽情,也没有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它的一切都在服务于核心的精神探索。它成功地将“孤独”这个常常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重新塑造成了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时间感的哲学方式——如何从历史的深处汲取智慧,又如何将这种智慧投射到对当下瞬间的精确把握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它让我更加确信,真正的“狂欢”不是外放的、被认可的快乐,而是内心深处那份不依赖于任何外部评价的、对自己生命轨迹的全然接纳。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体验中,最能引发深层思考的一本力作,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评分这本《孤独,一个人的狂欢》读来,仿佛置身于一间堆满老旧书籍的阁楼里,阳光透过蒙尘的窗户斜射进来,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时间沉淀下来的特有气味。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描摹的“孤独”并非那种令人沮丧的空虚,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与世界保持恰到好处距离后的沉思与自洽。我特别喜欢他描述那种在深夜里,整个城市都睡去,唯有自己心绪如潮涌动的瞬间。那种感觉太真实了,就像你终于卸下了白日里必须扮演的社会角色,可以完全放任自己的思绪漫游,去探究那些平日里被喧嚣掩盖的本质问题。书里的一些段落,像是突然抛出的一枚石子,在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涟漪,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独处”是否真的意味着“缺失”。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社交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独立精神的渴望与挣扎。那种对自我疆域的坚守与维护,在字里行间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感觉精神上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心境都变得开阔了许多。
评分拿到这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对这种“港台原版”的书籍多少有点既期待又忐忑。期待的是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深度,毕竟翻译总会带走一些微妙的韵味。这本书的排版和纸张手感就先赢了一城,拿在手上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消品。内容上,它并没有给我那种“醍醐灌顶”的震撼,反而更像是与一位深谙世故的老友进行的一场漫长而低声的对话。他谈论的“狂欢”并非指喧闹的派对,而是指精神上的极致自由与丰盈。其中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论述尤其耐人寻味,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表演的时代,如何保持一份清醒的旁观者视角,不被外界的目光所裹挟,这几乎是当代人逃离焦虑的唯一途径。我发现,作者的思辨方式非常跳跃,他能从一件极小的日常琐事瞬间跳跃到宏大的哲学命题,这种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精髓。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去消化的书,不是一口气读完就能领悟其全部内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