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目录
写在面
第一章 一衣带水一脉相承——东亚音乐文化圈
1.移花接木博采众长——日本的邦乐
2.阿里郎的思念——朝鲜半岛传统音乐
3.马背上的传说——蒙古传统音乐
4.人间百态歌舞百戏——越南传统音乐
第二章 喜马拉雅的乳汁——南亚音乐文化圈
5.色彩斑斓的编花织毯——印度古典音乐
6.婉约曲折如泣如诉——北印度斯坦古典声乐
7.赤子的乡恋——诗人音乐家泰戈尔
8.东方音乐的使者——印度古典音乐大师拉维·香卡
9.与神祗的对话——巴基斯坦夸瓦里歌唱
10.苦修行辗转人生求解脱遁世轮回——孟加拉保乌尔歌唱
11.神的颂歌——尼泊尔传统音乐
第三章 多重文明浸润的盆地——东南亚音乐文化圈
12.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缅甸传统音乐
13.千年佘韵古乐今声——柬埔寨传统音乐
14.黄袍佛国梵音——泰国传统音乐
15.色彩迷离意象重叠——印度尼西亚爪哇甘美兰音乐
16.世外桃源艺术净土——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传统乐舞
第四章 绿洲珍宝——中亚音乐文化圈
17.游牧之歌——哈萨克斯坦冬不拉弹唱
18.丝路驼铃歌舞管弦——乌兹别克斯坦传统音乐
19.兴都库什山脉的馈赠——阿富汗传统音乐
第五章 东流西渐——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圈
20.诡异绮丽远奥繁缛——伊朗古典音乐
21.两河流域的奇葩——伊拉克传统音乐
22.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新月——土耳其传统乐舞
23.金字塔下的辉煌——埃及传统乐舞
第六章 贫瘠与丰饶的土地——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圈
24.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非洲乐舞
25.生命的呐喊——布隆迪圣鼓表演
26.雨林深处的精灵——俾格米人的乐舞
27.好望角的和风——祖鲁人的歌唱
第七章 爱琴海的滥觞——欧洲音乐文化圈
28.白桦林中的歌舞——俄罗斯民间音乐
29.东方的血脉——匈牙利民间音乐
30.悠扬的排箫深情的多依娜——罗马尼亚民间音乐
31.巴尔干的玫瑰——神秘的保加利亚女声合唱
32.赫利孔山上的缪斯——希腊民间音乐
33.地中海的阳光——意大利民间歌舞
34.空灵悠远遗世独立——爱尔兰民间歌舞
35.别深情一万重——葡萄牙民族之魂“法朵”
36.深沉悲歌激情宣泄——西班牙弗拉门戈歌舞
37.浪迹天涯歌舞人生——吉卜赛人的音乐
38.传奇史诗——芬兰民间音乐
第八章 人种博物馆——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圈
39.炽热的渴望无言的倾诉——阿根廷的探戈
40.安第斯之声——玻利维亚印第安传统音乐
41.加勒比海的明珠——古巴歌舞音乐
42.梅斯蒂佐的呼唤——墨西哥民间音乐
第九章 文化熔炉——北美洲音乐文化圈
43.极地萨满——因纽特人的仪式乐舞
44.万物灵——北美印第安人的仪式乐舞
45.灵魂的祈祷——从黑人灵歌到福音歌唱
46.新大陆的回响——百年爵士掠影
第十章 蔚蓝色的韵律——大洋洲音乐文化圈
47.原始的图腾——澳洲土著人仪式歌舞
48.极乐鸟的家园——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人乐舞
49.大海的子民——密克罗尼西亚歌舞
50.野性天堂——波利尼西亚群岛歌舞
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作为一本音乐理论类的著作,它为我打开了理解世界音乐的全新视角。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奠定了严谨的学术基调,并清晰地勾勒出本书的研究框架。 我对作者在关于音乐结构和和声理论的讨论尤为感兴趣。比如,在描述某些非西方音乐体系时,作者如何运用或借鉴现有的音乐理论概念来解释那些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结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学术尝试。 书中关于音乐形式的分析,尤其深入。作者不仅仅是描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更着重于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和组织方式。例如,在探讨某些原住民音乐时,那种看似自由奔放的即兴,在作者的笔下却被揭示出其背后精妙的模式和约束,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分析,让我叹服。 同时,作者在音乐史学方面的功底也可见一斑。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音乐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传播和融合的。那些关于音乐风格的演变、乐器学的探讨,都充满了新知。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边缘”音乐文化的关注。作者没有只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广泛研究的音乐,而是努力挖掘和呈现那些相对沉默的音乐传统。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世界音乐的认知,也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研究的全面性和包容性。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音乐理论和民族音乐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视野。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音乐探险,充满了惊喜和收获。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讲述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我一直对非洲音乐的好奇心很强,这本书中关于非洲音乐的部分,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对非洲鼓乐复杂节奏的讲解,让我仿佛能听到那强劲的鼓点在耳边回响。而对于非洲不同部落音乐在仪式、庆典中的作用的描绘,更是让我看到了音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其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动容。 在介绍拉丁美洲音乐时,那些充满桑巴、探戈等热情洋溢的节奏,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我不仅了解了它们的音乐特点,更感受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作者还对这些音乐在不同国家、不同社区的发展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对拉丁美洲音乐的认识更加全面。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音乐的“体验性”的强调。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多的是通过描述音乐的听感、感受,以及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那些关于音乐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如何承载文化记忆的段落,都让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耳朵里的声音,更是人类情感、文化和历史的载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跨越了地理的界限,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音乐的共通性和多样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宝藏!拿到手里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了,翻开目录更是让我惊喜连连。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流畅的文笔,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 从古老的东方韵律到热情的拉丁节奏,从庄严的欧洲古典到原始的非洲鼓点,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不同民族音乐背后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入剖析,这让我不仅仅是理解了音乐本身,更能体会到音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深刻内涵。那些关于地域特色、乐器构造、演唱技巧的描述,既有严谨的学术考据,又不乏生动的描绘,仿佛我身临其境,置身于那些异域的音乐现场。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不同大洲的音乐文化圈被清晰地划分开来,却又相互关联,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世界音乐图景。我一直对不同文化之间的音乐交流和融合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展现了音乐如何跨越国界,如何影响和启发着不同民族的音乐创作。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思维的拓展。它挑战了我固有的音乐认知,让我看到了音乐的无限可能性。那些平时可能很少接触到的音乐形式,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生命,变得鲜活而有温度。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去搜寻那些被提及的音乐片段,结果总是让我惊叹不已。 总而言之,这本《上海音乐出版社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饶文心著 民族音乐研究文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能够满足音乐专业人士的学术需求,更能点燃普通读者对世界音乐的浓厚兴趣。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理解和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开放而又包容的视野,一种对音乐本质的深刻探究。作者并非局限于单一的音乐体系,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审视。 我在阅读亚洲音乐部分时,对于作者对不同国家地区音乐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印象深刻。例如,丝绸之路沿线音乐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以及宗教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奏,都展现了音乐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生命力。 在介绍美洲音乐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类,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原住民音乐、殖民时期音乐以及后来形成的融合性音乐的特点。尤其是对北美原住民音乐中“模仿自然”手法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音乐最原始的创作冲动。 本书在音乐理论层面的探讨,也十分令人信服。作者在解释不同音乐体系的调式、旋律、节奏特点时,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又力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音乐“功能性”的重视。作者不仅仅将音乐视为独立的艺术品,更关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比如在祭祀、劳作、社交等场合的运用。这种从“用”的角度去理解音乐,让我觉得更加接地气,也更加贴近音乐的本质。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彩梳理和深入解读。它不仅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也让我对音乐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这个常年沉浸在西方古典音乐领域的读者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会对陌生的民族音乐感到难以理解,但作者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以及对音乐内在逻辑的巧妙解析,让我很快进入了状态。 比如,在介绍亚洲音乐的部分,我被作者对中国传统音乐中“五声调式”的细致阐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音高的组合,更是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接着,对印度音乐中“拉格”和“塔拉”的讲解,让我看到了一个高度复杂而又充满数学韵律的音乐体系,其即兴创作的自由度更是令人惊叹。 转向非洲音乐时,那种原始而又极具生命力的节奏感瞬间将我包围。作者对于非洲部落音乐中“呼应式合唱”的分析,以及鼓乐在社会功能中的重要性,让我深刻认识到音乐在人类早期社会中的核心地位。而那些关于仪式、庆典音乐的描写,更是将音乐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音乐的实用性和社会性。 欧洲音乐部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大家熟知的古典时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域和更早的时期,比如东欧民间音乐的叙事性,以及某些地区早期宗教音乐的特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比和延展,让我对欧洲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某个狭窄的范畴。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地音乐的特点,而是通过对文化背景、历史演变、社会功能等多维度的考察,来阐释不同音乐现象的成因。这使得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民族音乐”这个概念,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