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武术绝招丛书:少林绝技金刚指
定价:12元
作者:杨维,黄晶忠 著
出版社:四川科技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364734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少林绝技金刚指》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章气的理解,从什么是气、气的生成、气的运动、气的生理功能和气的分类五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气;第二章经络分布,从什么是经络、什么是经络系统、经络的功能、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五个方面来认识经络及其分布;第三章内功四式。《少林绝技金刚指》对涉及内功的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了解释,提出内功四式练法;第四章劲力练法,从阳劲入手到阴劲的转化。使内外之劲合一:第五章套路练习,便于记忆、练习和表演;第六章技击方法,是对套路攻防含义的理解。一招一式,可以理解一个攻防含义,也可以理解多个攻防含义;第七章12时打法,阐述了12时气血流注歌、12时气血所注穴、12时血路歌、12时气血起止部位、12时血脉所住处、12时穴位血路流行并血情位处、12时日夜血路定规、12时血路部位、12时点穴秘诀、12时血路部位损伤验秘方等诸多问题,逐渐达到学以致用。
目录
前言章 气的理解 节 什么是气 第二节 气的生成 第三节 气的运动 第四节 气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 气的分类第二章 经络分布 节 什么是经络 第二节 什么是经络系统 第三节 经络的功能 第四节 十二经脉 第五节 奇经八脉第三章 内功四式 节 名词解释 第二节 内功四式第四章 劲力练法 节 阳劲练法 第二节 阴劲练法第五章 套路练习 节 演练风格 第二节 动作图解第六章 技击方法 节 技击特点 第二节 技击24例第七章 12时点打法 节 12时气血流注歌 第二节 12时气血所注穴 第三节 12时血路歌 第四节 12时气血起止部位 第五节 12时血脉所住处 第六节 12时穴位血路流行并血情位处 第七节 12时日夜血路定规 第八节 12时血路部位 第九节 12时点穴秘诀 第十节 12时血路部位损伤验秘方敬告读者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杨维,祖籍山西永济,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工商管理硕士,武术博士,教育管理博士,阜阳大学体育学院武术副教授,国际武道联盟副主席,中国散手道协会主席,中华杨氏武艺研究会会长,少林鹰派武术研究会会长,《武术科学》学术刊物编委,国际一级武术裁判,黑带八段,是一位十分全面的武术家。杨维自幼随父亲杨乃文学习杨氏武艺,继承和发扬了少林释行山、释行好、释行明和鹰爪王周树生传授的少林鹰派武术体系,先后得到18位武术名师指导,深得多家武功之精髓。1988~1989年荣获“黑龙江省武术散手比赛”70公斤级冠军和“*擂主”称号;1992年获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武术文化知识国际大奖赛”三等奖:1997年获世界杯“国际武术锦标赛”80公斤级散手比赛和传统武术比赛银牌;1999年获美国国际武术联盟总会颁发的“国际武术裁判”资格证书:2003年获美国世界博览会颁发的金杯奖;2005年被世界武术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世界武术家”;2006年被世界文化科学研究院授予“世界十大武术博士”;2007年被世界文化科学研究院授予“世界武术教育家”,同年被美国太极功夫杂志社评为“世界武术推广贡献奖”;2008年被世界武术家评审委员会评为“世界武林杰”。从武历程收录入《中国当代武林名人志》、《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世界名人录》、《世界武术家画册》(卷)。已出版的武术著作30余部,音像作品0多种,在外刊物上发表技术文章和学术论文0余篇。如你有任何疑难问题,请发E-mail:yangweixln@126.com;以便给你解答。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展现出的那种朴实无华的“实战精神”。在阅读某些关于“对练”和“劲力运用”的章节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久经沙场的味道,这绝非纸上谈兵可以营造出来的。书中对发力的描述,少用了那些玄而又玄的词汇,更多的是结合人体骨骼、肌肉的实际运作来进行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例如,书中对“寸劲”的解析,不再停留在“爆发力”的表面概念,而是细致地讲解了如何通过身体的“蓄势”和“泄放”来实现这种瞬间的破坏力,图文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一看便知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身体重心和关节角度。这对于那些厌倦了花架子、渴望真正掌握防御和攻击技巧的武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没有过分强调所谓的“神秘感”,而是将武术还原成了最纯粹的、基于物理和生物力学的格斗科学。读完这些部分,我甚至有种想要立刻找个垫子,尝试书中描述的那些发力角度和卸力技巧的冲动,足见其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的追求是如何渗透到技艺之中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的书。在讲解武术招式的过程中,总会穿插一些关于心性修养、道德准则的论述,这些内容非但没有冲淡武技的专业性,反而提升了整本书的格局。例如,书中强调的“知止不殆”的理念,在教授擒拿手或点穴技巧时被反复提及,这提醒习练者,武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逞凶斗狠,而是为了自我完善和必要的自卫。这种深层次的伦理教育,使得这本书在现代社会中更具教育意义。许多现代的武术书籍往往只关注招式的速度和力量,却忽略了武者的“德行”这一根基,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而这本看似古老的典籍,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了对习武者品性的塑造,让我由衷地敬佩其编纂者的深思熟虑和对武学精神的坚守。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武学探秘之旅,它没有那种喧哗的、夸张的现代武术宣传口号,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实战导向的训练方法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或编者)在阐述拳理时所采用的语言风格——深邃却不晦涩,严谨却不僵化。很多理论性的段落,初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只要结合书中附带的图解细细揣摩,便会豁然开朗,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一理通,百理明”的境界。这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的“速成秘籍”,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感受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哲学思想。比如,在讲解到某种特定的步法转换时,书中不仅仅给出了图示,还配上了对“意念引导”的阐述,这表明作者理解武术的精髓绝非皮毛动作的模仿,而是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的高度统一。这种对“内劲”和“神韵”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指导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武学精神的论述集。对于那些真正想在武学之路上深耕的习练者来说,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讲解方式,才是最值得信赖的。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不像某些武术书籍那样,将内容杂乱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它似乎深知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习练者所需要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开篇部分对于基础功法的强调,扎实得如同为高楼打地基,丝毫不含糊。它详尽地描述了每一个桩架的要领,以及对呼吸配合的具体要求,这对于防止习练者走火入魔或者养成错误的习惯至关重要。而随着章节的推进,内容的复杂度也自然而然地攀升,从简单的单式分解,过渡到复杂的套路解析和实战应用中的“听劲”与“发力”。这种由浅入深的过渡是极其自然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复杂技巧的吸收。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较为隐晦的“诀窍”时,书中通常会用一种旁征博引的方式来加以说明,既避免了直接点破后流于俗套,又能引导读者通过自身的体悟去发现真谛。这种“授人以渔”而非“直接喂食”的教学方式,体现了编者对武学传承的深厚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又异常坚韧的质感,仿佛能触摸到旧日武林的空气。封面上的字体排版颇具匠心,既有传统武术典籍的古朴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当我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考究,墨迹的浓淡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特别是那些老照片或者图版的复刻,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模糊的图像,也保留了那种历史的韵味,对于真正研究武术脉络的人来说,这种对“原貌”的坚持是极其宝贵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武学书籍,要么是过于现代的“简化版”,失了精髓;要么是过于陈旧的影印本,难以阅读。而这本,在可读性和历史还原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光是捧着这本书,就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檀香混合着旧书的气息,让人心神安定,迫不及待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记载的那些失传已久的技艺。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远超越了一本普通武术教程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