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名茶志
定价:196.00元
作者:王镇恒,王广智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01
ISBN:9787109065109
字数:
页码:98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2.284kg
编辑推荐
《中国名茶志》共计三十卷。书中所详述的救急、食疗、养生、气功、按摩等内容,尤为他书所不及。本书不仅反映了著者本人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收载了唐以前医药文献的珍贵资料,其中,如郭玉、范汪等各家之著,多赖此书得以部分保存和流传。
内容提要
《中国名茶志》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新的业绩的同时,又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文化积累。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中国名茶志》共21卷,以全国的产茶省各立分卷,共收集名茶1000余个,内容包含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历史沿革、采制技术、名茶产销、名茶文化等六个方面。
目录
陈序
张序
凡例
1 综述
2 江苏卷
3 浙江卷
4 安微卷
5 福建卷
6 江西卷
7 山东卷
8 河南卷
9 湖北卷
10 湖南卷
11 广东卷
12 广西卷
13 海南卷
14 四川卷
15 贵州卷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传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野生茶树,并用荣解毒。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135年),茶叶已作为贡品。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茶叶被用作祭品和蔬菜。西汉时(公元前206——公元8年)茶叶已成为商品。西晋时(265——316年)寺庙栽培的茶树有采制为贡茶的。南北朝时(402——589年)佛教盛行,山中寺庙林立,南方寺庙无不种茶,而且有的出产名茶。到了唐朝,饮荼之风遍及全国各地,茶区进一步扩大,宫廷大兴茗饮之风,贡茶品目达50多个,并在义兴和湖州设立官办“顾渚贡茶院”,贡茶制度已经形成。宋朝贡茶在唐朝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福建建安设立“贡茶院”,督造贡茶,贡茶品目也日见其繁。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废官焙。我国贡茶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咸丰年间,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告结束。我国的很多贡茶品目经过若干年代的演变,仍保留着其原有名称和传统的品质风格,成为历史名茶。名茶可谓是我国茶业史上的一朵奇葩。名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序言
二 作为一名资深的“茶龄”增长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名茶灵魂的著作,而不是仅仅罗列产地和品种的枯燥手册。当我无意中接触到《中国名茶志》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显得沉静而内敛,没有过分的张扬,却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无疑是关于那些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茶种的考证。比如“普洱茶”,其独特的发酵工艺,以及“越陈越香”的特质,一直让我着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普洱茶起源的详细脉络,了解不同年份、不同仓储条件下普洱茶风味的变化,甚至渴望看到书中对古树普洱的深入研究,那种蕴含在岁月里的醇厚滋味,总让我回味无穷。 我同样期待书中对“黄山毛峰”的解读。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黄山旅游时,品尝到的那口新鲜采摘的毛峰,那种清香淡雅,仿佛带着山间的露水和阳光。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述黄山独特的山场环境,例如那常年笼罩的云雾,以及它对茶叶品质形成的独特影响?我还在猜测,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毛峰采摘和制作过程中的微妙细节,比如那“一芽一叶”的标准,以及揉捻、烘焙等环节的精湛技艺,这些都是成就其绝佳风味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深入了解每一款名茶背后的故事、工艺和文化,让我对中国茶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品饮,而是升华到对历史、对匠心、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评分四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读物情有独钟,而《中国名茶志》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中国茶文化的求知欲。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沉静的学究气息,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我非常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六安瓜片”的章节。我一直被其独特的“片张”形态所吸引,那种不带芽梗的工艺,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六安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例如那高山云雾和肥沃土壤,以及它们对茶叶品质形成的潜在影响?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六安瓜片独特的炒制技术,例如“梳刷”、“搭脚”等关键步骤,这些精湛的工艺,又如何让茶叶呈现出其独有的“绿如碧玉,叶片扁平”的外形和清香的口感?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六安茶农们在山坡上辛勤采摘、精心炒制的画面,他们对工艺的执着,是成就这片名茶的根本。 我也对书中关于“信阳毛尖”的介绍充满了好奇。那种“细、圆、光、直、多白毫”的外形,以及“清香、爽口、醇厚”的口感,一直让我回味无穷。书中是否会描绘信阳独特的地理环境,例如那独特的土壤成分和气候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孕育出信阳毛尖的绝佳品质?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信阳毛尖采摘时机的细致讲解,以及“鲜叶初炒”、“理条”、“提毫”等关键制作工序的详细解读,这些精细的操作,想必是成就其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图鉴,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茶史、茶艺、茶人的生活画卷,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远超乎我的想象。
评分三 最近无意中在书店里瞥见了《中国名茶志》,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就有一种吸引力,朴实无华却又不失厚重,让我忍不住拿起来翻阅。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茶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铁观音”的部分。那独特的“兰花香”,以及入口时那种“观音韵”,一直让我神往。书中会如何描绘铁观音的产地安溪,那里的气候、土壤和山场环境,是否为铁观音的独特品质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其“摇青”和“包揉”等关键工艺,这些复杂精细的步骤,究竟是如何赋予铁观音如此丰富的内涵和迷人的风味?我脑海中浮现出安溪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对茶叶的执着和热爱,想必是成就这杯中珍品的重要因素。 我也对书中关于“碧螺春”的介绍充满期待。那种“铜丝斜曲,翠绿鲜嫩”的外形,以及“花果香”的独特韵味,总让人心生喜爱。书中是否会提及碧螺春产地洞庭湖的四季美景,那些滋养着茶树的丰富物产,是否也间接影响了茶叶的品质?我更加好奇,书中会如何描述碧螺春那精巧的制作工艺,例如“搓团”和“施肥”等环节,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得以保留其精髓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碧螺春那清雅脱俗的气质,以及它所代表的江南文人情怀。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了茶叶的名称和产地,它更像是在为每一款名茶谱写一曲赞歌,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美人类的智慧与勤劳。
评分五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图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熏陶。《中国名茶志》这本书,其质朴而富有质感的装帧,便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 我对书中关于“都匀毛尖”的描述尤为期待。那种“匀、绿、香、甜”的独特品质,一直让我心生向往。书中会如何描绘都匀的地理环境?那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是否为都匀毛尖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对都匀毛尖独特制作工艺的解读,例如“杀青”、“揉捻”、“烘干”等环节,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又蕴含着怎样的匠心独运,才能成就其“绿茶中的绿宝石”的美誉?我猜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当地茶农的朴实故事,他们的辛勤付出,是成就这杯中甘露的重要保证。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祁门红茶”的章节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种独特的“祁门香”,以及醇厚的口感,一直让我着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究祁门地区的气候、土壤以及悠久的种植历史,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共同作用,孕育出祁门红茶的非凡品质?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祁门红茶关键制作工艺的细致阐述,例如“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环节,这些复杂精细的操作,究竟是如何赋予祁门红茶如此醇厚浓郁的香气和滋味的?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一幅幅古老茶园的画面,以及茶农们在茶事中的专注与坚守。 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深入探索中国茶的博大精深,让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一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名茶志》,便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仿佛带着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我本就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古老智慧的大门。书中的序言部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名茶深厚的热爱和敬意,那种严谨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让我立刻感受到这本书绝非泛泛之作。 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龙井”的介绍。我记得第一次品尝龙井茶的惊艳,那翠绿的叶片在水中舒展,茶汤清澈碧绿,入口甘醇,回甘悠长,留下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宁静。书中会如何描绘龙井的产地风貌?那独特的炒制工艺又藏着怎样的匠心?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文字,去感受西湖边那温润的风,去想象采茶人指尖的灵巧,去探寻那一口茶中蕴含的千年故事。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大红袍”的章节也充满了遐想。那种霸气又细腻的岩韵,一直是茶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书中会如何解读那“岩骨花香”的绝妙平衡?产自武夷山九龙窠的母树,其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独特,才能孕育出如此传奇的品质?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关于茶农的朴实故事,关于家族传承的艰辛与荣耀,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生活美学、关于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