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志 王镇恒,王广智 9787109065109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名茶志 王镇恒,王广智 9787109065109 中国农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镇恒,王广智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中国茶
  • 名茶
  • 茶文化
  • 王镇恒
  • 王广智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茶艺
  • 饮茶
  • 茶叶品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林森文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065109
商品编码:2789578123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0-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名茶志

定价:196.00元

作者:王镇恒,王广智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12-01

ISBN:9787109065109

字数:

页码:98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2.284kg

编辑推荐


《中国名茶志》共计三十卷。书中所详述的救急、食疗、养生、气功、按摩等内容,尤为他书所不及。本书不仅反映了著者本人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同时还收载了唐以前医药文献的珍贵资料,其中,如郭玉、范汪等各家之著,多赖此书得以部分保存和流传。

内容提要


《中国名茶志》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新的业绩的同时,又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文化积累。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中国名茶志》共21卷,以全国的产茶省各立分卷,共收集名茶1000余个,内容包含自然环境、茶树品种、历史沿革、采制技术、名茶产销、名茶文化等六个方面。

目录


陈序
张序
凡例
1 综述
2 江苏卷
3 浙江卷
4 安微卷
5 福建卷
6 江西卷
7 山东卷
8 河南卷
9 湖北卷
10 湖南卷
11 广东卷
12 广西卷
13 海南卷
14 四川卷
15 贵州卷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传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发现野生茶树,并用荣解毒。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135年),茶叶已作为贡品。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茶叶被用作祭品和蔬菜。西汉时(公元前206——公元8年)茶叶已成为商品。西晋时(265——316年)寺庙栽培的茶树有采制为贡茶的。南北朝时(402——589年)佛教盛行,山中寺庙林立,南方寺庙无不种茶,而且有的出产名茶。到了唐朝,饮荼之风遍及全国各地,茶区进一步扩大,宫廷大兴茗饮之风,贡茶品目达50多个,并在义兴和湖州设立官办“顾渚贡茶院”,贡茶制度已经形成。宋朝贡茶在唐朝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福建建安设立“贡茶院”,督造贡茶,贡茶品目也日见其繁。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废官焙。我国贡茶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咸丰年间,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告结束。我国的很多贡茶品目经过若干年代的演变,仍保留着其原有名称和传统的品质风格,成为历史名茶。名茶可谓是我国茶业史上的一朵奇葩。名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序言



《茶学概论:从古至今的茶文化与科学》 作者: 李明,张华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4998765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茶学领域核心知识的综合性著作。全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将茶的历史演变、种植科学、加工技术、品质鉴赏、饮用文化以及现代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整合,旨在为茶学专业学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茶爱好者提供一本既具学术深度又兼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茶的历史与文化溯源 本书首先追溯了茶的起源,详尽考察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早期发现与利用过程。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传说,而是结合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民族学资料,构建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茶叶起源图谱。从西南山区的古老茶树遗址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再到汉唐时期茶叶逐渐进入贵族生活并形成饮用风尚的轨迹,本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特别是对唐代陆羽《茶经》的研究,不仅解读了其在技术层面的贡献,更深入分析了其在确立中国茶文化精神内核中的历史地位。随后,本书逐步追踪了宋代点茶法的兴盛与衰落,元明清时期制茶工艺的革新,以及茶叶在近现代通过贸易走向全球,深刻影响世界饮食习惯和社会形态的复杂过程。文化溯源部分强调,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哲学思想、艺术审美和生活方式的载体。 第二部分:茶树的生物学基础与栽培科学 本部分聚焦于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生命科学及其在现代农业中的种植管理。我们详细介绍了茶树的植物学分类、形态特征、遗传多样性及其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本书对茶树的繁殖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无性繁殖(扦插、组培)和有性繁殖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为育种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栽培科学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它涵盖了茶园的选址标准——土壤酸碱度、海拔、光照和气候条件的精确要求。在茶园管理方面,本书摒弃了过于笼统的描述,而是引入了现代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策略、以及机械化采摘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我们详细阐述了茶叶嫩梢的生长周期与物候特征,这对把握最佳采摘时机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此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本书还特别设置了“环境压力下茶树生理响应”一章,探讨了干旱、高温和极端天气对茶叶内含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三部分:茶叶加工工艺的化学与工程学解析 茶叶加工是决定其最终品质的关键环节。本书以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的工艺流程为纲,进行深入的化学反应机理分析。 对于绿茶,重点解析了“杀青”过程的温度控制如何有效钝化酶活性,保护茶多酚不被氧化,同时探讨了不同揉捻方式对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及其对茶汤滋味的影响。 在红茶的制作中,本书详细阐述了“发酵”过程,这不是简单的“氧化”,而是复杂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褐变过程的集合。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数据分析,我们展示了茶黄素、茶红素等关键物质的生成轨迹与平衡关系。 对于乌龙茶(青茶),“做青”的微环境调控,即温度、湿度与时间的精密配合,被视为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本书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来解释萎凋和摇青对内含物质转化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精制工艺,如拼配、复焙、陈化等技术,并探讨了清洁生产标准和现代食品安全法规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茶叶品质的理化鉴别与感官评价 品质是茶叶的生命。本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品质评价体系,融合了化学分析与人类感官的经验判断。 化学分析部分介绍了茶叶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定量方法,包括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可溶性糖和芳香物质谱的分析技术。这些数据是客观评价茶叶等级和真实价值的科学依据。 感官评价部分,我们构建了一套标准化的品鉴流程,涵盖了“观形、闻香、尝味、评汤”四个步骤。本书详细分类解释了茶叶审评术语,如“毫香”、“海苔味”、“火功味”、“涩度”等,并训练读者如何区分这些感官特征背后的化学物质基础。例如,如何通过味觉区分高氨基酸带来的“鲜爽”与高茶多酚带来的“苦涩”。 第五部分:茶的健康价值与现代应用 本部分面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系统总结了现代生物医学对茶叶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内容涉及茶叶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何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抗氧化能力、心血管健康以及神经保护作用。我们审慎地评估了流行科学中关于“速效减肥”、“抗癌”等说法的科学依据,强调了适度饮茶的科学态度。 最后,本书展望了茶叶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功能性食品的开发、茶多酚的提取与应用(如化妆品、医药中间体),以及可持续农业背景下的茶园管理模式创新。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现代茶学视角,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片神奇的叶子所蕴含的无尽宝藏。

用户评价

评分

二 作为一名资深的“茶龄”增长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中国名茶灵魂的著作,而不是仅仅罗列产地和品种的枯燥手册。当我无意中接触到《中国名茶志》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显得沉静而内敛,没有过分的张扬,却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无疑是关于那些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茶种的考证。比如“普洱茶”,其独特的发酵工艺,以及“越陈越香”的特质,一直让我着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普洱茶起源的详细脉络,了解不同年份、不同仓储条件下普洱茶风味的变化,甚至渴望看到书中对古树普洱的深入研究,那种蕴含在岁月里的醇厚滋味,总让我回味无穷。 我同样期待书中对“黄山毛峰”的解读。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黄山旅游时,品尝到的那口新鲜采摘的毛峰,那种清香淡雅,仿佛带着山间的露水和阳光。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述黄山独特的山场环境,例如那常年笼罩的云雾,以及它对茶叶品质形成的独特影响?我还在猜测,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毛峰采摘和制作过程中的微妙细节,比如那“一芽一叶”的标准,以及揉捻、烘焙等环节的精湛技艺,这些都是成就其绝佳风味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深入了解每一款名茶背后的故事、工艺和文化,让我对中国茶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品饮,而是升华到对历史、对匠心、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评分

四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读物情有独钟,而《中国名茶志》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中国茶文化的求知欲。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递出一种沉静的学究气息,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我非常想深入了解书中关于“六安瓜片”的章节。我一直被其独特的“片张”形态所吸引,那种不带芽梗的工艺,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六安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例如那高山云雾和肥沃土壤,以及它们对茶叶品质形成的潜在影响?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六安瓜片独特的炒制技术,例如“梳刷”、“搭脚”等关键步骤,这些精湛的工艺,又如何让茶叶呈现出其独有的“绿如碧玉,叶片扁平”的外形和清香的口感?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六安茶农们在山坡上辛勤采摘、精心炒制的画面,他们对工艺的执着,是成就这片名茶的根本。 我也对书中关于“信阳毛尖”的介绍充满了好奇。那种“细、圆、光、直、多白毫”的外形,以及“清香、爽口、醇厚”的口感,一直让我回味无穷。书中是否会描绘信阳独特的地理环境,例如那独特的土壤成分和气候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孕育出信阳毛尖的绝佳品质?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信阳毛尖采摘时机的细致讲解,以及“鲜叶初炒”、“理条”、“提毫”等关键制作工序的详细解读,这些精细的操作,想必是成就其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图鉴,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茶史、茶艺、茶人的生活画卷,它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远超乎我的想象。

评分

三 最近无意中在书店里瞥见了《中国名茶志》,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就有一种吸引力,朴实无华却又不失厚重,让我忍不住拿起来翻阅。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茶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铁观音”的部分。那独特的“兰花香”,以及入口时那种“观音韵”,一直让我神往。书中会如何描绘铁观音的产地安溪,那里的气候、土壤和山场环境,是否为铁观音的独特品质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其“摇青”和“包揉”等关键工艺,这些复杂精细的步骤,究竟是如何赋予铁观音如此丰富的内涵和迷人的风味?我脑海中浮现出安溪茶农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对茶叶的执着和热爱,想必是成就这杯中珍品的重要因素。 我也对书中关于“碧螺春”的介绍充满期待。那种“铜丝斜曲,翠绿鲜嫩”的外形,以及“花果香”的独特韵味,总让人心生喜爱。书中是否会提及碧螺春产地洞庭湖的四季美景,那些滋养着茶树的丰富物产,是否也间接影响了茶叶的品质?我更加好奇,书中会如何描述碧螺春那精巧的制作工艺,例如“搓团”和“施肥”等环节,这些古老的技艺,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得以保留其精髓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碧螺春那清雅脱俗的气质,以及它所代表的江南文人情怀。 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了茶叶的名称和产地,它更像是在为每一款名茶谱写一曲赞歌,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美人类的智慧与勤劳。

评分

五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图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文化的熏陶。《中国名茶志》这本书,其质朴而富有质感的装帧,便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真诚。 我对书中关于“都匀毛尖”的描述尤为期待。那种“匀、绿、香、甜”的独特品质,一直让我心生向往。书中会如何描绘都匀的地理环境?那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是否为都匀毛尖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对都匀毛尖独特制作工艺的解读,例如“杀青”、“揉捻”、“烘干”等环节,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又蕴含着怎样的匠心独运,才能成就其“绿茶中的绿宝石”的美誉?我猜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当地茶农的朴实故事,他们的辛勤付出,是成就这杯中甘露的重要保证。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祁门红茶”的章节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种独特的“祁门香”,以及醇厚的口感,一直让我着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究祁门地区的气候、土壤以及悠久的种植历史,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共同作用,孕育出祁门红茶的非凡品质?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祁门红茶关键制作工艺的细致阐述,例如“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等环节,这些复杂精细的操作,究竟是如何赋予祁门红茶如此醇厚浓郁的香气和滋味的?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一幅幅古老茶园的画面,以及茶农们在茶事中的专注与坚守。 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带领我深入探索中国茶的博大精深,让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一 初次翻开这本《中国名茶志》,便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仿佛带着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我本就对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古老智慧的大门。书中的序言部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名茶深厚的热爱和敬意,那种严谨的态度和细腻的笔触,让我立刻感受到这本书绝非泛泛之作。 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龙井”的介绍。我记得第一次品尝龙井茶的惊艳,那翠绿的叶片在水中舒展,茶汤清澈碧绿,入口甘醇,回甘悠长,留下的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沁人心脾的宁静。书中会如何描绘龙井的产地风貌?那独特的炒制工艺又藏着怎样的匠心?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文字,去感受西湖边那温润的风,去想象采茶人指尖的灵巧,去探寻那一口茶中蕴含的千年故事。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大红袍”的章节也充满了遐想。那种霸气又细腻的岩韵,一直是茶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书中会如何解读那“岩骨花香”的绝妙平衡?产自武夷山九龙窠的母树,其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独特,才能孕育出如此传奇的品质?我设想着,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关于茶农的朴实故事,关于家族传承的艰辛与荣耀,让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生活美学、关于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的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