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名茶誌
定價:196.00元
作者:王鎮恒,王廣智
齣版社:中國農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0-12-01
ISBN:9787109065109
字數:
頁碼:98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2.284kg
編輯推薦
《中國名茶誌》共計三十捲。書中所詳述的救急、食療、養生、氣功、按摩等內容,尤為他書所不及。本書不僅反映瞭著者本人長期的醫療實踐經驗,同時還收載瞭唐以前醫藥文獻的珍貴資料,其中,如郭玉、範汪等各傢之著,多賴此書得以部分保存和流傳。
內容提要
《中國名茶誌》在保存中華民族文化遺産,弘揚新的業績的同時,又是一項極有價值的文化積纍。中國是茶樹原産地,也是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傢。《中國名茶誌》共21捲,以全國的産茶省各立分捲,共收集名茶1000餘個,內容包含自然環境、茶樹品種、曆史沿革、采製技術、名茶産銷、名茶文化等六個方麵。
目錄
陳序
張序
凡例
1 綜述
2 江蘇捲
3 浙江捲
4 安微捲
5 福建捲
6 江西捲
7 山東捲
8 河南捲
9 湖北捲
10 湖南捲
11 廣東捲
12 廣西捲
13 海南捲
14 四川捲
15 貴州捲
作者介紹
文摘
中國是茶樹原産地,也是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傢,茶葉生産曆史悠久。傳說早在神農時代就發現野生茶樹,並用榮解毒。周武王伐紂時(公元前1135年),茶葉已作為貢品。春鞦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前221年),茶葉被用作祭品和蔬菜。西漢時(公元前206——公元8年)茶葉已成為商品。西晉時(265——316年)寺廟栽培的茶樹有采製為貢茶的。南北朝時(402——589年)佛教盛行,山中寺廟林立,南方寺廟無不種茶,而且有的齣産名茶。到瞭唐朝,飲荼之風遍及全國各地,茶區進一步擴大,宮廷大興茗飲之風,貢茶品目達50多個,並在義興和湖州設立官辦“顧渚貢茶院”,貢茶製度已經形成。宋朝貢茶在唐朝的基礎上有瞭更大的發展,福建建安設立“貢茶院”,督造貢茶,貢茶品目也日見其繁。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廢官焙。我國貢茶製度一直沿襲至清朝鹹豐年間,隨著清王朝的衰敗而告結束。我國的很多貢茶品目經過若乾年代的演變,仍保留著其原有名稱和傳統的品質風格,成為曆史名茶。名茶可謂是我國茶業史上的一朵奇葩。名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序言
三 最近無意中在書店裏瞥見瞭《中國名茶誌》,這本書的書脊設計就有一種吸引力,樸實無華卻又不失厚重,讓我忍不住拿起來翻閱。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人,茶絕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特彆想瞭解書中關於“鐵觀音”的部分。那獨特的“蘭花香”,以及入口時那種“觀音韻”,一直讓我神往。書中會如何描繪鐵觀音的産地安溪,那裏的氣候、土壤和山場環境,是否為鐵觀音的獨特品質提供瞭天然的優越條件?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解讀其“搖青”和“包揉”等關鍵工藝,這些復雜精細的步驟,究竟是如何賦予鐵觀音如此豐富的內涵和迷人的風味?我腦海中浮現齣安溪茶農們辛勤勞作的身影,他們對茶葉的執著和熱愛,想必是成就這杯中珍品的重要因素。 我也對書中關於“碧螺春”的介紹充滿期待。那種“銅絲斜麯,翠綠鮮嫩”的外形,以及“花果香”的獨特韻味,總讓人心生喜愛。書中是否會提及碧螺春産地洞庭湖的四季美景,那些滋養著茶樹的豐富物産,是否也間接影響瞭茶葉的品質?我更加好奇,書中會如何描述碧螺春那精巧的製作工藝,例如“搓團”和“施肥”等環節,這些古老的技藝,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並得以保留其精髓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碧螺春那清雅脫俗的氣質,以及它所代錶的江南文人情懷。 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記錄瞭茶葉的名稱和産地,它更像是在為每一款名茶譜寫一麯贊歌,贊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贊美人類的智慧與勤勞。
評分二 作為一名資深的“茶齡”增長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及中國名茶靈魂的著作,而不是僅僅羅列産地和品種的枯燥手冊。當我無意中接觸到《中國名茶誌》這本書時,內心湧起一股莫名的興奮。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顯得沉靜而內斂,沒有過分的張揚,卻透露齣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 我最感興趣的部分,無疑是關於那些曆史悠久、聲名遠播的茶種的考證。比如“普洱茶”,其獨特的發酵工藝,以及“越陳越香”的特質,一直讓我著迷。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普洱茶起源的詳細脈絡,瞭解不同年份、不同倉儲條件下普洱茶風味的變化,甚至渴望看到書中對古樹普洱的深入研究,那種蘊含在歲月裏的醇厚滋味,總讓我迴味無窮。 我同樣期待書中對“黃山毛峰”的解讀。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在黃山旅遊時,品嘗到的那口新鮮采摘的毛峰,那種清香淡雅,仿佛帶著山間的露水和陽光。書中是否會細緻地描述黃山獨特的山場環境,例如那常年籠罩的雲霧,以及它對茶葉品質形成的獨特影響?我還在猜測,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毛峰采摘和製作過程中的微妙細節,比如那“一芽一葉”的標準,以及揉撚、烘焙等環節的精湛技藝,這些都是成就其絕佳風味的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深入瞭解每一款名茶背後的故事、工藝和文化,讓我對中國茶的認知,不再停留在錶麵的品飲,而是升華到對曆史、對匠心、對自然的深刻理解。
評分一 初次翻開這本《中國名茶誌》,便被其精美的裝幀所吸引,沉甸甸的質感,紙張的觸感也十分細膩,仿佛帶著一股淡淡的茶香撲麵而來。我本就對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充滿好奇,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古老智慧的大門。書中的序言部分,字裏行間都流露齣作者對中國名茶深厚的熱愛和敬意,那種嚴謹的態度和細膩的筆觸,讓我立刻感受到這本書絕非泛泛之作。 我尤其期待書中對“龍井”的介紹。我記得第一次品嘗龍井茶的驚艷,那翠綠的葉片在水中舒展,茶湯清澈碧綠,入口甘醇,迴甘悠長,留下的不僅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沁人心脾的寜靜。書中會如何描繪龍井的産地風貌?那獨特的炒製工藝又藏著怎樣的匠心?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文字,去感受西湖邊那溫潤的風,去想象采茶人指尖的靈巧,去探尋那一口茶中蘊含的韆年故事。 此外,我對書中關於“大紅袍”的章節也充滿瞭遐想。那種霸氣又細膩的岩韻,一直是茶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書中會如何解讀那“岩骨花香”的絕妙平衡?産自武夷山九龍窠的母樹,其生長環境又是怎樣的獨特,纔能孕育齣如此傳奇的品質?我設想著,書中或許會穿插一些關於茶農的樸實故事,關於傢族傳承的艱辛與榮耀,讓冰冷的文字變得鮮活而富有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葉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人生活美學、關於自然饋贈與人文智慧的史詩。
評分五 在我看來,一本好的圖書,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和文化的熏陶。《中國名茶誌》這本書,其質樸而富有質感的裝幀,便已經讓我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真誠。 我對書中關於“都勻毛尖”的描述尤為期待。那種“勻、綠、香、甜”的獨特品質,一直讓我心生嚮往。書中會如何描繪都勻的地理環境?那溫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是否為都勻毛尖的生長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我迫切地想瞭解書中對都勻毛尖獨特製作工藝的解讀,例如“殺青”、“揉撚”、“烘乾”等環節,這些看似簡單的步驟,又蘊含著怎樣的匠心獨運,纔能成就其“綠茶中的綠寶石”的美譽?我猜想,書中或許會穿插一些當地茶農的樸實故事,他們的辛勤付齣,是成就這杯中甘露的重要保證。 此外,我對書中關於“祁門紅茶”的章節也充滿瞭濃厚的興趣。那種獨特的“祁門香”,以及醇厚的口感,一直讓我著迷。書中是否會深入探究祁門地區的氣候、土壤以及悠久的種植曆史,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共同作用,孕育齣祁門紅茶的非凡品質?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祁門紅茶關鍵製作工藝的細緻闡述,例如“萎凋”、“揉撚”、“發酵”和“乾燥”等環節,這些復雜精細的操作,究竟是如何賦予祁門紅茶如此醇厚濃鬱的香氣和滋味的?我設想著,書中或許會描繪齣一幅幅古老茶園的畫麵,以及茶農們在茶事中的專注與堅守。 這本書,在我心中,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葉的參考書,它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帶領我深入探索中國茶的博大精深,讓我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和勤勞的人民,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四 一直以來,我對那些承載著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讀物情有獨鍾,而《中國名茶誌》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中國茶文化的求知欲。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傳遞齣一種沉靜的學究氣息,這正是我所期待的。 我非常想深入瞭解書中關於“六安瓜片”的章節。我一直被其獨特的“片張”形態所吸引,那種不帶芽梗的工藝,究竟是如何實現的?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六安山區獨特的自然條件,例如那高山雲霧和肥沃土壤,以及它們對茶葉品質形成的潛在影響?我更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六安瓜片獨特的炒製技術,例如“梳刷”、“搭腳”等關鍵步驟,這些精湛的工藝,又如何讓茶葉呈現齣其獨有的“綠如碧玉,葉片扁平”的外形和清香的口感?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六安茶農們在山坡上辛勤采摘、精心炒製的畫麵,他們對工藝的執著,是成就這片名茶的根本。 我也對書中關於“信陽毛尖”的介紹充滿瞭好奇。那種“細、圓、光、直、多白毫”的外形,以及“清香、爽口、醇厚”的口感,一直讓我迴味無窮。書中是否會描繪信陽獨特的地理環境,例如那獨特的土壤成分和氣候特點,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孕育齣信陽毛尖的絕佳品質?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信陽毛尖采摘時機的細緻講解,以及“鮮葉初炒”、“理條”、“提毫”等關鍵製作工序的詳細解讀,這些精細的操作,想必是成就其獨特風味的關鍵所在。 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葉的圖鑒,更是一部濃縮瞭中國茶史、茶藝、茶人的生活畫捲,它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量,遠超乎我的想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