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升级版》 | 作者 | 李红延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 | 9787559600318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提早上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十余年教学经验,对症,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提早上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十余年教学经验,对症,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 
| 目录 | |
| 章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1.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2.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3.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4.知识不是书本上才有 5.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上学不必太焦虑 1.提早上学要早做准备 2.做好心理准备,培养行为习惯 3.入学后的两次生病高峰 4.转学是新的开始 第三章 学会交往是件大事 1.同学关系处不好,老是受欺负 2.手机里的暧昧短信 3.爱告状,专挑别人的错 4.友情变化无常 第四章 会学习,才能爱学习 1.上学后好像变笨了 2.没完成作业的孩子 3.在家会≠在学校会 4.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5.该请家庭教师吗 第五章 辅导学习是家长的必修课 1.考前复习要有针对性 2.冷静对待孩子的试卷 3.写好作文,积累和技巧两手抓 4.光看书是写不好作文的 5.辅导作业有高招 第六章 四个好习惯保证学习效果 1.好习惯一:不马虎 2.好习惯二:会倾听 3.好习惯三:能质疑 4.好习惯四:做后查 第七章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1.教育不能“抢修” 2.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3.要教,不要吓 4.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5.培养自信心要做到10个字 6.单亲不单爱 7.惩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骂 第八章 小毛病会导致大问题 1.拖拉:吃饭吃到凉,作业“磨洋工” 2.丢三落四:今天丢了笔,明天落了本 3.顶嘴:“你凭什么管我” 4.嫉妒:“看到他们得100分,我就生气” 5.撒谎:“今天没有作业” 6.情绪抵触:“你越这么说,我越那么做” 第九章 会“说”才会“教” 1.要经常和孩子谈话 2.唠叨的“独角戏”不管用 3.有效谈话的四个原则 4.用赏识代替命令 5.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第十章 家校合作,走稳求学步 1.当孩子挨批评时 2.该不该当班干部 3.为什么总是“我们老师说……” 4.不帮倒忙不添乱 后记 孩子也教会了老师很多 | 
| 编辑推荐 | |
|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位老师,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化青色为浓郁,真诚分享只有老师才知道的小学教育的关键点,我们相信,在科学有效的家校配合下,每个孩子都能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的案头最近常备着一本关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科普读物,里面的文字和插图简直是诗意的结合。这本书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带领读者潜入到地球上那些最微小、却又最至关重要的生命网络之中。作者对细节的观察令人叹服,比如,她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描绘真菌网络如何充当地下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一种看似不起眼的昆虫如何影响着整个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让我震撼的是它阐述的“互联性”概念,每一个生命体——无论是一棵树、一只细菌还是一条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在一个精妙的、相互依赖的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种敬畏感油然而生。它提醒我们,人类的任何干预行为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阅读体验非常宁静而深刻,看完后会让人想要走出户外,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每一片叶子和每一粒尘土。
评分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识的书,简直是信息爆炸时代的“清醒剂”。在这个充斥着各种“标题党”和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情绪化的言论和片面的数据所裹挟。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系统地介绍了如何解构一个论点,从逻辑结构到证据的有效性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该相信什么”,而是教我们“如何去判断”。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巨大差异,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悖论案例,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思维中的盲区。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确认偏误”的探讨,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如何只关注那些支持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而自动过滤掉反对的声音。现在,每当我看到一个热门话题,我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急于站队,而是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持相反意见的权威来源。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像是为大脑搭建了一个稳固的分析框架,读完后感觉思维的“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客观了。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一本描述20世纪初欧洲艺术流派变迁的史学著作中,那感觉就像是搭乘时光机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和激情的年代。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为高明,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流派名称和代表人物上,而是将艺术创作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背景之中进行交叉解读。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艺术家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和当时的报刊评论,使得那些冰冷的艺术史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芒。比如,书中对立体主义如何受到新兴科学理论(如相对论)的影响,以及表现主义如何成为对工业化异化的一种情绪宣泄,都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体验历史”,文字的画面感极强,我仿佛能闻到巴黎画室里松节油的味道,听到柏林街头的喧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赞叹,它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挣脱束缚、追求自由表达的史诗。
评分不得不说,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著作,真的颠覆了我对“育儿”的传统认知。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是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她用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父母在过度保护和过度干预中如何无意间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的核心理念是“放手与陪伴的平衡艺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错误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章节的论述,它提供了一套具体的对话模板,教父母如何在孩子犯错后不指责、不包办,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复盘和寻找解决方案。这对我尤其重要,因为我以前的反应总是太快,总想帮孩子把麻烦扼杀在摇篮里。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一些“小小的挑战”,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哪怕过程有点慢,但当他们最终找到答案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感觉很温暖,不像很多教育书籍那样刻板说教,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悄悄分享秘诀。
评分哇,最近读的这本关于时间管理和效率提升的书简直是我的救星!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拖延症重度患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本书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箱。它教我的不是如何更努力地工作,而是如何更聪明地工作。比如,它详细拆解了“番茄工作法”的进阶应用,让我明白原来区分“深度工作”和“浅层工作”是多么重要。我开始尝试将最需要专注力的任务放在早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完成,并且用特定的技术手段来屏蔽外界干扰,效果立竿见影。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精力管理”的部分,它提醒我,高效并非意味着无休止地工作,而是要学会高质量地休息。我开始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和午后小憩的重要性,这让我整个人都感觉焕然一新,工作效率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一个台阶。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直接,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观点都像一颗钉子一样,准确地钉在了问题的关键上。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自己被日程表追着跑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