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的心思我懂
定价:28.00元
作者:李轶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113506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孩子的心思我懂》从父母关注的孩子的成长问题入手,用心理学上的研究结果来分析孩子的行为,进而介绍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共有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不同个性下的不同表现,让父母轻松读懂孩子的心。
目录
序 做好父母需要大智慧
章 为什么说父母要懂点儿心理学
了解孩子的心理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前提
孩子都有一颗“水晶心”,纯净、透明、易碎
学点儿心理学,就会杜绝不健康的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是孩子幸福一生的保障
帮助孩子心灵强大必须依靠心理学
第二章 0~1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轨迹
幼儿期,小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
学龄前,在自主、愉快的玩耍中发展
童年期,“我要独立,快快长大!”
青春期,充满变数的第二反抗期
第三章 父母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心理
为什么家会伤人
孩子不是大人的玩具或宠物
棍棒教育,贻害无穷
妈妈不是保护神
父母不是监工,教育不能靠“管”
第四章 亲子沟通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学
请父母们务必自己带孩子
同理心——做高情商父母的关键
赞赏是必需的,但不是的
屡教不改的症结在哪里
如何说进孩子的心里——15个语言沟通技巧
如何“撬开”孩子的嘴——倾听孩子更深层的感受
第五章 实用心理学1:培养有益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很重要
小孩儿为什么不爱吃饭
为什么有人可以在闹市中读书
“匹诺曹们”谎言的背后
家务劳动是个“宝”
第六章 实用心理学2:让孩子养成好性格
孩子的恐惧从哪里来
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
善良为人是快乐之本
不做孤独的“小刺猬”
一个看到泥土,一个看到星星
第七章 实用心理学3:让孩子爱上学习
让学习在快乐和舒畅中进行
谁扼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学习为什么不如玩游戏愉快
调动三种内感官齐开工
不爱满分,只爱进步
别打扰专心做事的孩子
阅读量够大,走遍天下都不怕
第八章 实用心理学4:让孩子具备高情商
每种情绪都有其正面价值
控制发脾气的办法
豁达地面对挫败
失去心爱之物
化解冲突的本事
帮孩子发现其自我价值
第九章 当孩子迷茫困顿时,父母是好的心理咨询师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发现孩子的心理包袱,并帮他甩掉
该不该和异朋友
帮孩子拒绝外界的诱惑
第十章 当孩子受伤脆弱时,父母是好的心理治疗师
“不懂事”的父母才和孩子对着干
当孩子被老师和误解时
“为什么没有男生喜欢我?”
打破封锁孩子心灵的自闭和忧郁
作者介绍
李轶君曾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现从事儿童、青少年教育研究和文字创作工作,著有多部育儿、教子类畅销书,如《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系列、《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3岁看大,7岁看老》、《7岁前是孩子一生的关键期》、《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等。其作品思想成熟、视角独特,为父母以及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所有渴望触及孩子内心世界的家长和教育者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我记得刚翻开前几页时,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所震撼。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充满人情味的叙述。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家孩子在面对相似情境时的细微表情和那些常常被我们大人忽略的“小信号”。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在情绪管理和社交互动方面,提供了许多极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无理取闹”的章节,我的理解就被彻底颠覆了。我过去总认为是孩子在故意捣乱,但作者引导我们看到,那其实是孩子在用自己有限的方式表达强烈的需求或困惑。这种视角的转换,对于我调整家庭互动模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局面多了许多理解和缓冲的空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那些高深的心理学术语,转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实践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仅仅聚焦于“如何让孩子听话”,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儿童认知发展、情感调节以及道德判断的萌芽阶段。特别是关于“为什么孩子会撒谎”的那一部分,我一直为此困扰,觉得孩子不诚实。但书中从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局限性去解释,比如学龄前儿童的现实与幻想界限模糊,以及大一点的孩子为了维护自我形象而产生的“自我辩护式”谎言,这让我感到释然,同时也明白了该如何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惩罚。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她没有使用任何指责性的语言,而是充满了一种对童年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思考自己过去在类似情境下的反应是否得当。这是一本需要带着笔记本去细读的书,因为其中的每一个观点都值得我们停下来,对照自己的教养方式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修正。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育儿书是教你“做什么”,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帮你“成为谁”——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孩子语言的成年人。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挫折教育”和“完美主义陷阱”的探讨所吸引。它清晰地指出,我们很多时候过度保护,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作为父母的“安全感需求”,而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如何“有界限的放手”,允许孩子体验失败的痛苦,但同时确保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重建过程。这种平衡的艺术,是极其难掌握的。它不是提倡放任自流,而是提倡一种“带着支持的自主权”。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贡献是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目前的小小“失误”,把每一次挑战都看作是孩子构建其内在韧性的宝贵砖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容易被孩子情绪牵着鼻子走的家长,而是掌握了引导他们走向独立和坚韧的“心灵地图”。
评分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行为表现比较极端的学生时。这次借阅的这本探讨儿童心理的书籍,可以说是解了我燃眉之急。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系统的框架,让我能够跳出“问题行为”的表象,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动机地图”。书中对“依恋类型”的分析尤其精彩,它让我猛然意识到,有些孩子表面上的独立甚至叛逆,可能恰恰是内心深处对安全感强烈渴望的一种扭曲表达。我将书中的一些理论应用到了班级管理中,比如,我开始更加有意识地在早晨给每个孩子一个明确的、充满关注的眼神交流,哪怕只有短短三秒钟。结果令人惊喜,班级的整体氛围都有了微妙的变化,那种无谓的冲突和不安感明显降低了。这本书的实用性不在于它教你如何“管教”,而在于它教你如何“看见”和“连接”,这对于身处教育一线的我们来说,是无比珍贵的财富。
评分说实话,我对育儿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后感觉收获寥寥,甚至会增加焦虑感。但是,这本关于理解孩子心思的书,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它的行文风格非常舒缓、亲切,仿佛是和一个经验丰富、温柔睿智的朋友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下午茶对话。我最欣赏它对“想象力游戏”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论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孩子玩耍时那种“浪费时间”看法的偏见。书里强调,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扮演和构建,其实是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压力测试、学习角色扮演和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自从我开始放下手机,真正投入到孩子的“角色扮演”中去,和他一起扮演宇航员或恐龙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感。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将“育儿”变成一种“共同探索”,而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任务执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