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爸新妈不可不学的8种心理育儿法
定价:39.00元
作者:魏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3024463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育儿法
新晋爸妈超实用的轻松育儿术
从心理层面来揭开,
宝宝种种行为的神秘面纱;
通过现象直击本质,
帮新晋爸妈们轻松解决育儿烦恼。
内容提要
宝宝的每一个行为都体现着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宝宝的时候,只关注宝宝的行为本身,而忽略了这一动作背后的内心需求。这也是大多数父母为什么总是埋怨宝宝“不听话,不长记性”的主要原因。其实,问题不在于宝宝,而在于父母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书从心理层面揭开宝宝种种行为的神秘面纱,通过现象抓本质,让父母轻松看透宝宝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
目录
作者介绍
魏艳,80后时尚宝妈,推崇现代快乐教育。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从事家庭教育培训、咨询工作多年,尤其在儿童心理、行为研究方面颇有心得。著有《每天10分钟,轻松教出棒小孩》一书,深得家长好评。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育儿书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网上信息太多,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一大堆“秘诀”。但翻开这本《新爸新妈不可不学的8种心理育儿法》,我才发现,它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直击痛点。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种方法都有理论基础、实际案例和操作步骤,让家长可以像做菜一样,有条不紊地去实践。比如,在处理孩子“拖延症”的那一节,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从“内在动机”的角度去剖析原因,给出了“任务分解法”和“即时奖励系统”的具体搭建方案。我发现,我们过去很多教育误区,其实都是源于对孩子内心世界的误判。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的大门。它教我的不是“管教的技巧”,而是“连接的艺术”,这种深层次的改变,远比表面的服从要宝贵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都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父母。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基本不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加班到深夜,也能轻松地吸收其中的精髓。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父母自我关怀”的重视。在介绍各种育儿法时,她总是会穿插提醒父母们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一个能量耗尽的父母是无法有效教导孩子的。这对我触动很大,我之前总觉得育儿是“无私奉献”,搞得自己身心俱疲。这本书告诉我,先把自己杯子装满,才有能力去爱和引导孩子。它不只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更是关于“如何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不迷失真实的自我”。这种全景式的关怀,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提供的是一个可持续的、不内耗的育儿路径。
评分我尝试过好几本关于“积极沟通”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多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的表面功夫。然而,这本《新爸新妈不可不学的8种心理育儿法》却深入探讨了“共情”的层次。它不仅教我们听孩子说了什么,更引导我们去探究他们“没说出口的需求”。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应对孩子的指责和抱怨”,它提供了一套“三明治式回应法”,非常实用。我立刻在和青春期女儿的几次小冲突中应用了,那种原本可能升级为争吵的局面,竟然因为我用了书中的提问方式而软化了下来。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给出的不是僵硬的模板,而是一套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的“思维框架”。它教会我们,育儿是一场持续的、动态的博弈,需要的是灵活的智慧和深厚的耐心。读完后,我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育儿挑战,少了一份恐惧,多了一份胸有成竹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及时了,我刚开始看就被里面的那些小故事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完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邻家大姐在跟你分享她的育儿心得。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接纳”那一部分,以前我总是觉得孩子哭闹就是不听话,要赶紧制止。但书里用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比强行压制要有效得多。那个“小雨伞”的比喻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回家后试着跟孩子沟通,效果立竿见影,他居然自己平静下来了。而且书中很多地方都强调了父母自身心态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育儿不只是管孩子,更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读完这几章,我感觉自己焦虑的心情缓解了不少,开始更耐心、更智慧地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小怪兽”。对于新手爸妈来说,这简直是一本急救手册,充满了实操性和温暖的力量,让人读完就想立刻付诸行动,而不是空泛的理论。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科学依据的人,很多育儿书籍的感性描述对我来说作用不大。但这本书在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但叙述时丝毫没有枯燥感,而是通过无数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场景来呈现。比如关于“规则建立与坚持”的讨论,作者没有一味强调“严格”,而是提出了“有弹性边界”的概念,这让我这个“完美主义”的妈妈找到了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它对“正面管教”的重新定义,它不是惩罚的替代品,而是一种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础。看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惩罚”这个词的理解都升级了,不再是简单的“我错了,我要受罚”,而是“我做错了,我需要承担后果并学习如何做得更好”。这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对于培养孩子责任感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提供的是底层逻辑的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