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忙人这样陪孩子,半小时胜过一整天
定价:29.00元
作者:雷?伯克博士,罗恩?赫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499054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给孩子一生*好的礼物,是尽早把自己培养成*完美的妈妈!
内容提要
大忙人专用育儿宝典,迅速拉近您和孩子的心灵距离,巧妙激发孩子的自觉性!
工作越来越忙,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跟您越来越疏远……其实,只要掌握陪伴技巧,大忙人也能事半功倍,轻松教出乐观、自信的孩子。
本书专为大忙人设计,书中的方法科学、简单、易操作。用这样的方法陪孩子,大忙人的陪伴质量立刻提升:
1.每次只讲一件事,千万别跟孩子的气话较真:
孩子说气话时,您一定要始终围绕主题进行教育。如果孩子真想和你谈点别的,那你可以让他在主要问题(即他的不当行为)谈完后再提出来。
2.全家在一起时,多加点有趣、好玩的元素:
当着家人的面表扬孩子,能轻松让孩子明白家人很看重他,这样,孩子会更乐意保持自己的好行为,即使没人“监控”,也能表现好。
……
每天只需半小时,您就能让孩子更乐观、更自信!快快翻开本书,让美国育儿专家手把手教您掌握高效育儿技巧吧!
目录
作者介绍
雷·伯克博士(Ray Burke,Ph.D.):美国知名育儿培训项目“育儿常识”的创始人,美国非营利性组织“男孩镇”的现任国家资源培训中心(NRTC)调研主任,同时也是五个孩子的父亲。
罗恩·赫伦(RonHerron):两个孩子的父亲,男孩镇的家庭教师,著有多本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
布丽奇特·巴恩斯(Bridget A.Barnes):美国知名育儿培训项目“育儿常识”的活动统筹者,与人合著有《这样表扬,孩子进步快!这样批评,孩子改正快!》。
文摘
序言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制作非常精良,纸张触感舒适,字号适中,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排版布局非常注重阅读的连贯性和吸收效率。大量的图示和关键信息的提炼被放置在显著位置,使得即便是在通勤途中,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点。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读”这本书,而是在“吸收”它。它不是那种需要一口气读完才能理解的书籍,它更适合作为一本工具书,随时放在手边,在感到迷茫或缺乏灵感时,翻开任意一页,都能找到立即可用的建议。这种设计的周到性,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对目标读者群——即时间高度紧张的父母——的深切理解和尊重。它将“高效”的理念贯彻到了书籍本身的设计细节中,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成为一种放松而非负担的过程,这一点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未能企及的。
评分初翻阅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直击痛点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完全理解现代父母的困境——我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精力也被无休止的琐事消耗殆尽。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大篇幅地探讨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因为这点我们都懂,它直接跳到了“如何做”的层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境嵌入式互动”的描述,它提醒我们,陪伴不一定意味着放下手机,而是要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日常的家务、通勤或睡前准备,转化为有意义的沟通场景。比如,洗碗的时候如何设计一个简短的“问题接龙”,或者在穿衣服时如何进行一个两分钟的“情绪扫描”。这些小技巧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期坚持下来,我认为这才是积累亲密感的基石。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陪伴不是一个需要额外开辟出来的“大块时间”,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的“思维模式”。这种务实到近乎冷酷的效率主义,恰恰是忙碌的我们最需要的定心丸。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的清爽和实用,它没有那种堆砌华丽辞藻或故作高深的学究气,反而透着一股子“接地气”的亲切感。我承认,我最初是被“大忙人”和“半小时胜过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吸引的。作为一名工作强度不小的职场人士,每天下班回家,看着孩子那充满期待的眼神,那种愧疚感总是无处遁形。我深知高质量的陪伴比长时间的“陪坐”要重要得多,但如何实现这个“高质量”,却一直是悬在我心头的一团迷雾。这本书的标题,无疑是给我指明了一个方向——也许我并不需要牺牲我所有的业余时间,而是需要掌握一套更有效率的工具箱。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它似乎在告诉我,现代父母不必做“全职的缺席者”,而是可以成为“精准的参与者”。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对我来说,比任何华丽的育儿哲学都来得更为迫切和实在。我希望它能像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更焦虑的“育儿圣经”,能让我切实地感觉到,那短暂的半小时,真的能建立起坚固的亲子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令人放松的坦诚。作者似乎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位置,而更像是一个过来人,带着过来人的幽默和理解,与读者对话。它很少使用那些拗口的心理学名词,即使涉及到一些科学原理,也总能用生活化的比喻来解释清楚。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是,书中提到了如何应对孩子在“低谷期”的粘人需求。很多书会要求父母要有无限的耐心去安抚,但这本书很实际地指出,对于身心俱疲的父母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它建议了一种“缓冲式回应”,比如先用一个简短的、带着身体接触的确认(比如抱一下或者拍拍),然后约定一个“十分钟后的正式连接时间”。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孩子的情绪需求,也为父母争取到了必要的喘息空间,让我感到了极大的宽慰——原来,不必完美,也可以是好父母。这种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育儿指南”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现代生存指南”。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专注力”的重新定义。我们常常误以为,陪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一起阅读一本复杂的绘本,或者一起完成一个复杂的拼图。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种高强度的、需要全神贯注的活动,反而容易让忙碌的父母感到压力。相反,它提倡的是那种低门槛、高情感投入的“在场感”。比如,仅仅是安静地和孩子一起看着窗外发呆十分钟,但在这十分钟里,父母的心思是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的,不对他提问,不催促他做什么,只是单纯地分享那一刻的氛围。这种“无目的的陪伴”,对于重塑孩子的安全感是极其有效的。它打破了“时间投入=亲密度”的线性思维,转而强调“质量密度=亲密度”。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那些我过去视为“浪费时间”的瞬间,并将它们转化为高质量的“心流”体验,这对我家庭氛围的改善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