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妈教科书--虽然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但是每个妈妈都有一本标准的育儿经
定价:35.00元
作者: 朴炅淳著 王蓉译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127077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这不仅仅是育儿书!
深受韩国家长高度肯定的跨時代「精神分析学」育儿法!
临床心理学硕士“妈妈”全力撰写的教养力作,一本改变你与孩子沟通看法的书。
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孩子的一举一动着手,打破教育僵局。
帮助你教出勇敢、机灵、敏锐又具有生存竞争力的好孩子!
内容提要
虽然我们都梦想成为的父母,但在孩子面前没有的父母。我们总是希望自己作为父母能做到尽善尽美,偶尔因自己的不足而惭愧不已。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是在未成熟之时已为人父母。学校不曾教过,也没有预备练习,我们只是凭着自己对父母的记忆,为成为合格的父母而竭尽全力。
本书记录的并不是已合格的父母养育子女的经过,而是无经验的父母与子女共同走向成熟的过程。“矛盾”是这种“成熟”的肥料和养分,只有在和儿女的矛盾中,父母才有机会看清自己,在解决与孩子间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目录
作者介绍
朴炅淳
韩国首尔女子大学特殊治疗专门研究生院教授,曾获得韩国高丽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纽约大学医科大学精神分析研究所(NYU Medical School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接受了为期四年的精神分析学培训。
作者作为大学特殊治疗专门研究生院教授,以身为三个孩子的“职场妈妈”的经验和精神,以自身所学到知识为基础,全力撰写了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如何利用精神分析学,和对婴幼儿的身体、精神发育的深刻理解,来帮助和各位妈妈读者,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既亲切又有些许叛逆的意味,那种“教科书”的标签,让人忍不住想探究里面究竟藏着怎样一套“标准”的育儿心法。我本来是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翻阅的,毕竟“标准”这个词在育儿领域,常常是用来反驳的靶子。然而,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聪明之处在于,她并未试图提供一个僵硬的SOP(标准操作流程),反而更像是一部高级的“心法秘籍”。书中对于情绪波动的处理,尤其细腻。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到了“无效吼叫”后的自我修复机制,那种笔触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像一个资深朋友在分享自己无数次踩坑的经验,那种真诚感是让我非常触动的。她没有指责妈妈们在压力下失控的瞬间,而是提供了一套立即可用的“降温”工具包,比如“五分钟静默呼吸法”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将指责的话术转化为共情式提问的句式转换练习。这远比那些空泛地谈论“保持耐心”的育儿书籍要实在得多。它更像是提供了一把精密的刻刀,让你在雕琢孩子个性的同时,也能小心翼翼地修剪自己那些粗糙的棱角。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理解,而是因为描述的场景太过熟悉,熟悉到让我感觉作者一定在我家客厅的角落里装了隐形摄像头。
评分坦白讲,我曾对任何宣称能提供“标准”育儿方法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宇宙的独特性展演。但这本《妈妈教科书》的精彩之处,恰恰在于它对“标准”一词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新定义。它不是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而是构建了一个“高阶元认知框架”。作者的笔锋犀利而富有洞察力,她擅长解构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育儿“神话”。例如,对于“好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这一论断,书中提出了“有条件的接纳与无条件的尊重并存”的复杂模型,这个概念极具辩证性。她指出,爱不是一种模糊的洪水,而是一种精确的能量传输,需要根据孩子的实时需求进行“带宽”调节。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并非是那种光鲜亮丽的成功案例,而是充满了泥泞和挣扎的真实记录。这些记录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经历”的体验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这种坦诚,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部心理学层面的自我成长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育儿书籍那种线性、按年龄段划分的沉闷结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游,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但每次跳跃之间,都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和情绪的关联性在牵引。特别是关于“界限的艺术”那一章节,它没有用生硬的“不可以”来定义规则,而是引入了一个“选择的陷阱”理论——即如何让孩子在既定的框架内感受到充分的自主权。这个观点的阐述,逻辑严密却不失温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在执行规则时的僵硬和缺乏弹性。作者似乎深谙,真正的“标准”不是统一的外部要求,而是内在的自我一致性。书中对“家庭文化基因”的探讨尤为深刻,它引导读者去识别出自己原生家庭的育儿模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前决策的,这部分内容极具穿透力,像X光片一样照亮了许多我过去不愿深究的盲区。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尝试记录家庭会议的摘要,这完全是受到书中关于“透明沟通契约”章节的启发,它让“管教”从一场权力斗争,变成了一场双向谈判。
评分如果你期待这是一本告诉你“该做什么”的书,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寻求的是一本能教会你“如何思考”的书,那么它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对“妈妈身份认同危机”的剖析,尤其精准到位,她触及了许多妈妈内心深处关于“失去自我”的焦虑。书中探讨的“角色叠加效应”,即如何在高压状态下,快速地从“工作者”切换回“倾听者”,并在这个切换过程中保持内心的稳定,是极其具有操作价值的内容。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套固定的剧本,而是一套灵活的“舞台调度系统”。我感觉自己读完的不是一本育儿经,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管理复杂系统(即家庭)的工程学指南,只是这里的“工程材料”是爱、耐心和理解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育儿从一种本能的、情绪化的反应,提升为一种有意识的、策略性的、充满爱意的艺术实践。每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层次和新的应用角度,这大概就是一本真正优秀的“教科书”的标志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出乎意料的现代感和节奏感,完全没有传统育儿书籍那种说教式的腔调。它的用词考究,偶尔会引用一些社会学或认知科学的术语,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增添了一种智性的趣味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碎片化管理”的叙述方式,作者将“高质量陪伴”的概念,拆解成了一系列可以在日常缝隙中完成的“微连接”仪式。比如,如何利用等待红灯的三分钟时间,进行一次高效的“情绪扫描”,而不是仅仅刷手机。这种将宏大目标落地到微观行动的转化能力,是这本书最实用的财富之一。而且,全书的排版和留白设计也十分舒服,阅读体验流畅,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不断地做笔记和标记。它成功地在“理论深度”和“操作可行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既能满足我作为父母对深度思考的渴望,又能立刻指导我在下一秒面对孩子哭闹时的具体行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