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素质教育在美国4: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 |
| 作者 | 黄全愈 |
| 定价 | 36.00元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96331 |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的家长都爱做一个神童梦,但往往无法为自己的孩子选一个神童的脑袋。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本书的特点是侧重介绍和分析美国天赋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还附有多个天赋教育的教案,从而使得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很强。作者强调,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通过各种补习班和才艺班将孩子制造成天才。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价值,应该通过家长、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我教育,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致,培养“大智慧”的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方向。 |
| 作者简介 | |
|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
| 目录 | |
| 代前言001 章造就天才是不是梦001丑女把父母告上法庭的启示006美国教育部长给“神童”下定义013 现代神话——批量造“神童”029怎么选“神童”040 师傅的师傅055孩子心目中的老师059 早学、多学是早慧教育吗07113年早知道075美国“童子功”的第二招084“颠覆”美国天赋教育091天赋教育的目标095 “可以”“需要”“应该”111要的就是“牛头不对马嘴”118给EQ补课126 “硬件”和“软件”135莫名其妙的恐慌139被“禁闭”在车里的家长143第七章美国的神童教育“神”在哪里151“教”的起点,“育”的归宿155别小看香蕉从生到熟的过程162利用人的特异功能——自我教育172 为什么特别重视社会研究课177孩子的致命罩门184当你帮助过的人不帮助你191 以讹传讹199美国重视“双基”,还是中国重视203教数学也是一门艺术215 当官才需要领导素质吗229宇宙飞船着陆在何处235杀一个回马枪243 解决问题比发现问题重要吗249“问题成堆”好不好255用问题来扼杀问题260用问题引发的问题266 翻译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277别让研究成果烂在肚子里282点评“武功秘籍”294 第十三章“教是为了不教”,还是“不教是为了教”299为什么美国孩子后劲儿足304“自教”,还是“自学”311 参考资料332 |
| 编辑推荐 | |
| “素质教育在美国”全新修订版 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 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给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课 成功的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未来 中国的读者(家长、学生、老师),如果能在自己的教育中加入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元素,就是在培养“混血虎”!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结构安排上来看,这本书的逻辑递进性非常强,层层深入,犹如剥洋葱一般,每一层的揭示都为下一层内容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认知路径,确保读者在不迷失方向的前提下,逐步深入到核心议题中去。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而然,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仿佛每一个段落都是水到渠成,是前文逻辑推导的必然结果。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它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使得学到的知识点能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零散的信息碎片。这种严谨的结构掌控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强的组织能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其带来的那种知识的“重量感”和思想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案头书。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引用的材料和数据,都给人一种经过反复考证、具有很强可靠性的感觉,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让人对其观点深信不疑。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读者一种主动探索、质疑和求证的欲望,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持续地思考书中所提出的那些挑战性的观点。这种持久的影响力,远超出了阅读本身的体验,它真正做到了“教人思考”而非“告知答案”,对于希望在教育领域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提升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的平衡做得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实践的肌理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某个教育现象时,能够同时从宏观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到微观的家庭互动、个体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展现出一种立体化的观察视角。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读者得以避免掉入单一视角的局限,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甚至能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这种能够激发读者深层次思考、拓宽思维边界的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书籍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拿到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让人感觉很舒服,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封面设计色彩搭配得当,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亲和力,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很扎实。内文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安排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章节划分和目录结构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使得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内容,这一点对于需要查阅资料或者进行特定主题阅读的读者来说尤其重要。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它传递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让人对书中的知识内容也自然而然地抱有了更高的期待。从外在的这些细节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出版物,值得收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作者似乎非常擅长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去解读复杂的教育理念。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的、富有启发性的对话。作者在论述观点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描述,这些细节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让人能够立刻理解抽象理论背后的实际意义。语言运用上,既有学术研究的精准性,又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读起来非常酣畅淋漓。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教育理论的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思考。整体感觉就是,作者的笔力非常老到,文字的魅力感染力十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