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好妈妈培养女孩的100个心理技巧(双色)
定价:33.80元
作者:郑丽英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21194160
字数:312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每个女孩都是一串美妙的音符,而若想奏出悦耳的音乐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是从小就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就是说,如果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女孩都可以成为*秀的女孩。本书从父母要扮演的角色、女孩的健康成长、如何培养女孩的气质、如何培养她的淑女风范、如何与女儿沟通、如何培养女儿的良好习惯,以及如何开发女孩智力、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等方面来为父母提供培养女孩的参考,以使她们健康成长,成为*秀的女孩,成为真正的人间天使。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说实话,是我近期读到的书籍中最有“匠人精神”的一本。尽管它侧重于心理学探讨,但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风格。双色的印刷,使得重点内容和注释区域得到了很好的区分,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手绘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它们往往是对核心观点的形象化诠释,比如一棵根系发达的树象征着内在安全感的重要性,或是两个错位的几何图形暗示着代际沟通中的信息失真。这些视觉元素有效地降低了文本的阅读门槛,让那些深奥的心理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细细品味这些画作,它们就像是作者在沉默中给读者递上的一张张便条,充满了温和的提示和鼓励。这种注重细节的用心,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从纯粹的知识获取,升华成了一种审美的享受。
评分从内容的广度来看,这本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女孩教育”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类的通用指南。书中对“边界感”的探讨尤其深入。作者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严厉管教方式,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自我界限”与“他人界限”的互动模型。她详细分析了在哪些情况下,过度保护会变成一种隐形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清晰、温和的语言来帮助女孩建立起“拒绝的权利”。我特别喜欢她提出的“延迟满足”的现代化诠释——它不再是关于剥夺快乐,而是关于培养对自身欲望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阅读完这些章节后,我感到我的工具箱里装的不再是生硬的命令,而是充满弹性的对话脚本和一套成熟的自我认知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面对这个复杂世界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那厚实的装帧和略带复古气息的封面设计,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探索一番。我原本是冲着书名里“心理技巧”这几个字来的,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操作性强的指南。翻阅之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家庭教育理念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简单罗列“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清单手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父母与孩子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种难以言喻的内心波动。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无条件的爱”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异化现象,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引述,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爱”的理解是不是已经被社会期望所扭曲。读完这一章,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教育,或许是从修正父母自身的认知开始的。它促使我停下来,不是去关注我的女儿表现得好不好,而是去关注我自己是如何看待她,又是如何将这种看待投射到她的行为上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更深刻、更持久。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慢热型”。如果你期望的是那种一页一个“干货小贴士”的快餐式阅读体验,那很可能会感到失望。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几乎都在铺陈背景,探讨的是社会环境对现代女性心智发展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中对“好女孩”的刻板印象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对女儿的期望值的。我一度有些不耐烦,觉得这和书名承诺的“100个心理技巧”似乎相去甚远。但是,当我坚持读到中间部分,看到作者开始将宏大的社会议题巧妙地收束到家庭场景中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强烈。她不是在教你怎么“管教”孩子,而是在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即把孩子看作一个拥有独立心智和发展轨迹的个体,而不是父母愿望的投射物。尤其是关于“情绪命名与共情”的那几个章节,论述得极其严谨,引用了大量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让那些看似空泛的教育口号变得有据可依,充满了智慧和力量感。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待“错误”和“不完美”的态度。在许多育儿书中,父母被塑造成近乎全能的楷模,所有的挫折和失误都被归咎于技巧的不当运用。然而,这本书却将犯错视为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对孩子而言,对父母更是如此。书中反复强调“示范性脆弱”(Exemplary Vulnerability)的概念,鼓励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挣扎和局限,以此来建立更真实、更有韧性的亲子关系。我记得有一段话写道:“你不需要向你的女儿展示你是一个永不跌倒的巨人,你只需要向她展示,当你跌倒时,你如何选择站起来。”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许多追求完美父母的内心。它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让我意识到,比起扮演一个完美的“教育家”,做一个真诚的“陪伴者”才是孩子更需要的榜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