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
| 作者 | 孙瑞雪 |
| 定价 | 42.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 ISBN | 9787512714809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完整的成长》一书第三次再版。书中修订了一些错误,加了一些注释,旨在更好地为你们——亲爱的读者服务。 书中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的自我。而我们成人已经失去了或未曾珍惜创造完整自我的机会,我们眼生羡慕地看着儿童的成长,并由此反思自己。他们的成长令我们啧啧称奇,也从中重获完整成长的机会。 究竟儿童哪些行为是在进行自我创造,成就他自己,书中都有详尽的表述。 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起成长为完整的人。 |
| 作者简介 | |
| 孙瑞雪 中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创始人; “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创始人; “儿童敏感期”理论创始人; 专著《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多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心理访谈》《半边天》等栏目,讲述“爱和自由”的教育; 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 2006年、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进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连续拍摄16集《敏感期》专题片。 在孙瑞雪老师的带领下,“爱和自由”教育团体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人的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20年高度专注的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
| 目录 | |
| 目 录 开篇语 … 001 章?什么是完整的成长 … 005 第二章?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 009 节?什么是主人 … 010 第二节?唤醒身体 … 010 第三节?身体的禁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 … 013 第四节?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特征 … 020 第五节?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 … 027 第三章?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 033 节?儿童天然拥有情绪 … 034 恐?惧 …035 伤?心 …037 喜?悦 …039 愤?怒 …040 第二节?情绪共生 … 042 第三节?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 … 045 第四节?怎样陪伴儿童情绪的成长 … 047 第五节?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 … 053 第六节?伴随情绪,儿童进入生命深处 … 060 第七节?精神情绪 … 062 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 075 节?感觉是发现的智慧 … 076 第二节?感觉是儿童认知的基础 … 077 第三节?感觉让儿童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 … 086 第四节?感觉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 … 093 第五节?感觉是良知和善(道德)的来源 … 099 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 … 102 第五章?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 107 节?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 … 108 第二节?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事件被接纳 … 112 第三节?历经心理过程,外在的人和物被接纳 … 115 第四节?经历不同的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 117 第五节?父母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 … 120 第六节?关系中,儿童心理的成长 … 125 第七节?心理成长的缺失,阻碍儿童认知的发展 … 138 第八节?心理、意识和思维 … 143 第六章?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 147 节?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 … 148 第二节?兴趣,是儿童认知的内驱力 … 152 第三节?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 … 159 第四节?意志力的产生和形成 … 161 第五节?认知,在真实的生活中发展 … 164 第六节?认知被局限在头脑的系统中 … 173 第七节?认知和儿童内在生命的成长 … 179 第七章?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 181 节?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 … 182 第二节?儿童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 182 第三节?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 191 第四节?与儿童共享精神生活 … 196 第五节?如何为儿童创造精神成长的环境 … 199 第六节?在“爱和自由”中,儿童精神的成长 … 205 第八章?精神胚胎的 … 219 节?精神胚胎 … 220 第二节?无与伦比的觉察 … 223 第九章?自我创造的历程 … 225 节?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 … 226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 … 230 第三节?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 233 第四节?自我的力量 … 237 第五节?自我的丧失 … 243 第六节?自我的替代品——小我 … 246 第七节?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 247 第十章?完整的人 … 255 节?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 256 第二节?完整的人 … 259 第十一章?再谈感觉 … 267 第十二章?不同角度的洞见 ???????——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 … 277 节?成长阶段的发现 …278 第二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阐述 … 282 第三节?蒙特梭利关于成长阶段的划分 … 283 第四节?鲁道夫·斯坦纳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5 第五节?爱利克·埃里克森关于生命成长阶段的阐述 … 287 附录:词语释义 … 295 后?记 … 297 |
| 编辑推荐 | |
| ·继《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孙瑞雪全面阐释儿童生命自我创造历程的又一经典之作 ·孙瑞雪凝结20年的教育经验,倾心打造关于儿童完整的成长和如何成长为完整的人的教育经典。
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助我一路走到现在。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 ——孙瑞雪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令人震撼,它拥有那种罕见的、能够跨越代沟和文化差异,直接触及人性核心的洞察力。我注意到,它非常擅长运用意象和比喻,让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具象化、可感。比如,它将童年期的好奇心比作“一株向着阳光的幼苗,需要松软的土壤和足够的空间才能自由伸展”,这种画面感极强的表达方式,使得书中的理论非常容易被吸收和内化。它拒绝了任何“捷径”的诱惑,强调了耐心和时间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时代,这本书就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生命的构建是一个缓慢、有机、充满未知的过程,任何急于求成的行为都可能适得其反。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放松地期待”——期待,但不过分干预;成长,但允许曲折。它教会我欣赏生命本身,而非仅仅关注结果。这是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最高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童趣的插图,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温暖和力量。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直击心灵的文字所震撼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填鸭式的育儿宝典,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最朴素却又最深刻的语言,引领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特别是其中关于“内在驱动力”的探讨,让我这个做了多年家长的人都深受启发。我开始学着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设限,转而关注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书中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展现了不同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和创造力。这不仅仅是一本教育指南,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促使我思考: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父母,我的孩子又该如何成为他自己?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阅读它,就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教育”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共同成长和探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至今难忘。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声称能“完整塑造”或“自我创造”的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有些夸张的营销口号。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奇地谦逊和细腻。它没有用宏大的理论去压制读者,反而像一位耐心的雕塑家,引导我们去发现并打磨孩子身上那些细微的、尚未被发掘的潜能。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和挫折感的视角。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卡点”,并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弹性的应对策略,而不是一刀切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于孩子无休止的好奇心和破坏性行为,书中的解读远比“管教”或“禁止”要深刻得多——那是生命力在探索边界的必然表现。这让我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将那些看似“问题”的行为,重新解读为“成长的信号”。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默默地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应对框架,这种主动的思考过程,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非仅仅提供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一本面向成人的“自我疗愈”之书。它不仅关注孩子的“成长”,更深刻地探讨了“生命”这一宏大主题,而孩子,正是我们重新认识生命力的最佳镜子。书中对于“完美主义陷阱”的批判尤其尖锐,它直指现代父母群体普遍存在的焦虑根源——害怕孩子不够好,实际上是我们害怕自己不够好。通过对儿童自发性游戏的深入剖析,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创造”往往发生在不受干扰、不带目的的自由状态下。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过度规划和控制的倾向。我开始有意识地给自己和孩子留出大块的“空白时间”,允许混乱存在,允许探索失败。这本书带来的改变是深层次的,它不是教你如何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一个“模范家长”,而是教你如何卸下伪装,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一场诚实而深刻的生命连接。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索,远超出了普通的育儿技能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精妙,虽然内容庞杂,涵盖了心理学、哲学乃至一些前沿的神经科学观察,但整体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其中章节之间的递进关系,仿佛是按照一个孩子的生命周期,循序渐进地展开论述。从最基础的依恋建立,到自主意识的萌芽,再到社会性的发展,每一步的论述都建立在坚实的观察基础之上。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凭感觉在做的事情,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系统化的解释和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育儿信心。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一本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需要不断重读和体会的“活的指南”。我甚至开始尝试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小小的“实验性互动”,比如在特定情境下,故意后退一步,给孩子留出解决问题的空间。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家庭的互动模式,让整个家庭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信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