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循证心理治疗
定价:48.00元
作者:杨文登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100093880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8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0年,杨文登以《循证心理治疗的理论思考》为学位论文,在我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他在读博期间,学习刻苦、认真,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期刊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如今,又是2年过去了。他一直坚持对循证心理治疗进行学习与研究,全面梳理了自己对循证心理治疗的理解,针对社会大众及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士,以通俗而不失专业的方式,撰写了这本系统介绍循证心理治疗的著作。他特地邀请我为此书作一短序,我欣然应承。但本人对循证心理治疗的了解也不是非常深入,在通读全书后,我只想简单地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从本书的内容看,其选题前沿、有价值。循证心理治疗本义为“遵循证据进行心理治疗”,后特指治疗者在意识到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好的、可供使用的研究证据与自己的临床技能整合起来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者及其*证据,治疗者及其临床技能,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等三个大的方面。它是心理治疗受到循证医学影响,为应对药物治疗及管理医疗的挑战,在疗效研究与治疗手册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会等组织自上而下地推动、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取向。它是对具体心理治疗理论、流派及方法的一种整合与,代表着西方心理治疗发展的新方向,属于当今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循证实践运动的一部分。
目录
基础篇:历史与现状
章绪论
1.1什么是循证心理治疗:三位一体
1.1.1研究者及其佳证据
1.1.2治疗者及其临床技能
1.1.3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
1.2有何重要特征
1.2.1概念辨析
1.2.2核心理念
1.3发展现状如何
1.3.1代表人物
1.3.2期刊著作
1.3.3里程碑事件
1.4为什么会诞生
1.5应该怎么实施
1.6拥有哪些优点
1.7存在哪些争议
1.8本书如何阐述
……
提高篇:内涵与争议
拓展篇:评价与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EST样例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拿到《循证心理治疗》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点儿“功利心”的,想着能学到点儿能够直接运用于实践的“干货”。没想到,这本书的“干货”体现在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上。作者在书中非常系统地梳理了心理治疗领域中“循证”的整个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经验主义萌芽,到后来各种理论流派的兴起,再到科学方法论的介入,以及最终形成“循证实践”的理念。他对于“随机对照试验”的讲解,虽然篇幅不小,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因为他不仅仅是描述了RCT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RCT被认为是金标准,以及它在心理治疗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有效性”这个概念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些统计数据,而是从多个维度去解释。他讨论了统计有效性和临床有效性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研究结果应用到个体来访者身上,并强调了“实践者在研究中的作用”。这本书让我对“证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那种“一锤定音”的感觉,而是认识到证据是不断积累、不断更新的。他在讨论一些争议性话题时,也展现了非常中立和客观的态度,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权衡和思考。
评分读完《循证心理治疗》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心理治疗的看法。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教你具体治疗方法的书,结果却发现它更像是在构建一种“认识世界”的框架。作者从心理学史的宏大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循证”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现代心理治疗的核心理念的。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科学方法论在心理治疗研究中的应用,从最基础的研究设计原则,到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再到如何解读和整合不同来源的证据。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疗效”评估的讨论,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有效/无效”二元对立上,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的疗效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局限性。他探讨了“安慰剂效应”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区分真实的治疗效果和安慰剂效应。书中对一些经典研究的引用,虽然不涉及具体的治疗过程,但却清晰地展示了研究人员是如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最终得出结论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有价值的治疗,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个体来访者的独特性。它鼓励我去思考,去质疑,去成为一个更主动的学习者。
评分我当初买《循证心理治疗》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了,觉得它一定能为我提供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然而,书的开篇却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到各种具体的治疗技术,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构建一个“循证”的思维模型。他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入手,层层递进地讲解了科学方法的演进,以及它如何逐渐渗透到心理治疗领域。我特别欣赏他在探讨“证据层级”时,用到的类比和举例,比如从个案报告到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以及各种安慰剂效应的讨论。 他并没有将某些理论奉为圭臬,而是强调了“证据”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他反复提到,没有完美的证据,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最优的证据。这让我感觉非常接地气,不像有些书那样,把心理治疗描绘得过于理想化。他在分析不同研究时,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研究的逻辑、方法学上的优劣,以及结果的局限性。读到后面,我意识到这本书更侧重于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基于证据来做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教授治疗技巧。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理解“为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
评分这本《循证心理治疗》的书,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因为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书。作者在开篇就建立了一个很宏大的框架,讲到现代心理治疗的根基,如何从零散的经验积累走向系统性的科学验证。我尤其喜欢他论述“证据”的那部分,不是简单地说“这个方法有效”,而是深入剖析了“有效”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研究设计才能提供更可靠的证据,以及不同等级的证据所代表的意义。他在讨论随机对照试验(RCT)时,用了非常具体的例子,比如针对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际关系疗法(IPT)的对比研究,让我对如何评估治疗效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而且,作者没有回避循证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比如研究的局限性、样本偏差、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问题,甚至还有伦理方面的考量。他用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让读者认识到科学研究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的初学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灌输知识,而是在被引导着去思考,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的判断。书里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虽然不是深入的治疗过程描述,但足以说明在实际临床中,如何将循证的理念融入到治疗决策中,比如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会考虑哪些证据支持,以及个体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又该如何权衡。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起《循证心理治疗》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学习技巧”的心态去的,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实操性”。但读到后面,我发现它的核心远不止于此。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阐述“循证”背后的哲学和方法论。他探讨了科学范式在心理治疗领域的演进,从早期的精神分析到行为主义,再到后来的认知革命,以及如今的整合与发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理论”与“实证”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不是让你死记硬背某种理论,而是鼓励你理解理论是如何被提出的,又是如何通过实证研究被检验、被修正,甚至是颠覆的。 他对于“元分析”和“系统性回顾”的解释,虽然有些专业术语,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仿佛是一位资深研究者在手把手教你如何读懂那些复杂的统计图表和结论。让我觉得特别受启发的是,他提到在评估一个治疗方法时,不能仅仅看单一的研究,而是要综合分析一系列的研究结果,并且要关注研究的质量。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是经过了筛选的。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如何看待那些“流行的”治疗方法的,是不是盲目跟风,还是真的经过了深入的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