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180则 刘绍能 等 9787508291895

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180则 刘绍能 等 97875082918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能 等 著
图书标签:
  • 慢性胃炎
  • 胃肠疾病
  • 中西医结合
  • 临床诊疗
  • 病例分析
  • 消化内科
  • 医学参考
  • 刘绍能
  • 养生保健
  • 疾病防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91895
商品编码:295174545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180则

定价:16.00元

作者:刘绍能 等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082918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慢性胃炎是以慢性炎症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慢性疾病。由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很高,是内科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多发病,对人民健康影响较大,且西医缺乏特殊的有效疗法,尤其慢性胃炎呈进行性发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的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性增生更被认为属于胃癌前病变,因此,倍受医务界的重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对该病也进行了不少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刘绍能、张秋云编著的《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180则》主要介绍了基础知识与发病原因、慢性胃炎的诊断、慢性胃炎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调养。

内容提要


由刘绍能、张秋云编著的《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180则》简要介绍了消化系统组成、慢性胃炎的定义 、临床表现、病理、病因、基础检查、诊断等基础知 识,详细阐述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 西药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拔罐治疗、敷贴治 疗、按摩治疗、饮食治疗及精神疗法等。其内容科学 实用,深入浅出,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慢性 胃炎中西医诊治180则》适合全科医师、药师、护师 、患者及大众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胃肠道健康之道的探索:一本深度解读与实践指南 胃肠道,作为人体消化吸收与免疫防御的要塞,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乃至整体健康。而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困扰着无数人。它不仅带来腹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更可能长期影响身心状态,甚至为胃癌等恶性疾病埋下隐患。传统的西医治疗注重抑制胃酸、消炎杀菌,而中医则强调辨证施治,从整体出发调理脏腑功能。将两者优势相结合,无疑能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本书,正是一本以此为核心理念,深度挖掘中西医在慢性胃炎诊治领域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实践指导的力作。它并非简单罗列病症与药方,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深入的认知框架,从疾病的本质、诊断的要点到治疗的策略,层层剖析,步步为营,力求将复杂晦涩的医学理论转化为清晰易懂的实践智慧。 一、 洞悉病理,多维认知慢性胃炎 本书首先着力于深入阐述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它不拘泥于单一的解释,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西医视角下的损伤机制: 从宏观到微观,本书详细介绍了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多种因素。这包括但不限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这一“罪魁祸首”,它如何侵蚀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的长期或过量使用,如何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以及胆汁反流、应激、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如何不断刺激和损伤胃黏膜。书中会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在不同患者身上产生的具体表现,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此外,对胃炎的病理分型,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也进行了清晰界定,并阐述了不同类型胃炎在组织学上的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中医理论的精妙诠释: 在中医层面,本书则将慢性胃炎置于“脾胃”理论体系中进行解读。它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认为胃炎的发生发展,往往与脾胃功能的失调息息相关。书中会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对胃炎的辨证分型,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痰湿阻滞、食滞伤胃等。对于每一种证型,都会详细分析其病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病理特点(如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脾胃,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和功能紊乱。这种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为理解慢性胃炎的个体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西医结合的互鉴与融合: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并列中西医理论,而是积极探索两者的结合点和互补性。例如,西医在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时,中医如何根据患者的整体体质和证型,选择相应的清热解毒、健脾益气等药物,以辅助杀菌并减少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当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胃黏膜萎缩等情况时,中医的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方法如何促进黏膜修复,改善胃部微循环。这种融合性的视角,能够打破单一诊疗模式的局限,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 精准诊断,把握疾病脉络 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书在诊断方面,既强调了现代医学的科学客观,也融入了中医的望闻问切的精髓。 现代医学的客观依据: 本书会详细介绍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和常用的检查方法。这包括但不限于: 内镜检查: 作为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准,本书会重点讲解胃镜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以及如何通过内镜直视下观察胃黏膜的颜色、纹理、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等病变,并结合活检病理学检查,对胃炎进行精确分型和评估。 实验室检查: 如幽门螺杆菌检测(碳13/14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活检等),可以帮助明确病因;血常规、便常规等检查,则有助于评估全身状况和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 如钡餐造影,虽然在诊断慢性胃炎中的作用相对有限,但在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时仍有一定价值。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 在现代医学检查的基础上,本书会引导读者运用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的全面信息。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态等,以了解其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状态。 闻诊: 听患者的语声、呼吸,嗅其口气,以辅助判断病邪性质。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如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嗳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饮食习惯、生活作息、情志变化等,这是中医辨证的核心环节。 切诊: 触摸患者的脉象(浮沉、迟数、虚实、滑涩等)和腹部,以了解脾胃的功能状态和病变的虚实寒热。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医生能够为患者建立一个准确的中医证型,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式: 本书倡导将中西医的诊断方法有机结合。例如,通过胃镜明确了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和类型,再结合中医的辨证,就能更精准地确定治疗方向。又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西医进行根除治疗,而中医则根据其脾胃功能状况,进行相应的辅助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三、 融汇古今,精选180则诊疗方略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集粹的180则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略。这些方略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大量的科研验证以及对历代名医经验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治疗的精巧设计: 方证结合的经典配伍: 书中会精选大量经典的中药方剂,如针对肝胃不和的“四逆散”加减,针对脾胃虚寒的“理中丸”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针对胃阴不足的“益胃汤”加减等。每一方剂都会详细解析其药物组成、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功效主治,以及针对不同证型的加减变化,力求让读者理解“为何这样用药”。 单味药的特色应用: 除了复方,本书还会介绍一些具有显著疗效的单味中药,如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砂仁、陈皮等,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独特作用和应用方法。 特色疗法的辅助应用: 针灸、艾灸、推拿、中药外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因其在缓解疼痛、促进消化、改善胃黏膜血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会被纳入书中,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导和适应症。 西医治疗的规范与创新: 药物治疗的精准应用: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类型,本书会详细介绍西医的常用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H2受体阻滞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促动力药等。书中会强调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以及如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和联合用药。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策略: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本书会系统介绍当前的根除方案,包括抗生素的选择、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及如何处理耐药菌株和复发问题。 个体化治疗的考量: 除了常规治疗,本书还会关注患者的合并症、年龄、体质等因素,指导如何在西医治疗中进行个体化调整,以最大化疗效并降低风险。 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优势: 协同增效的方案设计: 本书的精华在于提供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方案。例如,在西医进行PPIs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健脾益气、理气止痛的中药,可以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期间,配合中药可以减轻抗生素带来的腹泻、恶心等副作用。 促进黏膜修复与功能恢复: 当胃黏膜出现萎缩、肠化等情况时,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有限,而中医的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方法,能够改善胃黏膜的微循环,促进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从而逆转病变。 预防复发的综合策略: 慢性胃炎容易反复发作,本书会强调在急性期治疗的基础上,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进行长期的调理和巩固,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复发。 四、 贯穿始终的实践指导 本书绝非纸上谈兵,其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力求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病例分析与鉴别诊断: 书中可能会穿插大量的典型病例分析,通过对真实病例的解读,展示如何运用书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以及如何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生活方式指导的细致入微: 疾病的康复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本书会就饮食(食物的选择、烹调方式、进食习惯)、情志(如何调适情绪,缓解压力)、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等方面,给出详尽的建议,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 长期管理与随访的重要性: 慢性胃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书会强调建立长期管理和随访机制的重要性,指导医患双方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终实现疾病的长期稳定。 结语 《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180则》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方法创新于一体的胃肠道健康宝典。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融合了中西医的精华,为慢性胃炎的诊治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希望深入了解慢性胃炎的医者,还是正在饱受胃病困扰的患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找到通往胃肠道健康之道的清晰路径。本书将引导您拨开迷雾,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段,告别胃部不适,重拾健康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汇集了众多诊疗方法的书籍抱有极高的期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慢性胃炎这个病症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它不像急性感染那样有明确的病因和立竿见影的疗效,更多的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精细管理的慢性过程。我过去阅读的不少书籍,要么过于偏重西医的靶向药物治疗,往往忽略了病人的整体感受和长期调理;要么是纯粹的中医古籍,虽然意境深远,但在面对现代人复杂的饮食结构和生活压力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的“中西医结合”定位,恰好击中了当前医学实践中的一个痛点:如何将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对病情的精准控制和对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我尤其好奇,在那些久治不愈、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胃黏膜无明显改变”的病例中,中医药是如何介入并带来突破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判断一本临床参考书是否真正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关键标准。如果它能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指导我们如何在中西医之间进行高效的“切换”或“融合”,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必藏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关于慢性胃炎中西医诊治的“180则”的书籍,光是这个标题就让人感到非常扎实和实用。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消化系统健康方面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能结合传统中医的智慧与现代西医理论的书籍,因为我觉得单一的视角往往难以涵盖复杂的病症。这本书的作者团队,看名字就知道是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这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充满了信心。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更贴近临床实际的案例和思路。比如,如何在中医的“辨证论治”框架下,与西医的胃镜、病理报告等客观指标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诊疗方案。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疗法,更能深入探讨不同体质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比如对于气郁型和脾胃虚寒型患者,在生活方式和药物选择上应该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和侧重。能够汇集180则临床经验,这本身就是一座宝库,意味着它覆盖了相当广泛的临床情景,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慢性胃炎复杂性的读者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评分

阅读医学书籍,尤其是涉及临床实践的专著,我最看重的是那种沉甸甸的“干货”感,而不是空泛的理论阐述。这本书的“180则”模式,听起来就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为你准备好的“秘籍工具箱”。我设想,这其中必然包含了许多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细节和“窍门”。比如,在具体中药配伍上,对于那些对常规方剂反应不佳的患者,是否有什么独特的加减变化?在西医的治疗中,对于某些特定合并症(比如伴有焦虑或失眠的慢性胃炎患者),作者团队是如何将胃肠道的治疗与其他系统进行协同管理的?这种细节往往决定了一个治疗方案的成败。另外,我非常关注那些关于“预后判断”和“防止复发”的章节。慢性病最怕的就是反复,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后续管理方案,指导患者如何在病情稳定后,通过自我管理来维持长期的健康状态,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诊治”范畴,而上升到了“健康维护”的高度。这种系统性和操作性是我检验一本专业书籍好坏的硬性指标。

评分

我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反映出当前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前沿思想的著作。慢性胃炎的诊治,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新的靶向药物不断出现,而中医在“整体调节”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这本书如果能体现出作者团队对最新研究进展的关注,比如对胃肠道菌群与慢性炎症关系的新认识,或者中药如何影响胃黏膜微循环的机制探索,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经验的总结,更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指南。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进化的诊疗观,而不是固守陈旧的模式。特别是“180则”这个数字,如果能包含一些近年来处理疑难病例的成功经验,那些被认为“棘手”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转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尊重传统精髓,又拥抱现代科学探索精神的综合性学术成果,能够引领读者和同道在慢性胃炎的漫长战役中,找到更有效、更人道的胜利之道。

评分

对于非临床专业的读者,比如我这样对健康管理有深度需求的人士来说,一本优秀的医学书籍应该具备清晰的层次结构和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即使面对复杂的病理机制,也能让普通读者领会到其中的核心逻辑。我希望这本书在呈现180则案例时,能够做到既有针对专业人士的深度剖析,又能为普通读者提供清晰的知识框架。比如,对于每一个案例,是否能简要介绍一下初始的辨证依据(无论是中医的脏腑辨证还是西医的病理分型),然后清晰地展示治疗的路径和最终的效果。这种“问题—诊断—治疗—结果”的闭环叙述,是最能增强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的方式。如果全书能保持这种严谨而又条理分明的叙事风格,哪怕是晦涩的医学术语,也能在具体的案例背景下被有效消化。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能够架起专业知识和大众理解之间的桥梁,让读者在学习复杂技能的同时,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健康维护的大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