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自己在家做 川湘菜
【作 者】:范海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版 次】:2015年10月第1版 2015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价】:28.00元/册
【ISBN号】:9787555225027
【重 量】:0.65KG
【开 本】:16开 170mm*230mm*10mm
【页 数】:246页
在家做,健康!——自己在家做川湘菜经典名菜,爱心美食,健康养生
百变食材,靠谱做法,吃货
原料切块好还是切丝好?加什么调料拌菜更好吃?
炒菜入锅的调料先后顺序是什么?经典菜式怎么做?
全名阅读风潮席卷厨房,让手足无措的你不再茫然。
自己在家做,轻松当大厨!
好吃又营养,吃出健康来!
111111
1111111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简直是深得我心,那种带着烟火气的色彩搭配和清晰的版面布局,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实打实的“能用”的菜谱,而不是那种摆着好看却藏着一堆看不懂的理论。我特意翻阅了它关于基础调味品的介绍部分,它没有罗列一堆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对比了不同产地的辣椒、花椒的香气区别,甚至还配上了小图示教你如何分辨“干香型”和“麻香型”的花椒。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沐春风。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油温控制”的章节,作者用到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不同油温比作了不同程度的“热情”,从“温和的试探”到“火热的拥抱”,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油面细微的气泡变化来判断何时下锅。这比那些冷冰冰的温度计数字要实用多了,我在家试着做了几次需要高温爆炒的菜肴,成功率大大提高,终于炒出了那种饭店里特有的“镬气”。而且,书中还贴心地标注了许多食材的预处理技巧,比如如何让豆腐在煎制时不碎裂,如何处理猪皮才能使其口感Q弹而不腻人,这些都是经验的沉淀,不是随便翻几本网络食谱就能得到的宝贵知识点。这本书完全摆脱了那种故作高深的姿态,它就像一个住在你家隔壁、手艺高超又乐于分享的大厨朋友,随时准备为你解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体现出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学习曲线设计。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复杂的、需要长时间准备的硬菜堆砌在一起。而是非常明智地将内容分成了几个易于消化的模块。首先是“新手入门与基础酱料”,这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自制基础的复合辣椒油和豆瓣酱,打好了地基。然后是“快手小炒与下饭菜”,这些菜肴通常半小时内就能搞定,非常适合平日晚上。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后面关于“宴客大菜”的安排,它不仅给出了详尽的步骤,还加入了“时间管理”的小贴士,比如哪些菜可以提前腌制,哪些部分可以并行操作,极大地缓解了我在招待客人时手忙脚乱的窘境。这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让读者不会因为初期的挫败感而放弃,而是能一步步建立起做川湘菜的成就感。它不像一本冰冷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个为你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只会点外卖的“吃货”,变成了能镇得住场面的家庭厨师。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图片质量,绝对是目前我见过的家庭菜谱里最能激起食欲的“视觉引导员”。很多菜谱书的成品图,要么过度美化失真,要么就是拍得灰蒙蒙的,让人看了就提不起劲。但这本书里的每一张成品图,都像是刚出锅、热气腾腾地摆在面前一样。色彩的还原度极高,红亮的辣椒油、油光水滑的肉片、翠绿的葱花点缀,都清晰可见。更赞的是,它对关键步骤的“过程图”的把控。比如,做糖色或者炒红油时,作者往往会给出三到四个连续的细节图,清晰地展示了原料颜色从浅黄到琥珀色,再到枣红色的微妙变化,这极大地帮助了我这种对“火候”把握不准的新手。我过去常常因为糖色炒过了头,导致整锅菜发苦,但有了这些精准的对比图,我终于能自信地驾驭川菜的灵魂——红亮色泽了。这些图片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是文字描述的最佳补充和佐证,是把抽象的烹饪技艺具象化的优秀案例,让人在学习时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处理食材的“地域差异性”问题上非常到位,这一点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清楚地知道,一个在四川本地能轻易买到的泡菜坛子,可能在北方市场就非常罕见。因此,在提到一些特色调料,比如“泡姜”、“酸藠头”或特定的烟熏辣椒时,书中不仅提供了替代方案(比如用白醋和姜泥来模拟酸味),还给出了如何利用本地常见食材来“复刻”那种风味的实用建议。例如,它指导如果找不到正宗的湖南腊肉,可以用五花肉低温慢熏再进行腌制,来模拟那种特有的烟熏香气。这种“不拘泥于形式,而追求神韵”的烹饪哲学,让这本书的适用范围大大拓宽。它没有强迫你非得去某个特定的地方买材料,而是鼓励你用手边的资源去还原那种味道的精髓。这种对读者实际操作环境的体贴和理解,使得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一个跨越地域限制的、可靠的厨房伙伴,让远在他乡的人也能品尝到正宗的家乡味道。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和菜式组合,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味道的坚守与现代健康理念的巧妙融合。我惊喜地发现,很多看似“重油重辣”的经典川湘菜,在这里都被赋予了更温和的调理方式。比如,它介绍的“剁椒鱼头”版本,特意提醒了如何通过调整泡椒的用量和增加一些清新的配菜(如竹笋或山药),来平衡辣椒带来的刺激感,让食客在享受麻辣鲜香的同时,不会有太大的肠胃负担。对于我这种偶尔需要控制油盐摄入的中年人来说,这种“健康微调”的思路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对香料的理解,书中不仅教你如何使用,更强调了“香料的取舍”,有些配料是为了提鲜,有些是为了祛腥,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省略,讲得非常透彻。我尝试着做了一道相对清淡的“清炒时蔬配香酥小鱼干”,虽然名字是湘菜做法,但辣度是可控的,小鱼干的酥脆和蔬菜的清甜形成了绝妙的对比,让健康餐桌不再是寡淡无味的代名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既能满足我们对地方风味的怀念,又能让我们吃得心安理得,是对“美食与健康”这个永恒命题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