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王合三内科专家
定价:30元
作者:王旭,等 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3213592
字数:
页码:28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王合三先生(1881-1955年),早年随先人迁居河南开封,后废儒习医,以儒医两界名流誉满中州,尤擅长内、儿、妇科,常随手取效,名振中原,特别是在《伤寒论》方面,研究颇深,多有灼见。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内科专家卷:王合三(第2版)》在收集王合三先生遗作的基础上,结合先生生平讲稿及临证经验,进行整理而成。全面反映了王合三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精华,同时,结合现代研究以及典型病案,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先生的思想精髓,以启迪后学,供广大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文摘
伏气温病误汗口伤烂赤医案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始见厥,其为热厥明矣。热厥为里热太过,血管中之水分缺乏,血行不利,使阴阳不相顺接,当其未厥之先,则必发热,是厥之寒热,当于未厥之先,细细留意,所以先热者后必厥,可见厥由于热,若仅以辛温之药发其汗,以热济热,再夺血管中之水分,轻则口伤烂赤,重则亡阴而死。癸丑年,友人郝又甫患感,盖伏气温病也。余治之,屡以犀角地黄汤大剂投之,斑已见苗矣,然尚未见厥。后延时医,王某诊之日:“中指发冷,温疹未透也。”一剂荆防,遂口伤烂赤,登高发狂。后用大剂下药与养阴之剂,始庆更生,然已百日之久矣。故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热厥应下。
【按语】仲景在《伤寒论》第335条中详细讲述了热厥的临床表现及热与厥的关系,他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如何“热厥”?仲景只讲“法”不出方。先生此病案不足百字,但对伏气温病之治法,误治之原因,误治后之变证,又如何将病,记录十分清楚,愚略加分析:
①何谓伏气温病?《金匮真言论》日: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王合三先生注日:“伏气温病是由冬不藏精,冬伤于寒.伏气所发而致。凡是热由内发者,皆以温病括之矣。”感而后发者,称伏气温病。
②伏邪温病,邪在营血的治法:此案先生“屡以犀角地黄汤大剂投入”,即知温病入营矣。“大凡治病,必先虑邪之出路,然后可水到渠成。邪方入营,不能逐之,必使委委曲曲,达出皮毛,方为正治,故用犀角、羚羊、元参……”服药之后,效果显然,故“斑已见苗矣,尚未见厥”。由于内热得到控制,避免了仲景指出的“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的病重现象。“斑已见苗”也是病邪得到控制,正气战胜邪气之佳兆。王合三先生在其注疏的《温热论》中日:“津液足,则邪仍透皮毛而解,往往斑出……此即透热转气之明证也。”
⑧误治之缘由:经先生后,病势轻,向愈之时,改请时医王某诊治。王某既知“温疹未透”,又用辛温发表之法,助温热之邪迫汗伤津,只服“一剂荆防,遂口伤烂赤,登高发狂”,犯仲景“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之戒。
④先生用何法转危为安?先生遵仲景法,活用仲景方药,“后用大剂下药与养阴之剂”。大剂下药,乃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矣。再佐以养阴之剂,如增液汤方(元参、麦冬、生地)、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服后很快取效,使病人从危转安,“始庆更生,然已百日之久矣”。赠王合三先生“妙手回春”不愧矣。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里面的内容仿佛带我走进了一个个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诊疗世界。作者在描述复杂的病理现象时,总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医学术语转化成生动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疑难杂症的案例分析,那种层层剥茧、追根溯源的叙事方式,让人在跟随作者思考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医者的不易与担当。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病患心理的细腻刻画,更是超越了单纯的医学范畴,触及了人性的深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些精彩的论断,那些关于生命、疾病与尊严的思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指引着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我不是在看一本专业的书籍,而是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娓娓道来他行医数十载的心得与感悟,充满了真诚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其巧妙,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那些教科书那样刻板僵硬,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开篇的引子部分,用几则简短而有力的临床轶事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随后节奏逐渐放缓,进入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但即便是理论部分,也穿插着大量的临床实践佐证,使得抽象的知识点变得触手可及。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医学伦理困境的探讨,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将复杂的情境铺陈开来,引导读者自行权衡,这种开放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行文风格变化多端,时而严谨如磐石,时而灵动如溪流,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让漫长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每一次翻页都带着对下一部分的期待,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转折。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读物,但阅读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写给所有对“人”这个复杂系统感兴趣的人的指南。作者的文笔极其洗练,没有一丝多余的废话,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确的打磨。他对于人体机能失调的描述,常常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更为宏大的规律,比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者河流改道对地貌的重塑,这种跨学科的类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确定性”时的态度,他坦然承认医学的局限性,并将其视为一种推动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失败的标志。这种坦诚和勇气,在如今这个追求完美答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完合上书本时,我的脑海里留下的不是一堆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对待未知和复杂性时应有的谦卑与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踏实”和“全面”。它并非停留在表面上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许多临床决策背后的逻辑链条。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诊断思维路径的构建部分,作者细致地剖析了如何从看似毫无关联的症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并建立起一个初步的假设框架。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对于任何需要进行复杂判断的领域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关怀的底色,即便是谈论到那些最棘手的、甚至预后不佳的疾病时,他描述的重点也从未偏离到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如何维护其尊严上。这种始终如一的以人为本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温暖的力量,让人感到知识的力量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生命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韵律非常独特,它似乎捕捉到了临床工作节奏的精髓——那种在紧张的抢救与漫长的等待之间的交替。文字的密度在不同的章节间有着显著的变化,有些部分充满了急促的短句,营造出事件发生时的紧迫感,仿佛能听到心跳加速的声音;而另一些关于长期病程管理和康复的章节,则采用了一种舒缓、沉静的语调,如同春日里缓慢融化的冰雪。这种高低起伏的阅读节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手术台前的决断与深夜病房里的守候。书中对那些被现代医学常常忽略的“边缘”病症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热情,挖掘和整理了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所遗漏的宝贵经验,为医学知识的整体图景增添了重要的拼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