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死亡的視綫:醫學、謀殺指控與臨終抉擇爭議
作 者:[美] 劉易斯·M.科恩
譯 者:孫偉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書 號:978-7-5699-2305-6
齣版日期:2018年
定 價:49.00元
死亡的視綫
No Good Deed
我死亡的權利屬於誰?
臨終抉擇與安樂死爭議、醫療與人性、生命尊嚴與死亡權利……
全球知名精神醫學教授劉易斯·M.科恩實地調查醫療護理業現狀,
寫給所有人的生命倫理書!
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書單》雜誌特彆推薦
編輯推薦:
1. 安樂死是仁慈行為還是謀殺?全球知名精神醫學教授、貝斯代特醫療中心臨床研究員劉易斯?M.科恩實地調查醫療護理行業現狀,采訪眾多醫療從業者和專業人士,從真實的謀殺指控案齣發, 直麵生命倫理的兩難!
2. 誰能決定我的死亡?科恩博士通過一起真實的醫療謀殺指控案件,探問在照料瀕死病患時,現代醫學、醫療科技、醫護人員、病人傢屬、法律規範與宗教信仰各自要麵對與處理的道德難題與抉擇,題材深刻,發人深省。
3.“死亡醫生”傑剋?凱沃爾基安引起全球關注;104歲的澳大利亞植物學傢古道爾遠赴瑞士執行安樂死引起網友廣泛議論!救人和害人的界限在哪?為什麼要去瑞士執行安樂死?世界範圍安樂死的現狀如何?本書深入瞭解安樂死這一爭議性話題,市麵上為數不多的臨終議題專著!
4. 每個人都嚮死而生,都將麵臨親人的瀕死時刻。關於臨終抉擇,關於生命的價值和尊嚴,關於死亡這場人生必修課,所有人都應該讀的生命倫理書!
5. 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美國亞馬遜超過八成讀者五星好評!《書單》雜誌、《波士頓郵報》、《聖路易斯郵報》、《美國醫學雜誌》、《健康》雜誌共同推薦!
內容簡介:
瑞士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協助外籍公民實施安樂死的國傢;
在意大利,選擇安樂死的天主教徒會被拒絕舉行天主教葬禮;
在以色列,法律明確支持受到謀殺指控的醫生……
對於忌諱談論死亡的中國人來說,臨終關懷和安樂死似乎是一個遙遠且陌生的話題,本書將這一生命議題擺到我們麵前:如何看待死亡?生命最重要的是壽命還是質量?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怎麼看待安樂死?
本書從一個真實故事齣發——美國貝斯代特醫療中心的護士助理控告兩名護士為一位臨終患者注射瞭過量的嗎啡,謀殺瞭這位病人,作者科恩博士從這起醫療指控案入手,列舉瞭大量事實和案例,臨終關懷、醫學連環殺人犯、各國安樂死的現狀,法律與宗教在此議題上的應對舉措等等,揭示瞭現代醫學、醫療護理從業者麵對的睏境,以及這背後關於生命價值,生命權與死亡權的哲學、生命倫理爭議。
作者簡介:
劉易斯·M.科恩,醫學博士,美國馬薩諸塞州塔夫茨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貝斯代特醫療中心臨床研究員、姑息治療和臨終醫學專傢。他的文章曾刊登在許多知名醫學期刊上,包括《美國醫學協會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以及《美國精神醫療期刊》等,在英國、瑞典、日本、西班牙與荷蘭等地都曾發錶過研究成果。本書為他的第一部作品。
2008年,科恩獲得洛剋菲勒基金會的貝拉吉奧居住權奬(Bellagio Residency Award),此奬項為藝術從業者提供在意大利貝拉吉奧居住一個月的機會,從事創造性活動,科恩博士於此時完成本書。
媒體/名人評論:
關於臨終醫學最全麵、深入、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波士頓郵報》
關於姑息醫學與死亡爭議,我們談論的還不夠多,好在有瞭這本書。——《美國醫學雜誌》
科恩博士非常勇敢地呈現齣瞭這一“禁忌話題”。——《明尼蘇達論壇報》
一個復雜的主題被很好地呈現齣來,雖然不是為瞭改變任何人的想法。——《書單》雜誌
人們是時候減少對死亡的普遍焦慮和恐懼瞭。——《聖路易斯郵報》
題材深刻,引人深思。——《健康》雜誌
死並不總是生的對立麵,而作為生的一部分與之永存。——村上春樹
目錄:
1前來敲門的警察1
2矮胖子11
3場景設定21
4羅西33
5婚禮42
6計劃死亡的轉摺點62
7生命多美好72
8停止透析83
9理解奧爾加的立場97
10聯盟115
11醫學連環殺人犯134
12上帝的軍隊147
13市中心157
14更多謀殺指控167
15世界範圍內的安樂死188
16突然醒來212
17針對藥物的戰爭226
18歸來238
19從法官席看到的風景247
20繼續前行258
醫學術語原文、譯文對照錶290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啓迪。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將那些常常被我們刻意迴避的生命議題,以一種直麵而又不失溫度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一直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令人恐懼的虛無,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死亡作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賦予瞭生命更深的意義和價值。書中關於“預售”這個概念的引入,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暗示瞭我們並非隻能被動地接受死亡的到來,而是可以在生命的進程中,主動地去思考、去準備,甚至去擁抱。我喜歡作者在處理那些涉及倫理睏境時的審慎和包容,他沒有給齣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鼓勵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去理解不同立場背後的邏輯和情感。這種開放式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傳遞知識,更是在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觀點,並將其與我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閤。這本書讓我明白,生命的長短並非最重要的衡量標準,生命的質量,即我們如何去體驗、去感受、去愛、去創造,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追求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遐思,"預售 死亡的視綫",光是這幾個字就充滿瞭神秘和一種未知的吸引力。我一直對死亡這個話題抱有復雜的情感,既感到恐懼,又深感好奇。死亡是人生最確定的結局,但卻是我們最不瞭解的領域。這本書的副標題 "寫給所有人的生命倫理書" 更是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探討死亡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書。生命倫理,這是一個多麼宏大而又貼近我們每個人的概念。它涉及到我們在生活中所麵臨的各種選擇,以及這些選擇背後所蘊含的道德考量。我尤其好奇,作者劉易斯·M.科恩會如何將如此深奧的生命倫理問題,用一種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方式來闡述。心理學,這個專業領域本身就充滿瞭對人類內心世界的探索,我想作者一定能從心理學的角度,揭示我們麵對死亡時,內心的掙紮、恐懼、以及可能的平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答我心中長久以來關於死亡的疑問,比如,我們該如何麵對親人的離去?在生命的盡頭,我們又該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當下?總而言之,這本書的書名和副標題已經成功地激起瞭我強烈的閱讀欲望,我相信它會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深刻的共鳴和一種溫暖的撫慰。作者以一種極其人性化的語言,觸及瞭生命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話題——死亡,但他的筆觸卻充滿瞭力量和希望。他沒有將死亡描繪成一個冰冷、可怕的終結,而是將其看作生命過程中一個自然而然的組成部分,一個促使我們更加珍惜當下的契機。書中關於“預售”生命倫理的探討,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去對許多事情的看法。我常常會等到事情發生後,纔去被動地接受和處理,但這本書提醒我,我們可以更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規劃,去為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做好準備。這種“預售”的態度,讓我覺得,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擁有更多的掌控感,而不是被動地被命運推著走。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背景下人們如何麵對死亡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生命的多樣性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需求。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在麵對生命的未知時,我們都有著相似的睏惑和渴望。它提供瞭一種理解和接納死亡的方式,也提供瞭一種更積極、更有意義地生活的指引。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關於死亡,不如說是關於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和擁抱生命。作者以一種極為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瞭我們在麵對生命中的重大轉摺點時,所經曆的心理過程和倫理掙紮。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視綫”這個詞的運用,它不僅僅是對死亡的被動觀察,更是一種主動的審視,一種對自己生命曆程的迴顧和對未來走嚮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生命中的許多選擇,並非是簡單的功利計算,而是關乎我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道德原則。我常常思考,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跳齣日常瑣碎的煩惱,去關注那些更宏大、更本質的問題。例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所追求的尊嚴和安寜,究竟意味著什麼?又該如何去實現?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導我進行瞭一次關於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夠幫助我在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時,更加從容和堅定的力量。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沒有像許多哲學著作那樣,用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甚至可以說是娓娓道來的方式,帶領我一步步走進瞭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深邃世界。作者在書中探討的那些關於生命選擇的睏境,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常常在生活中糾結於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選擇,往往是關於那些關乎生命意義和尊嚴的重大議題。比如,當我們麵對不可避免的衰老和疾病時,我們是否有權利選擇結束痛苦?當生命的力量逐漸流失,我們又該如何與自己達成和解?書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它們不是冰冷的論證,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讓我感同身受。我尤其被作者對“死亡的視綫”這個概念的解讀所吸引,它不是一種令人絕望的凝視,而是一種促使我們重新審視生命價值的契機。通過閱讀這本書,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觀念,也開始思考,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希望如何度過,我希望留下怎樣的生命軌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在人生的重要關頭,給予我溫柔的引導和深刻的啓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