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为心理学 9787502061326

微行为心理学 97875020613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微行为
  • 习惯养成
  • 自我提升
  • 影响力
  • 沟通技巧
  • 决策
  • 思维模式
  • 人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61326
商品编码:296335462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微行为心理学

: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王新菊;心理学入门书。 口述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20613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必理的映射,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每一个微小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微行为心理学》,就是通过人微妙的行为来分析心理,让你了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教你看清周围形形的人,带你揭开人性诡谲的面罩,参透行为的规律。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拨云见日,看懂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以更有效地在工作、生活中获取准确信息,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由外到里一层层剖析,参透行为动机,破解人性密码!

n



内容提要

我们把太多行为当成理所当然,我们在看人看事时很难深入分析,也就不能明白其深层次的行为动机。这样一来,我们就会错过很多有价值的,甚至是关键的信息和策略。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源上了解自己和他人心底的秘密?
  人的心理其实并不神秘,它有一定的规律,这一切都可以从微行为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微行为心理学》告诉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理的映射,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每一个微小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本书就是通过人的种种易或不易察觉行为来揭破人的心里隐藏的秘密,内容丰富而全面,详细分析我们身边各种各样让人费解的行为,让你了解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自己,教你看清周围形形的人。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新菊,女,汉族,甘肃民勤人,硕士学历,国内某大学讲师。对心理学颇感兴趣,曾参与多个心理学方向的课题研究。

n



文摘

  走背字时多想想好的事情
  早上出门上班,在公交上钱包被盗;刚到公司就被主管叫去狠批一顿;午餐时叫了外卖,居然等到上班时才送到;下午接到老公电话,又莫名其妙的吵了一架……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人不走运时,坏事、闹心的事都会蜂拥而至,接连不断的发生?
  行为故事
  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上尉认为他的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他在不经意间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由这句话延伸出现一些其他表达形式,如:
  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
  你携伴出游,越不想让人看见,越会遇见熟人。
  东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场,就可以丢掉;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
  你出去买爆米花的时候,银幕上偏偏就出现了精彩镜头。
  另一排总是动的比较快;你换到另一排,你原来站的那一排却动的更快了。
  你越是害怕的事物,就越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往往等公车太久没来,就走了的人,刚走公车就来了。
  越想要什么就越不能得到什么。
  怕什么,来什么。
  人走背字时什么倒霉事都会碰到,像撞了邪似的。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墨菲定律。
  关于墨菲定律,简单的表达形式是越怕出事,越会出事。对此,有人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你兜里装着一枚金币,害怕别人知道也害怕丢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用手摸摸兜,去查看金币是不是还在,于是你的规律性动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终金币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没有被小偷偷走,那个总被你摸来摸去的兜后终于被磨破了,金币掉了出去丢失了。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
  不然,在运气佳的一天,人的情绪也会整天处于低迷的状态,继而出现“证实偏见”。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赞同某个方案(特别是那些自己提出的方案),也会举出众多理由,数据的、图片的、事实的、分析的,来不断支持该方案,使其越来越正确;我们讨厌某个国家(包括我们自己的国家),那么,我们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国家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国家确实不招人喜欢,而且越来越讨厌;对某个人,对某部电影,对某个产品,甚至对某个种族,我们都容易陷入证实偏见的思维;而在发生“墨菲事件”的当天,人们总想着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使得自己持续关注并记住消极的事件,而且这种消极的想法会引发散漫消极的心态。
  证实偏见总让你关注和记住某一件事情,与其总关注不愉快的事,自制“墨菲的日子”,不如专注于好的事情,所谓“境由心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


序言



《微习惯的力量:解锁潜意识,重塑人生新篇章》 内容简介: 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渴望改变,渴望进步,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宏大的目标显得遥不可及,而微小的改变又似乎难以带来实质性的影响。然而,你是否曾想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习惯”其实蕴藏着撼动人生的巨大能量?《微习惯的力量》深入探索了人类行为的微观层面,揭示了潜意识如何驱动我们的日常选择,以及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潜意识机制,通过构建和巩固微习惯,从而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重塑积极健康的人生。 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励志口号,而是一本基于扎实心理学原理,辅以大量真实案例和科学研究的行动指南。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关于“微”的奇妙世界。我们将一同探究,为何坚持一个每天只做一页书的习惯,最终能让你读完整本书;为何每天只做几个俯卧撑,能逐步养成规律的健身习惯;为何每日写下三件感恩之事,能显著提升幸福感。这些“微习惯”之所以有效,并非偶然,而是它们巧妙地绕过了我们大脑中的“阻力机制”,降低了行动的门槛,从而让改变变得轻而易举,并且能够持续下去。 第一部分:理解微观行为的奥秘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深入了解“微行为”的本质。它不仅仅是“小”,更是一种“易于执行”的状态。我们会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析大脑在面对新习惯时产生的抗拒心理,以及这些抗拒心理是如何形成的。通过理解“杏仁核”的警报机制和“前额叶皮层”的决策疲劳,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为何我们常常在雄心勃勃的计划面前退缩。 接着,我们将引入“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和“习惯回路”(Habit Loop)等关键心理学概念。启动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微小的刺激能够引导我们进入特定的行为模式;而习惯回路,则阐述了从“提示”(Cue)、“惯常行为”(Routine)到“奖赏”(Reward)的形成过程。本书将重点解析如何设计完美的“微提示”,如何让“微惯常行为”自动化,以及如何为这些微行为设定简单而有力的“微奖赏”,从而快速激活并巩固习惯回路。 我们还将探讨“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在习惯养成中的作用。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自我认知不符时,我们会感到不适,并倾向于调整行为或认知以达到一致。微习惯的优势在于,它能让我们在早期就体验到行为上的成功,从而建立起“我是一个能坚持做好某件事的人”的积极自我认知,这种认知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微习惯的养成。 第二部分:构建你的微习惯系统 掌握了微观行为的原理后,本书将进入实操阶段,指导你如何系统地构建属于自己的微习惯。我们将学习“循序渐进”的艺术,如何将一个看似庞大的目标拆解成一系列微不足道的、几乎无法失败的步骤。例如,如果你想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将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一页书”,而不是“每天阅读一小时”。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是心理上的巨大转变。 本书将提供一套详细的“微习惯设计模板”,帮助你为自己的目标量身定制微习惯。我们会探讨如何选择适合你的“起始微习惯”,如何避免“过度设计”而导致复杂化,以及如何设定明确的“执行标准”。例如,你设定“每天冥想一分钟”,那么即便你只做了三十秒,也算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开始”的习惯,而非追求“完美”的执行。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微习惯的叠加”(Habit Stacking)技巧。当一个微习惯已经巩固,你可以将新的微习惯建立在旧的微习惯之上,就像搭积木一样,让你的改变体系更加稳固和高效。例如,在“每天刷牙后,做一个俯卧撑”的习惯之上,叠加“做一个平板支撑”。 第三部分:克服障碍,实现持续成长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会遇到阻力,微习惯也不例外。本书将深入分析常见的“习惯杀手”,例如“完美主义陷阱”、“压力与疲劳”、“缺乏即时反馈”以及“环境干扰”等。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这些障碍,并提供一系列应对策略。 例如,针对“完美主义陷阱”,我们会强调“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以及如何将“未完成”视为一次学习机会,而不是失败。针对“压力与疲劳”,我们会学习如何设定“低能量日的微习惯”,确保在状态不佳时也能有所进展。 本书还将重点介绍“微习惯的追踪与奖励机制”。我们会提供多种有效的追踪方法,例如“习惯追踪表”、“电子应用程序”等,以及如何为完成的微习惯设定有意义的“微奖励”。这些奖励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例如给自己一个小小的肯定,或者享受片刻的宁静。 第四部分:微习惯的应用与进阶 掌握了构建微习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本书将拓展其应用范围,帮助读者将微习惯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职业发展、健康管理、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等领域成功运用微习惯。 例如,在职业发展方面,你可以通过“每天学习一个新单词”、“每天阅读一篇行业文章”等微习惯,逐步提升专业技能;在健康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每天喝一杯水”、“每天走楼梯”等微习惯,改善身体状况。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微习惯的持续进化”。随着微习惯的不断巩固,你可以逐渐增加其难度和复杂性,让成长永不停歇。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微习惯的平台期”,以及如何通过“微调整”来突破瓶颈,实现更深层次的个人突破。 《微习惯的力量》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生活方式的书。它将帮助你摆脱“想改变却做不到”的困境,让你感受到改变的喜悦和力量,并最终解锁一个更积极、更充实、更成功的自己。这本书献给所有渴望改变,但又被宏大目标吓倒的人们,它将为你指明一条简单、有效且充满希望的道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人生的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微行为心理学”,我以为会深入探讨那些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微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是语气中的微妙变化,如何折射出一个人真实的想法和情感。我满心期待能够读到诸如“为什么人们在撒谎时会挠鼻子”、“握手的方式透露着怎样的权力关系”、“眼神交流的时长与亲密度的关系”等等,非常具体、可操作的解读。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最好是结合了电影片段、新闻事件,甚至是名人访谈,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微行为的威力。比如,通过分析某个政治人物在辩论中的微表情,来预测其真实立场;或者通过观察情侣间吃饭时的小动作,来判断他们的关系是否健康。我更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教会我如何识别他人的情绪、意图,甚至是如何利用这些微行为来改善人际沟通,提升社交能力。例如,在谈判时如何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来判断其底线,或者在面试时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微行为来给面试官留下更好的印象。这本书的书号是9787502061326,我一直以为它会是这样一本实操性极强的“读心术”指南,能够让我瞬间成为社交达人,洞察一切。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微行为心理学》,书号9787502061326,内心是激动又好奇的。我一直对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以及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充满兴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了解那些我们不常注意到的、细微的举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和人际关系的。我希望书中能涉及一些关于认知偏差、习惯养成、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学理论,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让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我很好奇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做出一些看似不理性的选择,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莫名的好感。我期待书中能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并提供一些科学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克服不良习惯,提升幸福感。我希望作者能引用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比如巴普洛夫的狗、斯坦福监狱实验等等,来佐证他的观点,让理论更加生动有趣。我还希望这本书能涉及一些关于如何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处理冲突等方面的实用建议,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

评分

关于这本书《微行为心理学》,书号9787502061326,我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具体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那些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潜意识力量。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常常被一些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因素所左右。我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一些关于启发式思维、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心理学概念,并用生动有趣的案例来解释这些概念如何在我们的购物、投资、甚至是一些生活小事中发挥作用。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分析一些经典的营销案例,揭示商家是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的。例如,为什么同样一件商品,换个包装或者促销方式,价格就能被接受;或者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因为害怕错过而做出冲动的决定。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和抵制这些潜意识的操纵,让我们能够做出更明智、更符合自己真实利益的决策。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思维盲点,并学会如何“反套路”地思考,从而在生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评分

拿到这本《微行为心理学》,书号9787502061326,我其实是带着一份对“人为什么会这样”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人的行为背后总是有一套逻辑,一套由我们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环境、以及内心深处的动机所共同编织的逻辑。我渴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动机理论、学习理论,以及人格形成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我希望书中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表现出冒险精神,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保守;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形成某种习惯,而另一些人则很难改变。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不同人格类型之间互动模式的分析,以及不同成长经历如何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比如,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行为模式有什么样的深远影响;或者社会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自我认知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发现自己潜在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人”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平和、更包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评分

拿到这本书,书号9787502061326,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想要更深入了解人类情感世界的期望。我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很多时候并不在于那些轰轰烈烈的言语,而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温柔、疏离、甚至是些许的犹豫里。我渴望能读到关于共情、依恋、同理心这些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的探讨。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如何回应对方的感受,以及如何在关系中建立更牢固信任的分析。比如,在一段关系出现裂痕时,如何通过细微的言语和行为来修复;或者在面对沮丧的朋友时,怎样用最恰当的方式给予支持,而不是适得其反。我期待书中能有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情感表达差异的探讨,以及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情感体验的变化进行的观察。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触及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比如嫉妒、愤怒、焦虑,以及如何培养积极心态,例如感恩、乐观、希望的心理学方法。我期望能从中获得一些能够滋养自己和身边人的情感智慧,让生活中的连接更加温暖和有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