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全六册) 9787101106558

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全六册) 97871011065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书局
  • 民国史
  • 史料
  • 编校稿
  • 史学
  • 历史
  • 中华文化
  • 近现代史
  • 文献
  • 史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6558
商品编码:2970242102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全六册) 作者 中华书局编
定价 4000.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06558 出版日期 2015-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华书局图书馆的收藏有1961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转来的《鼎峙春秋》毛样及校勘记一份,计毛样十本、校勘记十本。档案原件中,毛样前面几册上有较详细的朱笔批校,字间偶有朱笔校改;校勘记红框墨书,页分三栏,依次标明某页、某行、各本差异,校勘细致严谨。为便于读者区分底本和编校内容,我们特将毛样中有朱笔批校的前半部分双色影印,其余部分单色影印。书前另附彩图,以使读者一睹原件整体样貌。
这份珍贵的民国时期出版文献资料,出自名社、名家之手,编校者的毛笔手书,笔迹工整,条理清楚,其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言而喻。相信本书的影印出版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这是一份躺在中华书局图书馆书架上,尘封了七十余年的民国时期珍贵出版档案。
☆这是关于一部的清代的宫廷大戏的编校稿,底本校本皆精。
☆这是一份民国时期出版社、出版人的编校手稿,时人深厚的国学功底与严谨的行事之风,跃然纸上。

   文摘



   序言

《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一部民国学术史的珍贵镜像 在中国学术史上,民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激荡、学术繁荣的黄金时代。无数饱学之士在动荡的时局中,以笔为犁,深耕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众多学术巨擘之中,历史学领域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其中对先秦时期重要史籍的整理与研究,更是奠定了后世诸多学术研究的基础。 中华书局,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古籍出版社之一,其所收藏的各类文献资料,无疑构成了研究民国学术史的重要宝库。《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全六册)的出版,正是这一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民国史学研究的精彩篇章。 本书所辑录的“鼎峙春秋编校稿”,并非一本具体的著作,而是指民国时期,围绕《春秋》及其三传(《公羊传》、《穀梁传》)的编校、考订、注释、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争鸣等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珍贵史料。这些史料分散于中华书局的馆藏之中,包括但不限于: 一、 学者手稿与校勘札记: 这批史料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民国时期学者们为整理、校勘《春秋》三传所留下的亲笔手稿。这些手稿通常是学者在阅读、研究古籍过程中,对不同版本进行比对,发现文字异同,考证讹误,并提出自己见解的原始记录。它们可能是: 底本校勘表: 详细列出不同刻本、抄本之间的字句差异,并标注出学者倾向采纳的版本,甚至附带简要的校勘理由。 批注与识语: 学者在阅读时,在书页空白处或夹页中,用毛笔或铅笔写下的见解、疑问、补充材料,或是对他人观点进行的驳议。这些批注往往蕴含着学者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洞察。 整理稿与编纂草稿: 为了编纂校注本或撰写学术论文,学者们可能会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初步的编纂稿。这些稿件能够展现学者治学的思路和方法。 借阅记录与心得: 部分史料可能还包含学者向中华书局借阅相关古籍的记录,以及阅读后的心得体会,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学术研究的动态和学者们的阅读范围。 这些手稿和札记,是研究民国时期学者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以及当时《春秋》研究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它们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学者们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通过这些手稿,我们可以窥见学者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料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力图还原《春秋》三传的真实面貌。 二、 编辑往来信函与审稿意见: 作为古籍整理与出版的重要机构,中华书局在民国时期必然与众多学者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往来。这些往来信函,尤其是关于《春秋》三传编校的通信,将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信函可能包括: 学者投稿与约稿函: 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编校稿件寄送给中华书局,或中华书局主动约请某位学者承担某项整理任务。 编辑与学者的讨论: 编辑在审阅稿件时,可能会与学者就某些学术问题、校勘意见、文字处理方式等进行书面或口头讨论,并形成往来记录。 审稿意见与修改建议: 中华书局的编辑团队,尤其是资深的古籍整理专家,会对学者的稿件进行细致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往往具有专业性和建设性,能够帮助学者进一步完善其研究。 出版事宜的沟通: 涉及稿件的排版、校对、润色、以及最终出版的决策过程,都可能在信函中有体现。 这些信函与审稿意见,不仅揭示了中华书局在民国时期扮演的学术“把关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研究民国时期学术界与出版界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凭证。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学界的研究前沿,以及学术成果如何经过编辑的筛选和加工,最终得以出版流传。 三、 学术论著初稿与期刊零散稿件: 本书还可能收录民国时期,学者们围绕《春秋》三传所撰写的各类学术论著的初稿、定稿,以及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零散文章。这些稿件或许是: 专著初稿: 某位学者为撰写一本关于《春秋》研究的专著所形成的早期手稿,其中可能包含未曾正式发表的章节或观点。 期刊论文: 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春秋》研究的单篇论文,这些论文可能涉及对《春秋》文本的考证、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解读、或对某一学术观点的辨析。 会议发言稿: 在民国时期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上,学者们的发言稿,这些发言稿往往是研究者短期内对某一问题最新见解的集中体现。 书评与学术争鸣: 对他人关于《春秋》研究著作的书评,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讨论和争鸣的文字记录。 这些论著和稿件,直接反映了民国时期《春秋》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动态。它们涵盖了从文本考证到思想解读的各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民国《春秋》学术研究图景。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学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运用新的学术方法和理论,对《春秋》进行深入的再认识。 四、 历史照片与文献资料: 为了更全面地呈现民国学术研究的面貌,本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能还会收录相关的历史照片,例如: 学者肖像照: 记录当时参与《春秋》研究的著名学者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中华书局旧址照片: 展现当时出版机构的办公环境,从侧面反映出版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珍贵古籍影印件: 可能是学者们进行校勘时所依据的重要底本,或是在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文献资料的影印件。 这些影像和文献资料,为枯燥的文字研究增添了直观的感受,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学术生态和社会背景。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全六册)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珍贵的史料价值: 填补了民国时期《春秋》研究的部分空白,提供了大量未经整理或鲜为人知的原始文献,是研究民国史学史、思想史、文献学的重要依据。 2. 学术研究的范本: 通过对学者手稿、信函、审稿意见的呈现,读者可以直观地学习民国学者严谨细致的治学方法,感受他们对学术的敬畏和执着。 3. 历史的镜像: 它们不仅仅是学术文献,更是民国时期社会变革、思想解放、以及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学术风貌和社会脉搏。 4. 促进《春秋》研究: 为当代《春秋》研究者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入的研究材料,有助于推动对《春秋》及其三传的进一步解读与理解。 5. 中华书局学术传统的见证: 这是中华书局深厚学术积淀和严谨出版态度的有力证明,展现了其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总之,《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全六册)是一套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整理成果。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时期《春秋》学术研究的秘境之门,让后人得以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那段波澜壮阔的学术史,感受那一代学人的风采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是比较功利的,主要想从中找到一些针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原始注释对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民国学术生活状态的窗口。那些批注、圈点、朱砂笔的痕迹,虽然不是直接的文字内容,但却直观地展现了编校者们如何与文本“对话”。这种“在场感”是阅读数字化文本或二手研究报告时难以获得的。你能感受到他们面对疑难时眉头紧锁的思索,以及对某个关键证据豁然开朗的喜悦。对于致力于古典文献学和史学史研究的同仁们来说,这套书的边栏墨痕本身就构成了一套丰富的、未经筛选的田野资料,是研究“人”如何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们当前学术研究范式的一种强力补充和温和挑战。在当下,许多研究往往依赖于既成的、高度整合的学术成果。然而,这套民国时期的编校稿,提醒着我们“求真”的起点,往往是充满泥泞和曲折的。它展示了先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史料,力求搭建起一个尽可能坚实的解释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跨文本的对照,这种与历史学家的“隔空对话”,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原始材料的敏感性。我发现,许多我们现在视为“常识”的断语,在当时都是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考证才能确立的。这种对学术来路的追溯,比单纯的结论学习来得更有意义和启发性。

评分

从整体的编纂体例来看,这套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虽然是“编校稿”,但其内在线索的梳理,已经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史学体系建构的雏形。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历史人脉和时间线的梳理,编校者们采取的某些排版策略,至今看来仍有可取之处。我特别注意到他们在处理相互矛盾的记载时所采取的“并列存疑”而非“强行裁决”的方式,这种审慎的态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它教会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历史信息,保持开放和批判的姿态,远比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答案来得更为负责任。这套书,与其说是对古籍的整理,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如何做学问”的生动教学示范。

评分

当我开始研读这套书的内容时,立刻被其宏大的史观和严谨的考证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对《春秋》这一经典文本的简单整理,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民国史学发展史的侧影。不同于后世统一的学术定论,这批“鼎峙春秋编校稿”展现了彼时学者们在史料解读和义理阐发上的多元视角和激烈碰撞。读到其中几处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释读,我仿佛穿越回那个思想活跃的年代,亲身参与到那场知识界的辩论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评价,那些尚未定型的、充满争议性的论述,为我们理解《春秋》在近现代学术谱系中的流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材料。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校对”二字,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学术精神的切片。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温润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字体排版的考究,古朴典雅的宋体与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特地对比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古籍影印本,这套书在清晰度和墨色还原上做得尤为出色,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细微之处,在这套书中都清晰可见。对于一个钟爱传统文献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坚持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阅读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时,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整理和校勘上的巨大心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精品出版物问世,让古典文献的魅力得以更完整、更美观地呈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