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华书局藏民国时期鼎峙春秋编校稿-(全六册) | 作者 | 中华书局编 | 
| 定价 | 4000.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06558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华书局图书馆的收藏有1961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转来的《鼎峙春秋》毛样及校勘记一份,计毛样十本、校勘记十本。档案原件中,毛样前面几册上有较详细的朱笔批校,字间偶有朱笔校改;校勘记红框墨书,页分三栏,依次标明某页、某行、各本差异,校勘细致严谨。为便于读者区分底本和编校内容,我们特将毛样中有朱笔批校的前半部分双色影印,其余部分单色影印。书前另附彩图,以使读者一睹原件整体样貌。 这份珍贵的民国时期出版文献资料,出自名社、名家之手,编校者的毛笔手书,笔迹工整,条理清楚,其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言而喻。相信本书的影印出版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这是一份躺在中华书局图书馆书架上,尘封了七十余年的民国时期珍贵出版档案。 ☆这是关于一部的清代的宫廷大戏的编校稿,底本校本皆精。 ☆这是一份民国时期出版社、出版人的编校手稿,时人深厚的国学功底与严谨的行事之风,跃然纸上。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说实话,最初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是比较功利的,主要想从中找到一些针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原始注释对比。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民国学术生活状态的窗口。那些批注、圈点、朱砂笔的痕迹,虽然不是直接的文字内容,但却直观地展现了编校者们如何与文本“对话”。这种“在场感”是阅读数字化文本或二手研究报告时难以获得的。你能感受到他们面对疑难时眉头紧锁的思索,以及对某个关键证据豁然开朗的喜悦。对于致力于古典文献学和史学史研究的同仁们来说,这套书的边栏墨痕本身就构成了一套丰富的、未经筛选的田野资料,是研究“人”如何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评分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们当前学术研究范式的一种强力补充和温和挑战。在当下,许多研究往往依赖于既成的、高度整合的学术成果。然而,这套民国时期的编校稿,提醒着我们“求真”的起点,往往是充满泥泞和曲折的。它展示了先辈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史料,力求搭建起一个尽可能坚实的解释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进行跨文本的对照,这种与历史学家的“隔空对话”,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原始材料的敏感性。我发现,许多我们现在视为“常识”的断语,在当时都是需要通过艰苦卓绝的考证才能确立的。这种对学术来路的追溯,比单纯的结论学习来得更有意义和启发性。
评分从整体的编纂体例来看,这套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虽然是“编校稿”,但其内在线索的梳理,已经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史学体系建构的雏形。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历史人脉和时间线的梳理,编校者们采取的某些排版策略,至今看来仍有可取之处。我特别注意到他们在处理相互矛盾的记载时所采取的“并列存疑”而非“强行裁决”的方式,这种审慎的态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它教会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甚至相互冲突的历史信息,保持开放和批判的姿态,远比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答案来得更为负责任。这套书,与其说是对古籍的整理,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如何做学问”的生动教学示范。
评分当我开始研读这套书的内容时,立刻被其宏大的史观和严谨的考证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对《春秋》这一经典文本的简单整理,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民国史学发展史的侧影。不同于后世统一的学术定论,这批“鼎峙春秋编校稿”展现了彼时学者们在史料解读和义理阐发上的多元视角和激烈碰撞。读到其中几处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释读,我仿佛穿越回那个思想活跃的年代,亲身参与到那场知识界的辩论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评价,那些尚未定型的、充满争议性的论述,为我们理解《春秋》在近现代学术谱系中的流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材料。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校对”二字,它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学术精神的切片。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纸张的质感温润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字体排版的考究,古朴典雅的宋体与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特地对比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古籍影印本,这套书在清晰度和墨色还原上做得尤为出色,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细微之处,在这套书中都清晰可见。对于一个钟爱传统文献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坚持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阅读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时,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整理和校勘上的巨大心血,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精品出版物问世,让古典文献的魅力得以更完整、更美观地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