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交响序曲)/21世纪华人作曲家作品系列

窦娥冤(交响序曲)/21世纪华人作曲家作品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牟洪 编
图书标签:
  • 窦娥冤
  • 京剧
  • 交响乐
  • 中国古典
  • 21世纪音乐
  • 华人作曲家
  • 音乐作品
  • 古典音乐
  • 戏曲改编
  • 原创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ISBN:9787810968232
商品编码:29763718985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窦娥冤(交响序曲)/21世纪华人作曲家作品系列
  • 作者:牟洪
  • 定价:40
  •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81096823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8-01
  • 印刷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66

乐海拾贝: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初西方管弦乐作品精选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西方管弦乐创作的广阔图景与深刻变革。它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作品的文献梳理,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多元、立体的音乐思想空间,涵盖了从印象主义的余晖到后现代主义的诸多流派与创新实践。本书精选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曲家及其管弦乐作品,深入剖析了他们如何回应时代思潮、如何探索音响的边界、以及如何重塑传统管弦乐队的语言体系。 本书的结构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现代主义的拓荒者与调性边界的探索”、“序列主义、偶发艺术与音色革命”、“极简主义的回响与新浪漫主义的复苏”,以及“跨文化对话与数字时代的音响实验”。 --- 第一部分:现代主义的拓荒者与调性边界的探索 (约1900-1945) 本章重点审视了二十世纪初,作曲家们如何挣脱瓦格纳式晚期浪漫主义的束缚,开启了管弦乐创作的全新纪元。 一、印象主义的色彩大师与印象派的管弦织体 尽管印象主义常与法国印象派绘画相联系,但在管弦乐中,它表现为对音色(Timbre)和和声色彩的极端关注,而非严格的结构主义。我们将探讨德彪西(Claude Debussy)后期作品中对管弦乐队的“朦胧化”处理,例如他如何使用弱奏、异位组合以及非功能性和声来营造流动的、瞬间的听觉体验。重点分析其管弦配器中木管组和打击乐组的微妙运用,这些技巧如何使乐队的声音质地变得透明而富有光泽。 同时,我们将考察拉威尔(Maurice Ravel)在继承与反叛印象主义的实践。拉威尔的作品,如《圆舞曲》,展现了一种更精密的、近乎机械般的配器技艺,其对铜管与弦乐的对比和交织的精妙处理,为后来的配器法奠定了新的基准。 二、表现主义的内在冲突与情感的极度扩张 二十世纪初,奥地利表现主义音乐的兴起标志着音乐主题从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对人类内心焦虑、恐惧和潜意识的挖掘。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从调性瓦解的过程中,发展出十二音体系。本书将详细解析他在转型期的管弦乐作品(如《五首管弦乐曲, Op. 16》),探讨“音组写作”如何渗透到配器层面,使每个声部都具有同等的结构重要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管弦乐中旋律、和声与伴奏的层级关系。 继承其衣钵的贝尔格(Alban Berg)和韦伯恩(Anton Webern)则在不同方向上深化了这一探索。贝尔格的作品继承了丰富的浪漫主义情感内核,但以十二音技法进行结构组织,其管弦乐配器中充满了密集的对位和强烈的对比性音响块。韦伯恩则走向了极致的简洁和精确,他的作品展现出“点描主义”的管弦乐风格,每一个音符都经过深思熟虑,被置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中,对后来的极简主义和音色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新古典主义的回潮与结构的回溯 面对前卫的无调性探索,一批作曲家重新审视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音乐形式与精神。新古典主义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一种以现代和声语言和配器手法来重新诠释古典结构的尝试。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是这一转变的核心人物。我们将分析他从早期野蛮的节奏冲击转向对“清晰度”、“力度”和“对位精确性”的追求,探讨其在《普尔钦奈拉组曲》或后来的交响曲中,如何运用乐队来模仿更古老的乐团编制和音响特质,但其内部的张力依然是二十世纪的。 --- 第二部分:战后实验:序列、偶发与音色新纪元 (约1945-1970) 二战后的欧洲,音乐界掀起了一场激进的、企图“从零开始”的革命。 一、严密控制下的全面序列化 达姆施塔特夏令营成为新一代作曲家思想的熔炉。布列兹(Pierre Boulez)是“第二维也纳乐派”激进路线的继承者。他的序列思想从音高扩展到节奏、力度和音色,追求对音乐材料的绝对控制。本书将分析其管弦乐作品中如何运用复杂的节拍划分和高密度的对位来构建声学迷宫,挑战听众对时间感知的习惯。 二、电子音乐与新的配器思维 电子音乐的兴起对传统管弦乐队的配器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作曲家们开始思考如何用声学乐器模拟或对抗电子音响。这种影响最显著地体现在“音色音乐”(Klangfarbenmelodie)的深化上,即旋律被分散到不同音色、不同乐器组之间,音乐的线性流动被垂直的音响场取代。 三、偶发性与不确定性的引入 约翰·凯奇(John Cage)以其对“机遇”和“沉默”的哲学探讨,彻底动摇了作曲家作为“创造者”的权威地位。在管弦乐作品中,这种不确定性体现为乐谱上开放的指示、乐手的即兴空间,甚至是对乐器本身物理限制的探索(如在琴码上演奏、使用非传统击打)。这迫使管弦乐队不再是音符的精确执行者,而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声学事件发生场。 ---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回声与多元化浪潮 (约1970至今) 进入后现代语境,作曲家们对现代主义的僵化倾向进行了反思,音乐风格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一、极简主义的结构与循环复调 受美国极简主义音乐(如莱希、赖利)的影响,欧洲作曲家开始将重复、渐变和缓慢的相位移动引入大型管弦乐结构中。这些作品通常具有高度的节奏感和冥想性的音色特征。我们将探讨,当重复的动机被置于大型管弦乐队的音量和音域中时,会产生何种宏大的、时间感被拉伸的听觉效果。 二、新浪漫主义与回归抒情性 在经历了长期的抽象探索后,一部分作曲家重新拥抱了旋律、和声的明确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形成了被称为“新浪漫主义”或“回归调性”的倾向。这些作品通常保留了二十世纪的配器技巧,但在情感基调上更具可亲近性,并且常常借鉴非西方音乐元素或民间音乐的质地。 三、跨学科融合与声学探索 进入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和声学分析的进步极大地拓宽了作曲家的工具箱。许多当代管弦乐作品致力于探索“微音程”、“泛音列的控制”,以及“声场空间化”。作曲家不再仅仅关注乐器组内部的平衡,而是将整个音乐厅作为乐器的一部分,通过复杂的空间移动指示和多声道录音技术,创造出沉浸式的听觉环境。例如,一些作品专注于“群体动力学”,将乐队视为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的声音实体进行描绘。 --- 结语:管弦乐队的未来语境 本书通过对这些关键发展阶段的梳理,意在说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初的管弦乐创作是一部关于解放、实验与再定义的历史。作曲家们不断地挑战着乐谱的边界、演奏技艺的极限,以及听众的预期。如今的管弦乐队,已不再是十九世纪的叙事者,而是成为一个极其灵活、能够承载最尖锐哲学思考与最细腻声学现象的多元化声音机器。本书提供了理解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音乐领域所必需的理论框架与实例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配器法和和声语言来看,这位作曲家展现了非常成熟的技艺,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克制。在可以尽情炫技的段落,他选择了留白,反而让少数几个关键音响的出现具有了更强的戏剧性。特别是中提琴组和低音提琴群在低吟时,那种浑浊、近乎腐败的音色处理,非常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尘埃感和时间的重量。我尤其留意了其中关于“喊冤”的段落,通常这会是高音区小提琴的尖锐独奏,但在这里,作曲家似乎是让整个乐队在同一个极高音区发出一种近乎电子合成器般、不带情感的“嘶鸣”,这让听者感到的是一种生理上的不适,而非情感上的共鸣,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处理,因为它强迫听者面对的是“声音的本质”而非“故事的转述”。

评分

这部作品集的名字初看就带着一种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感,尤其“交响序曲”和“21世纪华人作曲家作品系列”这样的标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宏大叙事和前沿的音乐探索。我本以为会听到那种传统戏曲旋律被大规模管弦乐队重新编织后的震撼,那种将民间悲剧的力量用交响乐的厚重感来重新诠释的尝试。想象中,窦娥的冤屈,那种深入骨髓的控诉,应该会被铜管组的爆发力和弦乐组的细腻缠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听觉体验。然而,我听到的更多是一种对“叙事”本身的一种解构。作曲家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为戏剧配乐,而是将窦娥的故事作为一种引子,去探讨更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比如时间感、宿命论的循环往复,甚至是现代社会中个体声音的被压抑。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挑战了听众对于“戏曲音乐”的既有认知。它更像是一部抽象画,而不是一幅写实油画,需要你放下对剧情的预设,完全沉浸于音色和织体本身。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作为“21世纪华人作曲家作品系列”中的一员,它如何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感?这部作品没有直接引用任何脍炙人口的民间小调,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立场声明——拒绝怀旧的装饰,直面当下的困境。在某些片段里,我甚至听到了后极简主义的影响,那种近乎机械化的节奏型,让人联想到现代都市中流水线般的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被音高和节拍的精确计算所体现。这种将古典悲剧内核置于一个高度现代化的音乐语汇中的做法,让“冤屈”这个概念不再仅仅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而变成了一个可以跨越时代、渗透到任何高压社会结构中的永恒母题。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我们的现代生活,是否也藏着另一种形式的“窦娥冤”?

评分

总而言之,这部作品集更像是一份作曲家对一个经典文本进行深度哲学剖析的学术报告,而不是一场轻松的音乐会。它成功地将民族性的悲剧符号,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艺术探讨层面。它的优点在于其智性的深度和严谨的结构,它不是那种一听就能哼出旋律的作品,但绝对值得反复聆听和钻研。每一次再听,都会因为不同的心境和关注点,从那复杂的声场织体中捕捉到新的纹理和意味。它挑战了我们的听觉习惯,也拓展了我们对“交响乐”和“传统戏曲改编”边界的想象,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实践。

评分

这次聆听体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张力”的拿捏。很多时候,当代音乐为了追求新颖和实验性,容易陷入纯粹的音响堆砌,导致作品缺乏呼吸感和内在的逻辑线索。但在这部作品里,无论音乐进行到多么复杂的对位或者不和谐音程的冲突,总能找到一个情绪的锚点,那个锚点似乎就是窦娥这个形象所承载的“无可奈何”的集体记忆。比如,某一个乐段中,极简主义的重复动机突然被一阵狂暴的打击乐撕裂,随后又迅速回归到近乎寂静的、只有一个长音悬挂着的空旷感中。这种处理手法,很巧妙地模拟了从极度压抑到瞬间爆发,再到最终的虚无的心理过程。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哭诉”,而是一种更内省、更具哲学意味的对苦难的探讨。对于那些习惯了传统叙事音乐的听众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因为它要求听者主动去构建自己的情感地图,而不是被动地跟随作曲家铺设的轨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