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峯著的《漫游黑白键:西方钢琴作品解析与诠释》属于西方音乐学的范畴,内容涵盖了巴赫到近代巴托克、勋伯格三百五十余年间西方钢琴音乐各方面的知识和发展历程。其中既有关于西方近年来发展新兴的“演奏实践”的论述,讨论如何正确演奏历**西方钢琴作品及其风格的,如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等篇;也有讲述音乐史结合作品分析的,如贝多芬、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和勃拉姆斯等篇;还有就钢琴写作技巧上的分析、演奏及音色处理的,如德彪西和拉威尔等篇;*后还讲到现代钢琴写作及其未来发展的,如巴托克、勋伯格及附录等篇
“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作品风格是怎样的?演奏 者如何解析作品并进行诠释?”这是钢琴演奏者经常 面对的两个问题。这本《漫游黑白键》给出了答案。
谢承峯著的《漫游黑白键:西方钢琴作品解析与 诠释》以朴实无华的文风,结合音乐史和表演实践理 论,对钢琴演奏进行详尽阐释。书中既有巴洛克时期 到现代时期西方钢琴创作的人文背景分析、音乐风格 与创作手法传承与创新的比较,又将十余位作曲家及 钢琴作品作为例证来深刻解读,通俗易懂,适合钢琴 爱好者、专业演奏家和广大师生阅读。
序一
序二
前言
**编 巴洛克时期的演奏艺术
第一章 巴赫键盘作品的风格探究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美学观
第三节 巴赫的键盘音乐风格
第二章 巴洛克键盘音乐演奏风格的诠释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巴洛克关学观念的应用
第三节 运音法
第四节 节奏
第五节 装饰音
第三章 强弱?——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的风格诠释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概念
第三节 巴赫键盘协奏曲之综述
第四节 forte、piano的多层含意
第四章 舞蹈与音乐一解析巴赫的组曲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舞曲和组曲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舞曲和舞步
第四节 巴赫键盘音乐作品里的舞曲
第五章 巴赫键盘音乐中的万花筒——《哥德堡变奏曲》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创作背景与作品结构
第三节 为何《哥德堡变奏曲》可以经久不衰
第二编 古典时期的沉淀
第一章 古典时期的钢琴奏鸣曲概述和奏鸣曲式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古典时期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第三节 古典时期之前的奏呜曲
第四节 古典时期音乐形式的*大发明——奏鸣曲式
第五节 奏鸣曲式和钢琴奏鸣曲在古典时期的演进
第二章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协奏曲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特色
第三节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的特色
第三章 “古典三杰”钢琴奏鸣曲中戏剧性音乐发展的创作手法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戏剧性的表情
第三节 海顿与莫扎特作品中的戏剧性因素
第四节 贝多芬作品中戏剧性对比与扩张的手法
第四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和声与调性的运用
第一节 导读
第二节 各时期主一属调性观念的差异
第三节 贝多芬惯用的调性布局手法与拿坡里和弦应用
第五章 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
第一节 导读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在处理复杂的多层次信息时,比如同时展示历史背景、技术分析和作品赏析时,很多书籍会显得杂乱无章,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在“信息密度”与“阅读舒适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重要术语的加粗或斜体运用得恰到好处,起到了有效的提示作用,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原著文献或乐谱片段时所采用的标注方式,既清晰地与作者的分析文字区分开来,又不会打断整体的阅读节奏。这种对细节的精细打磨,体现了编辑和作者对读者体验的尊重。对于像我这样需要频繁在文字描述和音乐结构之间进行切换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的层次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避免了在“找路”上浪费时间,可以直接深入“探索”。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努力攻克一首巴赫的赋格,但总感觉自己在理解作曲家的真正意图上有些隔阂。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腔调。作者似乎带着一种深厚的情感和学者的严谨,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典音乐家们拉到了眼前,讲述他们创作时的心境、时代背景,以及技术层面的创新。特别是对于那些反复出现的动机和结构模式的剖析,逻辑清晰却又充满了启发性。读完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时期的概述后,我再去听对应的音乐录音,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线上教程都无法比拟的。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深度的挖掘和富有洞察力的见解,让人感觉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在键盘前浸淫了数十年,对黑白键有着深刻情感连接的智者。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分析”与“情感共鸣”做到了完美的融合。很多技术分析的书籍,读起来就像是在解剖一台精密的仪器,逻辑无可指摘,但却缺少了音乐的灵魂。而这本书则不然,它在探讨和声进行、对位法等技术细节时,总能巧妙地将其与当时作曲家的个人经历、时代思潮,乃至听众可能产生的心理感受联系起来。例如,当分析某个作品中的戏剧性转折时,作者不仅会指出具体的调性变化,还会描绘出这种变化在听觉上带来的冲击力和情感上的暗示。这种“有温度的学术探讨”,使得即便是那些初学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因为它不只是在讲解“如何演奏”,更在引导我们“如何感受”音乐的精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经典作品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符号的堆砌,而是真正体会到了那些黑白键上跳跃的生命力与深沉的人类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和书名《漫游黑白键》带来的联想非常契合。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挑。要知道,对于音乐理论和作品解析类的书籍来说,图文的清晰度至关重要,特别是涉及到乐谱的呈现,任何模糊不清都会极大地影响阅读体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和弦标记都处理得一丝不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被低劣的制作工艺所干扰。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享受,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我这样的古典乐爱好者来说,一本好的乐谱解析书,首先得在“形”上让人信服,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它不浮夸,但处处透着专业和匠心,让人对内部的精彩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为一本深度解析类的书籍,它在参考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明显,作者并非是凭空臆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音乐史和音乐理论基础之上。在某些关键的论点阐述后,总能看到对权威性乐评、学者研究成果的严谨引用,这极大地增强了书中所述内容的可靠性和说服力。这种对待知识的严谨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乐理普及读物,更像是大学音乐系图书馆中的必备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不仅解答了我当前学习中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未来的任何一部西方钢琴作品。对于那些渴望从爱好者进阶到真正理解音乐内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条清晰、可靠且充满启发性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