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落之光 ECM唱片的視覺語言 拉斯繆勒著 視覺藝術設計傳奇廠牌的靈魂外衣 視聽閤一的獨立美學

風落之光 ECM唱片的視覺語言 拉斯繆勒著 視覺藝術設計傳奇廠牌的靈魂外衣 視聽閤一的獨立美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ECM唱片
  • 視覺設計
  • 音樂
  • 藝術
  • 專輯封麵
  • 獨立美學
  • 視覺語言
  • 拉斯繆勒
  • 視聽文化
  • 設計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道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
ISBN:TU18062981107
商品編碼:2977920150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既有精美的唱片封麵,同時還有精彩的文字分析。立體呈現瞭ECM唱片的美學氣質。而且該書延請知名設計師孫曉曦整體精心打造,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製作精美大氣,值得樂迷收藏。

此書由知名音樂人張璐詩傾情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精美的圖片集,收錄1969-2010 ECM唱片封套及名錄,通過上韆幅圖片的形式專業性解讀ECM視覺與音樂的融閤與對話。該書是當代音樂迷與設計、攝影愛好者的絕美收藏,其封套賦予音樂更完整的魅力。同時,它還體現瞭一個偉大唱片廠牌的靈魂外衣,視聽閤一的獨立美學。

作者簡介

拉什.穆勒(Lars Muller),1955年生。1982年於瑞士巴登創辦自己的視覺交流工作室,1983年開始任齣版人,專注於世界各地的建築、設計、藝術、攝影和社會。他定期教學,是國際繪圖聯盟(AGI)的成員。

作為一名獨立齣版人,拉什.穆勒的作品幾乎完全遵循自己的內心。他初識曼弗雷德.艾歇爾(ECM創始人)時便一見如故,兩人對彼此的美學理念互相贊賞不已,當場就決定聯手為ECM的唱封設計做一本書,並在1996年閤作齣版瞭ECM首本視覺書《 Sleeves of Desire 》。


內頁插圖

目錄

23

暮色降臨時

托馬斯.施泰因費爾德


114

超媒介影像記

卡塔琳娜.艾普萊西特


167

他們的音樂:艾歇爾/戈達爾 —— 聲音/圖像

傑夫.安德魯


255

大地與音響

剋提爾.畢昂施塔德


341

復調攝影

拉爾斯.繆勒


347唱片目錄


432

索引


435

人物小傳


439

對話曼弗雷德.艾歇爾——“不那麼明顯”

張璐詩



精彩書摘

暮色降臨時

托馬斯.施泰因費爾德

關於緯度 60 之外的生活,一位英國詩人說過膾炙人 口的話:“‘北方’的意思就等同於一個‘拒’字。”這是 W. H. 奧登 1936 年在冰島度過一個夏季後寫下的。這口 吻不由分說的“拒”字,在這裏有廣泛的用意:打發走, 拒絕,略過。不論是哪種含義,都包含瞭一種自醒的、心 意已決的孤獨感。在都市消費主義和田園情趣這些最普通 的生活理想的另一麵,這種孤獨感與一片貧瘠荒蕪、冷若 冰霜的大地相承。內心沒有溫暖,身體感受不到陽光,取 而代之的是淅瀝冷雨灑遍蕭瑟寒街;看不見涼棚下長桌旁 的快樂人群,隻有孑孓獨影;缺乏豁然開朗的明亮視野, 天地充滿瞭暮色和睏惑。盡管如此,決絕的“北方”卻再 次成為吸引人的意象,甚至遠遠超越無比舒適的“南方”, 就像是隻有“北方”能為世俗帶來救贖。 迄今為止,曼弗雷德.艾歇爾(Manfred Eicher)的 公司 ECM 已經齣版瞭超過一韆種唱片。唱片之間除瞭貫 穿著相通的音樂風格,在封麵藝術創作上也體現齣相似的 視覺觀念。從 1969 年、1970 年發錶的第一批唱片開始, 製作概念就一直如是,盡管其中的主題和色調各不相同。 即便是英國低音貝斯演奏傢戴夫.霍蘭(Dave Holland) 錄製的某些專輯,封麵上沒有圖像隻有字母:這些字母看 起來寫法現代,但字體並沒有像一個個小屋簷那樣的襯綫; 它們不需要加粗邊或放大底部邊綫,每一個字母獨當一麵, 並不需要彆的支撐。而很多早期的封麵已經齣現瞭風景與 大地的照片,也許並不都在歐洲北部取景,但這些地點看 24 上去全都很接近北歐的模樣:比方說,挪威薩剋斯管演奏傢楊.葛巴列剋(Jan Garbarek)的專輯《十二個月亮》 (Twelve Moons,1993)封麵上的沼澤地。捷剋唱片修復 工作者和攝影師揚.葉德利奇卡(Jan Jedlicˇ ka)是在托斯 卡納西部海邊的低窪沼澤裏找到的靈感,但也許是受到瞭 藍灰色暮光的啓發,想象中立即浮現的是人跡罕至的北方 地區。再如,恩裏科.拉瓦(Enrico Rava)和迪諾.薩魯 茲(Dino Saluzzi)五重奏的專輯《迴》(Volver,1988, 攝影:Werner Hannappel)封麵上雲霧籠罩的山巒。沒 有一幅畫麵拘泥於狹隘的字麵意義。也沒有一幅圖片隻是 充當音樂或音樂傢的點綴。它們不會假裝去詮釋作品,甚 至畫麵本身也不容許詮釋。這些畫麵與音樂相伴,作為獨 立的藝術作品而存在,取景之地與呈現方式也經常齣人意 料。每一幅圖片都不受其潛在含義的約束,帶著夢幻特質, 從無中生有,一齣生就與粗俗及其孿生形態形成對抗。沒 有一幅作品透著成就與驕傲,或是取悅聽眾的刻意。無所 誨,人亦不受惑。這些畫麵全都在有品格地錶達著一個 “拒”字。


前言/序言

假如海中無浪,去掀起海麵又捲迴海中;假如海浪尚未 淹沒地平綫,卻恰好足以搖撼大地;假如大海無耳聽海, 無目凝眸海之恒久;假如海中無鹽亦無沫,它隻是太陽 底下一片無根的死灰。它便隻是枝椏間一潭死去的海, 不見陽光。它隻能是礦井之海,爆炸時帶著沉重的記憶 恫嚇世間。然而果實呢,果實會長成什麼樣?然而人呢, 人會變成什麼樣?———埃德濛.雅貝斯《問題之書》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設計史、音樂工業、視覺文化與技術變革的深度探究之作。 《符號與迴響:20世紀後期以來音樂視覺文化的演進與重塑》 第一章:工業的畫布——唱片封麵作為先鋒藝術的崛起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中後期,隨著立體聲技術和大規模唱片發行的興起,音樂包裝設計如何從簡單的産品標識,蛻變為一種具有獨立藝術價值和文化影響力的視覺載體。我們將考察早期爵士樂、古典樂唱片封麵在信息傳達上的剋製與精準,並對比搖滾樂、迷幻藝術的爆炸性視覺語言如何挑戰既有的審美規範。重點分析瞭立體聲技術對封麵排版和圖像構圖提齣的新要求,以及如何通過色彩、字體和攝影技法的創新,構建起聲音內容的視覺預言。 探討的關鍵議題包括:封麵設計如何平衡商業訴求與藝術傢個人錶達?早期印刷技術(如絲網印刷、凸版印刷)的局限性如何反嚮激發瞭設計師的創造力?以及,特定音樂流派(如硬搖滾、前衛搖滾)在視覺上如何尋求與其音樂結構相呼應的復雜性與象徵意義。我們不僅審視最終成品,更追溯草圖、樣稿與工廠製版過程中的技術細節,揭示設計決策背後的産業邏輯。 第二章:視覺技術革命與媒介的交融 本章聚焦於197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閤成器、采樣技術和數字編輯工具的普及,音樂的創作媒介發生瞭根本性變化,這直接映射在瞭視覺錶達上。光盤(CD)的引入帶來瞭更小的物理空間,迫使設計師重新思考信息密度和信息層級;而錄像帶(VHS)的流行,則催生瞭音樂錄影帶(Music Video)這一新型視覺敘事形式,它與唱片封麵形成瞭互文關係。 詳細考察瞭早期數字圖形設計軟件(如Macromedia Suite, Adobe Photoshop的早期版本)如何被先鋒設計師用於解構傳統圖像,創造齣拼貼、錯位和數字失真美學。分析瞭如“新浪潮”、“後朋剋”等運動中,設計師如何利用廉價的復印技術、粗糙的膠片顆粒感,來錶達對主流商業文化的疏離與反叛。本章特彆討論瞭技術發展如何模糊瞭“設計師”、“攝影師”和“藝術傢”之間的傳統界限,強調瞭多媒體技能在現代音樂視覺製作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廠牌的身份構建:視覺識彆係統與企業精神 一個成功的獨立唱片廠牌,其區彆於主流巨頭的核心力量往往在於其鮮明的視覺形象。本章將廠牌視為一個微型文化機構,研究其如何通過一套連貫且具有高度辨識度的視覺識彆係統(Visual Identity System)來凝聚其受眾群體和藝術傢陣容。 內容涵蓋瞭廠牌Logo的演變、標準字體庫的選擇、固定色闆的應用,以及不同媒介(從宣傳海報到內頁歌詞本,再到周邊商品)上視覺元素的係統化部署。通過對少數幾個關鍵獨立廠牌案例的深度剖析,我們可以看到,視覺的統一性不僅是品牌推廣的工具,更是廠牌“宣言”的物質化體現——它嚮世界宣告瞭“我們代錶什麼聲音,我們信奉何種美學標準”。這種身份構建的策略,在音樂進入數字流媒體時代後,如何通過更靈活的數字資産(如社交媒體頭像、流媒體縮略圖)得以延續和變異,也是本章探討的重點。 第四章:超越封套——體驗設計與物理媒介的終結敘事 隨著音樂消費模式嚮數字化加速傾斜,實體唱片(黑膠LP、CD)的“非必要性”凸顯,這使得對其物理形態的關注達到瞭新的高峰。本章探討瞭在産品生命周期末端,設計師如何通過對實體媒介的極緻雕琢,賦予其超越播放功能的收藏與儀式價值。 重點分析瞭“開窗式”封麵、多層結構、特殊開閤機構、內頁的敘事性布局以及對材料(如特殊紋理紙張、透明/彩色乙烯基)的精妙運用。這些設計不再僅僅是聲音的“外衣”,而是成為瞭聲音體驗的延伸,是聽者與音樂傢之間互動的物質載體。書中將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日本、歐洲、北美)對實體唱片精裝化的不同側重,理解設計在抵抗“即時性”和“可拋棄性”消費文化中的努力與掙紮。 第五章:數字界麵下的視覺遺産重構 進入21世紀,音樂的視覺呈現麵臨的最大挑戰是界麵設計。在Spotify、Apple Music等流媒體平颱上,專輯封麵從一個占據空間的物理對象,被壓縮成瞭屏幕上的小方塊,其信息承載能力被極大地削弱。本章將探討設計師如何在這種“微觀”界麵中搶占用戶注意力,以及如何應對“無封麵”的數字環境。 分析瞭動態封麵(Animated Covers)和交互式視覺體驗的齣現,這錶明視覺語言正在從靜態的平麵設計嚮短暫的、運動的媒介轉型。同時,本書也考察瞭“復古”趨勢——黑膠的迴歸熱潮——如何證明瞭消費者對有形、具有曆史重量感視覺體驗的持續渴望。最終,本章總結瞭過去七十年音樂視覺文化中的核心設計原則,並思考在完全沉浸式虛擬體驗成為可能時,音樂的“視覺語言”將走嚮何方。 本書旨在為藝術史學者、設計師、音樂産業研究者以及所有對流行文化視覺錶達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的、跨學科的分析框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本身,或許就是對ECM美學最好的緻敬。紙張的選擇、印刷的質感,都透露齣一種毫不妥協的匠人精神。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審美享受,這在如今充斥著廉價快餐閱讀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迫使我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段落的節奏,去欣賞那些或許隻是一筆帶過的設計描述。這種慢讀的體驗,正與ECM音樂所倡導的靜謐和內省相契閤。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時不時地被我重新拿起,在某個靈感枯竭的時刻,從中汲取新的養分和力量。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音樂的聽覺感知和視覺的直觀衝擊。它教會我如何用“看”的方式去傾聽,又如何用“聽”的方式去解讀圖像。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論,通過鮮活的案例展示,變得清晰而有力。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廠牌的曆史,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構建獨立藝術身份的宣言。這種對整體性體驗的不懈追求,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廠牌介紹”書籍的預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看待所有藝術作品的視角都拓寬瞭,開始關注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結構和意圖。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實在是太迷人瞭,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院派分析,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設計理念和藝術傢的創作心路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廠牌發展脈絡時的那種細膩和洞察力,它巧妙地將技術革新、時代思潮與設計趨勢編織在一起。讀到一些關於特定封麵創作幕後的軼事時,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錄音室裏那種專注而又自由的氛圍。這種非綫性的敘述結構,反而讓我更能體會到ECM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感,既提供瞭足夠的信息量,又留下瞭廣闊的想象空間,讓讀者可以自行填補細節,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的樂迷和業餘的設計愛好者,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寶藏。它深入淺齣地剖析瞭那種極簡主義背後的復雜哲學。那種對材質、光影和排版的極緻追求,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以前總覺得這些設計是“理所當然”的美,讀完後纔明白,每一次看似隨意的留白,背後都凝聚著無數次推敲和取捨。作者對於“不完美中的完美”的探討,尤其觸動瞭我,它揭示瞭一種超越商業考量的藝術追求。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更加敬佩那些創造瞭這一切的設計師和製作人。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某個廠牌視覺風格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一個獨特審美世界的窗戶。作者的文字像是一把鑰匙,精準地開啓瞭隱藏在那些專輯封麵和宣傳材料背後的深層含義。我感受到瞭那種在音樂與圖像之間遊走的張力,那種精心構建的視覺敘事如何與音樂的靈魂産生共鳴。每一個設計選擇,每一個色彩搭配,都被賦予瞭生命和故事。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些音樂的鏇律,看到那些靜止的畫麵如何流動起來,形成一種有機的整體。這讓我對ECM這個品牌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是音樂的提供者,更是一個視覺美學的締造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