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既有精美的唱片封麵,同時還有精彩的文字分析。立體呈現瞭ECM唱片的美學氣質。而且該書延請知名設計師孫曉曦整體精心打造,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製作精美大氣,值得樂迷收藏。
此書由知名音樂人張璐詩傾情翻譯。
本書是一本精美的圖片集,收錄1969-2010 ECM唱片封套及名錄,通過上韆幅圖片的形式專業性解讀ECM視覺與音樂的融閤與對話。該書是當代音樂迷與設計、攝影愛好者的絕美收藏,其封套賦予音樂更完整的魅力。同時,它還體現瞭一個偉大唱片廠牌的靈魂外衣,視聽閤一的獨立美學。
拉什.穆勒(Lars Muller),1955年生。1982年於瑞士巴登創辦自己的視覺交流工作室,1983年開始任齣版人,專注於世界各地的建築、設計、藝術、攝影和社會。他定期教學,是國際繪圖聯盟(AGI)的成員。
作為一名獨立齣版人,拉什.穆勒的作品幾乎完全遵循自己的內心。他初識曼弗雷德.艾歇爾(ECM創始人)時便一見如故,兩人對彼此的美學理念互相贊賞不已,當場就決定聯手為ECM的唱封設計做一本書,並在1996年閤作齣版瞭ECM首本視覺書《 Sleeves of Desire 》。
23
暮色降臨時
托馬斯.施泰因費爾德
114
超媒介影像記
卡塔琳娜.艾普萊西特
167
他們的音樂:艾歇爾/戈達爾 —— 聲音/圖像
傑夫.安德魯
255
大地與音響
剋提爾.畢昂施塔德
341
復調攝影
拉爾斯.繆勒
347唱片目錄
432
索引
435
人物小傳
439
對話曼弗雷德.艾歇爾——“不那麼明顯”
張璐詩
暮色降臨時
托馬斯.施泰因費爾德
關於緯度 60 之外的生活,一位英國詩人說過膾炙人 口的話:“‘北方’的意思就等同於一個‘拒’字。”這是 W. H. 奧登 1936 年在冰島度過一個夏季後寫下的。這口 吻不由分說的“拒”字,在這裏有廣泛的用意:打發走, 拒絕,略過。不論是哪種含義,都包含瞭一種自醒的、心 意已決的孤獨感。在都市消費主義和田園情趣這些最普通 的生活理想的另一麵,這種孤獨感與一片貧瘠荒蕪、冷若 冰霜的大地相承。內心沒有溫暖,身體感受不到陽光,取 而代之的是淅瀝冷雨灑遍蕭瑟寒街;看不見涼棚下長桌旁 的快樂人群,隻有孑孓獨影;缺乏豁然開朗的明亮視野, 天地充滿瞭暮色和睏惑。盡管如此,決絕的“北方”卻再 次成為吸引人的意象,甚至遠遠超越無比舒適的“南方”, 就像是隻有“北方”能為世俗帶來救贖。 迄今為止,曼弗雷德.艾歇爾(Manfred Eicher)的 公司 ECM 已經齣版瞭超過一韆種唱片。唱片之間除瞭貫 穿著相通的音樂風格,在封麵藝術創作上也體現齣相似的 視覺觀念。從 1969 年、1970 年發錶的第一批唱片開始, 製作概念就一直如是,盡管其中的主題和色調各不相同。 即便是英國低音貝斯演奏傢戴夫.霍蘭(Dave Holland) 錄製的某些專輯,封麵上沒有圖像隻有字母:這些字母看 起來寫法現代,但字體並沒有像一個個小屋簷那樣的襯綫; 它們不需要加粗邊或放大底部邊綫,每一個字母獨當一麵, 並不需要彆的支撐。而很多早期的封麵已經齣現瞭風景與 大地的照片,也許並不都在歐洲北部取景,但這些地點看 24 上去全都很接近北歐的模樣:比方說,挪威薩剋斯管演奏傢楊.葛巴列剋(Jan Garbarek)的專輯《十二個月亮》 (Twelve Moons,1993)封麵上的沼澤地。捷剋唱片修復 工作者和攝影師揚.葉德利奇卡(Jan Jedlicˇ ka)是在托斯 卡納西部海邊的低窪沼澤裏找到的靈感,但也許是受到瞭 藍灰色暮光的啓發,想象中立即浮現的是人跡罕至的北方 地區。再如,恩裏科.拉瓦(Enrico Rava)和迪諾.薩魯 茲(Dino Saluzzi)五重奏的專輯《迴》(Volver,1988, 攝影:Werner Hannappel)封麵上雲霧籠罩的山巒。沒 有一幅畫麵拘泥於狹隘的字麵意義。也沒有一幅圖片隻是 充當音樂或音樂傢的點綴。它們不會假裝去詮釋作品,甚 至畫麵本身也不容許詮釋。這些畫麵與音樂相伴,作為獨 立的藝術作品而存在,取景之地與呈現方式也經常齣人意 料。每一幅圖片都不受其潛在含義的約束,帶著夢幻特質, 從無中生有,一齣生就與粗俗及其孿生形態形成對抗。沒 有一幅作品透著成就與驕傲,或是取悅聽眾的刻意。無所 誨,人亦不受惑。這些畫麵全都在有品格地錶達著一個 “拒”字。
假如海中無浪,去掀起海麵又捲迴海中;假如海浪尚未 淹沒地平綫,卻恰好足以搖撼大地;假如大海無耳聽海, 無目凝眸海之恒久;假如海中無鹽亦無沫,它隻是太陽 底下一片無根的死灰。它便隻是枝椏間一潭死去的海, 不見陽光。它隻能是礦井之海,爆炸時帶著沉重的記憶 恫嚇世間。然而果實呢,果實會長成什麼樣?然而人呢, 人會變成什麼樣?———埃德濛.雅貝斯《問題之書》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的翻譯質量達到瞭驚人的水準。張璐詩譯的名字令人對譯文質量有瞭基本預期,而實際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預期。那些原本可能因為語言隔閡而顯得有些生硬或晦澀的專業術語和哲學思辨,在譯者的手中變得流暢、準確且富有韻律感。我尤其欣賞譯者在處理那些描述光影、空間、寂靜等高度抽象概念時的措辭選擇,既保留瞭原文的嚴肅性,又確保瞭中文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好的翻譯能讓讀者忘記文本的“他者性”,而這本書做到瞭這一點。它成功地將ECM那種特有的、帶著一絲清冷疏離感的氛圍感,通過中文完美地傳達齣來,這對於理解ECM的美學氣質至關重要。這證明瞭優秀的設計評論,需要頂級的視覺素養和同樣頂級的文字功底來共同支撐。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是一本生硬的工具書,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導覽。每一章節似乎都聚焦於ECM某個標誌性的視覺特徵,然後層層遞進,最終構建齣一個完整的ECM美學生態係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來,去翻閱那些被引用的專輯封麵,然後對照書中的解讀,仿佛瞬間打通瞭視覺與聽覺的任督二脈。這種“讀圖”與“解構”並行的閱讀體驗,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品牌視覺形象的理解。特彆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ECM封麵風格演變的梳理,展現齣一種既保持核心精神又與時俱進的動態美學觀。這不僅僅是對一個唱片公司的記錄,更是對現代設計中“真實性”與“純粹性”追求的一次深刻探討。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案例,展示瞭如何讓視覺元素成為音樂體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評分深入閱讀後,我被那些文字的力度深深地震撼瞭。它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說教,而是用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優雅的筆觸,剖析瞭ECM的視覺策略。書中對色彩的運用、字體的選擇、乃至留白尺度的探討,都達到瞭令人拍案叫絕的程度。作者顯然對視覺傳達的底層邏輯有著深刻的洞察力,能夠將抽象的美學概念具象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比如,書中對“北歐冷峻氣質”如何在平麵設計中被轉譯的分析,就極其精準地抓住瞭ECM的靈魂所在。這種分析的細緻程度,讓人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紮實。它揭示瞭看似簡單的封麵背後,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哲學錶達,每一次視覺決策都服務於音樂的純粹性與精神性。對於一個長期關注這類美學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解密手冊,讓人豁然開朗,原來“少即是多”在視覺上可以被演繹得如此淋灕盡緻。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遠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唱片視覺史”的期待。它成功地將藝術史、設計理論與音樂評論熔於一爐,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它激發瞭我重新去聆聽ECM麯庫中那些經典作品的衝動,因為現在我的耳朵裏多瞭“眼睛”的色彩。那些曾經隻是背景的畫麵,現在變成瞭引導我進入音樂深處的導航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看”音樂,以及如何通過剋製而精確的視覺語言,去錶達那些最深刻、最難以言喻的情感和哲學思考。它不是一本速朽的潮流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復咀嚼的審美教材,值得每一個對藝術的深度錶達感興趣的人珍藏。讀完後,你會發現,原來一個唱片封麵可以承載如此厚重的文化與美學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深邃的留白與精準的構圖,立刻就能讓人聯想到ECM唱片標誌性的那種靜謐而又充滿張力的美學風格。當我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精心排版的攝影作品和專輯封麵設計,它們不再僅僅是音樂的載體,而是被提升到瞭藝術品的高度進行審視。這種排版方式的講究,仿佛在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沉思的狀態,去體會那種“音樂與空間”之間的微妙對話。我能感覺到,作者不僅僅是在羅列視覺元素,更是在解析ECM如何通過設計語言,構建起一個超越聽覺的感官體驗場域。尤其是那些黑白攝影,光影的處理極其到位,那種剋製到極緻的美感,與ECM音樂中那種極簡主義的內涵形成瞭完美的互文。這本書的裝幀質感也極佳,拿在手上就有種厚重感,這本身就是對ECM這種“慢工齣細活”的藝術精神的一種緻敬。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過去可能隻是匆匆略過的封麵,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和哲學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