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
定價:38.00元
作者:北京武術院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4427504
字數:
頁碼:20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是集結兩岸22位武術老師對自傢拳學修練多年來所記錄的武術論述,匯整成書,所有的論述都是自身的練拳心路曆程,並且圍繞著拳經、拳論、行功心解而敘述的。有高齡九十“武林一枝筆”之稱號的武式太極傳人吳文翰老師,有名不虛傳“虎頭少保、天下手”美稱的孫式太極拳傳人孫婉容老師,“太極人生”吳式太極拳傳人李秉慈老師,八卦掌傳人劉敬儒老師,教練吳彬老師,太極拳武術傢李德印老師,東嶽太極創始人門惠豐、闞桂香伉儷,八極拳老師王世泉,武術傢夏伯華教授,寶島太極先賢鞠鴻賓老師,“一棍一拳連海峽”稱號的颱灣武術傢唐剋傑老師,鄭子太極拳傳人徐憶中老師,八卦太極拳老師趙福林,八極拳名傢蔣誌太老師,九九太極拳傳人黃裕盛老師,中華武術推廣者徐紀老師,南拳“福師”傳人蘇金淼老師,楊式太極拳傳人鄧時海老師,洪拳撒播者尤少嵐老師,一代宗師張剋治老師等。
目錄
北京武術傢訪談錄
東嶽之巔有太極
與梁派八卦掌相聚本於緣增於分
八極定乾坤
走進劉敬儒的武學境界
從孫式太極拳到孫氏武學
有一種隻為堅守
太極叢中綻德華
吳文翰:筆耕不輟的武派太極傳承人
讓中國武術走齣國門走嚮夢想
武緣人生
颱灣武術傢訪談錄
影俠播國粹
半個世紀傳承一生無悔追求
“福師”之後蘇金淼
一代宗師張剋治
訪問八卦太極拳武學大師趙福林
際會大師
世界武林“徐”繼有人
一棍一拳連海峽
剛柔相濟承上下功練纏絲走天涯
魯州武魂誌存高遠
為往聖繼絕學
後記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工作,我就有錢瞭,雖然少,但終於能夠實現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習武願望瞭。當時,在我教的學生裏麵有個叫駱燕茹的女生,她是武術傢駱興武的女兒。由此,我認識瞭駱先生,進而拜瞭駱先生為師,學習八卦掌和形意拳。
  駱先生曾師從程廷華先生的得意門生的李文彪學過八卦掌,同時也是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原在保定開鏢局,後在天津創辦瞭中華武術會,曾力敗號稱世界的白力士,與大刀王五、程廷華過從甚密,因精於單術,故人稱“單刀李”)的高足郝恩光的徒弟。駱先生曾被東北軍的副帥吳俊生(張作霖的拜把兄弟)聘為帥府的武術總教官(其時,程廷華的侄子程有功是張作霖大帥府的武術總教官,兩人在一起住瞭3年)。1930年,駱先生曾奪得東三省武術擂颱賽的名。東北淪陷後,駱先生迴到北京,於1949年,成立瞭“興武國術社”。1966年前,北京武術協會下設有長拳、太極、形意八卦等組,駱先生是形意八卦組的組長。
  “興武國術社”在延壽寺街100號。這裏過去是臨湘會館,是個三進的大院子,駱先生住在中院的三間南房裏,兩間住人,一問是國術社。社內陳設十分簡單,南牆下擺著一張八仙桌,兩邊各一把太師椅,牆上掛著駱師的老師李文彪的遺像。遺像上的師爺方麵大耳,兩肩下垂幾乎到肋,一看就是八卦掌功夫無比深厚。駱師常對我們說:“東三省淪陷後,從瀋陽到北京已不通車,我是一步一步走來北京的,路上什麼都丟瞭,就這張老師的照片沒丟。因為我把它看得比我的命都重要,我的一切都是老師給我的,做人不能忘本!”駱師的話讓我很受教育。駱師還跟我說過:“你師爺的兩肩上都有深坑,雞蛋放上去都不會掉下來。足見,八卦掌功天之深。”還有:“你師爺曾在三寸厚的木闆上釘上狗皮,足足打瞭三年,掌心的肉都是凸齣來的,他隻要用上三成勁,一掌就能打得對方口吐鮮血。有一次,你師爺的掌在我胸前滑瞭一下,我就疼瞭一個多月,每天都得偷偷吃‘七厘散’,練功時還要裝做沒事人一樣,不然,就得挨罵!”
  拜師後,我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到國術社去練功。去瞭以後,我做的件事是掃院子、倒髒土,然後,拿起水桶到前院自來水管處,一桶一桶把駱師傢的水缸打滿,這纔開始練功。
  100號院子裏有棵老槐樹,是我們練習紮槍的好地方。每天我都要站在樹前,端著一把九尺長的大槍,分左右手,攔、拿、紮各一百下,然後,再拿一根一米多長的鐵棍當劍,練習崩、點、刺。這些都練完瞭以後,再一個人到前院,或者後院,練習各種拳法、掌法和身法。這時,師父如果能從屋裏齣來,動一動你的手指、按一下你的肩膀,那你就感到很幸福瞭——這就是師父在點撥你功夫瞭,如果師父看你練得好,一高興,沒準兒又能教你一點新東西,那你就感到無比幸福瞭。
  因為我的那些師兄弟,全都是拖傢帶口的,每天要班上傢裏兩頭忙,一般隻有周日纔能來社裏練上半天。而我不僅沒結婚,而且連女朋友都沒有,又一般下午三點來鍾就沒事兒瞭,所以當時每天來社裏練功的幾乎就我一個。到瞭周日,師兄弟們陸續來齊之後,師父就會叫我們一個接一個地按順序演練形意拳的各種拳法。練完形意,大傢就會各自找地方練器械或八卦掌瞭。那時候,師兄弟過招受點輕傷是常有的事,駱師常說:“隻有通過說手、喂手、試手,纔能達到和人動手的目的。”那時,我們去外麵與人切磋,若是贏瞭迴來,程師就會高興;若是輸瞭迴來,必是一頓臭罵。
  因為我係統地接受過籃球訓練,身體素質不差,領悟力也還行,學拳很快。而且我每天練拳的時間比我那些師兄弟要多得多,所以我纔學瞭一年,功夫就已超過瞭一些學瞭三五年的師兄。當時,我一月掙31塊錢,20塊錢給傢裏,剩下的幾乎都孝敬給我師父瞭。我從傢到學校,再從學校到師父傢,然後,再從師父傢迴傢,一圈下來差不多有十一二公裏,我是寜可腿兒著,也不捨花三塊錢買張公交月票。師父喜歡聽京劇,我幾乎每個月都會請師父去聽迴馬連良,或譚富英、裘盛榮、張君鞦什麼的;我看師父的鞋破瞭,就會去內聯升給師父買雙禮服呢麵的韆層底兒;我看師父傢的茶葉快喝完瞭,就會去張一元給師父買半斤花茶。我的一舉一動,師父都是看在眼裏的,所以他對我也是格外喜歡,教我的也多。
  我是一名教師,有寒暑假,特彆是暑假,天長,假期也長,是我練功的黃金時間。暑假期間,我都是每天不到六點就到瞭天壇公園,先繞園子走上十來裏的八卦步,然後到我練功的地點,再圍樹走圈,練習八卦掌法,這一練就是一個多小時。之後,稍事休息,就去老師傢,把老師接來。再然後,我練我的,老師練老師的。老師練完後,纔會給我一些指點。這就中午瞭,我會先把老師送迴傢,再迴自己傢。晚上八點,我還要去天壇公園,練兩個多小時的八卦刀、八卦槍。練纍瞭就躺上公園的長椅上,看星星……
  ……
序言
無
我一直對武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接觸到的都隻是武術錶演或是影視作品中的片段。總覺得那背後一定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艱辛與智慧。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真實武術世界的探求。我非常好奇,書中訪談的這些武術傢,他們是否還保留著最傳統、最純粹的武術技藝?還是已經融入瞭新的時代元素,發展齣瞭更具觀賞性或實戰性的風格?我期待能夠讀到關於他們師承的淵源,關於他們刻苦訓練的細節,以及他們在麵對挑戰時是如何運用武術智慧去化解睏境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從中窺見,在他們身上,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在武術道路上。是熱愛?是責任?還是某種精神上的追求?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武術人物的傳記,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武術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發展脈絡,以及那些為之奉獻一生的偉大人物。
評分讀完這本《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書中那些生動而真摯的訪談,讓我仿佛置身於現場,與那些德高望重的武術傢們進行著麵對麵的交流。他們的人生經曆,或跌宕起伏,或平淡真實,但無一不閃耀著對武術的執著與熱愛。我尤其被其中幾位老前輩的迴憶所打動,他們講述的那些關於童年習武的趣事,關於少年時的青澀與迷茫,以及中年麵對事業與傢庭的抉擇,都顯得如此鮮活。他們不僅僅是武術大師,更是普通人,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著自己的成長軌跡。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記錄瞭多少精妙的武術招式,更在於它展現瞭武術傢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他們對技藝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徒弟們的悉心教導,以及在傳承中華武術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都深深地感染瞭我。
評分在翻閱《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中國武術的發展。以往,我們對武術的認知,很多時候是碎片化的,要麼是武俠小說裏的傳奇,要麼是影視劇裏的誇張錶現。而這本書,通過對海峽兩岸多位武術傢的深度訪談,將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的真實故事一一呈現齣來。我看到瞭不同地域的武術風格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也瞭解到在兩岸隔閡的背景下,武術傢們是如何通過各自的方式,維係著這份共同的文化血脈。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武術哲學和人生智慧的探討,那些關於“武德”、“仁義”、“止戈為武”的闡述,不僅僅是武術的理論,更是做人的準則。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真正的武術,早已超越瞭單純的格鬥技巧,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精神境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細節之處盡顯匠心。我尤其欣賞書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它們為文字增添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每一張泛黃的照片,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故事,勾勒齣武術傢們年輕時的模樣。在閱讀過程中,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在訪談過程中所付齣的努力,不僅僅是信息的搜集,更是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共鳴。書中的敘述語言流暢而富有感染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訪談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我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不同流派武術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傳承和演變的。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這些武術傢們是如何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入到武術精神中,並且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踐行這些價值的。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評分初次拿到這本《海峽兩岸武術傢訪談錄(1)》,我並沒有立即翻閱。包裝精美,厚實的紙張和沉甸甸的份量,都預示著它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與人文。我花瞭些時間,靜靜地欣賞著封麵設計,那幾位武術傢的剪影,眼神中透露齣的堅定與滄桑,仿佛已經穿越瞭時空,嚮我訴說著他們的人生故事。我猜想,本書的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心血去搜集資料,去與這些傳奇人物建立聯係,去傾聽他們不為人知的心聲。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究竟是怎樣的機緣巧閤,讓海峽兩岸的武術精英匯聚一堂,分享他們的武學心得與人生感悟。是否會觸及一些關於武術傳承的時代變遷,或者是在兩岸關係特殊背景下的個人經曆?我熱切地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感受那份在時代洪流中依然堅韌不拔的武道精神,去體會那些武術傢們如何在各自的領域裏,用生命去詮釋“功夫”二字的深刻內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