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钢琴即兴伴奏教程 |
| 丛书名: |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
| 作者/主编: | 曾晓安 曾小梅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56291 |
| 出版年份: | 2012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76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8.00元 |
| 实际重量: | 739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钢琴即兴伴奏教程》以简谱为主,适当使用简谱、线谱对照的办法,以便给学习者带来方便,有利于音乐的普及。是一本钢琴即兴伴奏基础教材,钢琴伴奏者可自行学习。
《钢琴即兴伴奏教程》共有五章,各章内容不同,适合不同学习者使用。初学者宜从头至尾学习,稍有基础者可采取查漏补缺的办法,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在编写语言、举例等方面浅显易懂,所涉及的内容、问题结合实际,易用性强。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教学智慧,它似乎知道学习者在哪个阶段最容易感到迷茫,并提前提供了解决方案。比如,在讲解了基础的和弦转位和连接后,作者紧接着就引入了“即兴独奏与伴奏的互动”这一高级主题。这部分内容对于那些希望在乐队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乐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探讨了如何既能提供坚实的和声基础,又不“抢占”主旋律的空间,甚至如何在伴奏的间隙中,巧妙地插入短小的、与主旋律风格一致的对答性乐句。我尤其欣赏它对“情绪烘托”的系统性分析。它将不同的和弦色彩(比如增和弦的紧张感、减七和弦的模糊感)与具体的情绪标签(如期待、迷惘、坚定)进行了映射,虽然这并非绝对的,但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出发点。通过学习如何有目的地选择特定色彩的和弦,我的伴奏选择变得更加有目的性,不再是盲目地在键盘上摸索。总而言之,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循循善诱,将复杂的即兴艺术分解成了可以理解和实践的步骤。
评分我带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来审视这本教材,毕竟市面上关于即兴伴奏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者过度强调某种特定流派而缺乏普适性。然而,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非常注重“转调”和“离调”在即兴中的实际操作性。很多教材在讲到转调时,往往只给出理论公式,但在实际演奏中,如何平滑地过渡,避免生硬的跳跃感,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这本书里详细拆解了多种常用的转调连接法,比如通过共同和弦、经过音的引导等,配以非常细致的五线谱和指法提示,这对于需要快速反应的现场演奏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此外,对于“织体”的探讨也极其到位。作者并未将伴奏限制在传统的四部和声框架内,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运用“分解和弦”、“琶音”以及“填充音型”来构建丰富的伴奏织体,以适应不同情绪和速度的歌曲。读完对织体那一章后,我发现自己对钢琴的音色控制也有了新的理解,知道如何通过触键的轻重来为旋律烘托气氛。这种对音乐“质感”的关注,是区分优秀教材和平庸之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是一个偏向古典背景的演奏者,转入即兴伴奏领域时,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摆脱“固定音型”的思维定式。这本书对于“旋律性伴奏”的处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强调,即兴伴奏绝不应该仅仅是背景噪音,它本身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旋律线条。书中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了如何在伴奏声部中埋藏“潜在线索”,让低音线条、中声部的和声连接音,甚至是高音区的装饰音,都遵循某种内在的逻辑发展,而不是随意地填充音符。这使得我的伴奏听起来更加“有机”和“连贯”。另外,关于“律动感”的塑造,这本书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技巧。它不仅仅谈论“摇摆节奏”,更细致地分析了不同速度下,左手伴奏型应该如何微妙地调整重音和推拉感,以营造出松弛或紧凑的律动氛围。这些对于追求细腻表现力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经验分享。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是如何通过细微的节奏变化,来达到烘托情绪的目的,这种对音乐细节的打磨,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评分这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的讲解真是深入浅出,对于我这种自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在基础和声原理的阐述上花了大量的篇幅,而不是急于展示华丽的技巧,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我之前总是在和弦进行上感到力不从心,听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风格(比如流行、爵士的和弦色彩)是如何构建和声框架的。尤其是关于“功能和声”在即兴中的灵活运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进行听起来如此自然流畅。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弹什么”的书,更是一本教你“为什么这么弹”的指南。而且书中对于节奏型的设计和变化也有独到的见解,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根音和五音,而是结合了鼓点和低音声部的处理,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伴奏的层次感。我已经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我平时练习的曲目中,效果立竿见影,感觉自己的伴奏不再是简单的“和弦堆砌”,而是真正有了“呼吸感”和“律动感”。那些附带的示范音频,清晰度也很高,能准确地听出不同声部的处理细节,对模仿和内化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体系性让人感到非常踏实,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层层递进的,构建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理论基础。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对它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总觉得理论性太强的书籍会让人枯燥乏味。但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它对“引申音”(如九音、十一音、十三音)的讲解,没有停留在仅仅告诉我们“可以加”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不同调式下产生的色彩差异,以及在爵士和声进行中它们是如何“解决”或“悬置”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替代和弦”和“和弦降级”的章节。过去我总是习惯性地使用功能对等的三级或六级和弦来替代主和弦,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色彩更丰富的属七和弦的替代(比如Neapolitan Sixth Chord)来增加色彩的对比度。书中的例子都是精选过的,往往是一段简短的旋律动机,然后展示了至少三种不同风格的伴奏处理方式,这极大地激发了我自己的创造力。我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开始思考哪种和声色彩最符合歌曲的情感表达。这种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