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版伍国栋商务印书馆正版教材课本9787100021579

中国古代音乐版伍国栋商务印书馆正版教材课本978710002157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伍国栋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
  • 伍国栋
  • 商务印书馆
  • 教材
  • 课本
  • 9787100021579
  • 音乐史
  • 中国音乐
  • 高等教育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1579
商品编码:29859858935
页数:19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古代音乐
丛书名: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号:  9787100021579
出版年份:  1997年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91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15.00元
实际重量:   181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中国古代音乐》编辑: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一 远古音乐寻踪1 远古神话传说中的音乐2 远古音乐遗物3 画在石崖上的先民歌舞 二 钟磬礼乐时代l 《诗经》中的音乐2 宫廷乐舞3 八音之乐4 歌唱艺术的先驱5 灿烂辉煌的地下音乐殿堂6 宫商角徵羽和三分损益法7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 三 汉魏乐府鼎盛1 乐府的扩充和改建2 鼓吹乐的兴起3 相和歌、清商乐和大曲4 《广陵散》和《胡笳十八拍》5 箜篌和阮咸6 神奇的铜鼓7 散乐百戏中的音乐 四 各族乐舞交融1 繁盛的隋唐燕乐2 教坊与梨园3 “大珠小珠落玉盘”4 唐诗与音乐5 深藏于石窟中的音乐6 佛教与音乐7 歌舞小戏——杂剧的萌芽 五 说唱戏曲崛起1 瓦市勾栏与说唱音乐2 宋元杂剧音乐3 宋词的演唱4 三弦与胡琴5 小型器乐合奏的繁荣6 《潇湘水云》和《海青拿天鹅》 六 地方乐种争辉1 明清俗曲小调2 说唱、戏曲音乐的继续发展3 丰富多彩的器乐合奏4 “项王自刎声”和“满厅皆鹅声” 5 早将音阶平分为12个半音的人6 少数民族音乐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主要内容:各艺术门类中,神秘的莫过于音乐,它由无形、无影、无可触摸的声音编织成变化无常、情趣万端的曲调,时而轻柔、时而雄伟、时而欢愉、时而哀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当代还是古代,不知有多少人为它而陶醉,而悲伤,而振奋……在中国,相传春秋战国时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l-前479年)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激动得三月尝不出肉的美味,于是发出感叹:“想不到动人的音乐,竟能使人达到如此陶醉的境界!”所以中外历史上无数先哲前贤,对美好的音乐艺术都推崇备至。音乐特殊的艺术品格,使其自身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人类沟通心灵、相互理解的“共同语言”。中国是世界上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前期的西侯度文化和元谋人的发现算起,至今已有170-180万年的历史。位于世界东方的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古老国土上,音乐艺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和演进而发生、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和有文字记载的4000年文明旅程。原始社会时期,我国远古先民在初创阶段的艰苦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中,创造了早期的音乐艺术。这些原始形态音乐虽然已湮没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但在历史文献记载的远古音乐传说中和古文化遗迹中,仍保留下来一些珍贵的历史线索和实物,从而使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远古音乐的一般情况。历史文献提到的远古音乐,一类以部落称号命名,如“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一类联系古代创业事迹命名,如《云门》、《咸池》、《韶》等。这些音乐,反映出先民原始的生活习俗、劳动方式以及对自然威力的恐惧和崇尚心理,同时也表现出部落群体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进取精神。边疆地区先民还以崖画的方式,为后辈留下了他们丰富音乐生活的具体形象。远古先民在音乐生活中使用着各种各样的乐器,除历史文献提到的吹奏乐器篪[chí池]、籥[yuè月]和打击乐器鸣球、土鼓外,迄今见到实物的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吹奏乐器骨哨、陶埙[xūn勋]、骨笛和打击乐器陶钟、陶铃、石磬[qìng庆]等。这些属于人类音乐史上重要的部分考古发现,体现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早使用石、陶打击乐器和用骨笛吹奏六声或七声音阶的民族之一。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乐舞,在礼仪作用和祭祀功能方面进一步得到强化,因而规模宏大、表演频繁。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hù户]》、《桑林》,周代的《大武》、《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于重大典礼场合并为之歌功颂德的大型音乐舞蹈作品。由于生产力不断提高以及金属工具和武器的使用,乐器制作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此时期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区别被划分为八类,周代文献称为“八音”。八音中金石类乐器作为显示奴隶主阶级身份和等级的“重器”,常常在音乐表演和乐队编制中居于重要位置,在艺术造型和音乐性能方面得到令人惊叹的发展。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64件一套的青铜编钟和32件一套的石质编磬,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美造型、优美发音和科学律制,震撼了世界。晚周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音乐学说,经由后学的继承和发扬,作为后来封建社会占主导的音乐思想,一直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魏晋、隋唐时期,传统音乐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而频繁衍变。被称为“华夏正声”的中原音乐和被称为“四夷之乐”的边疆少数民族音乐,既有各自独立的继承发展,又有相互交融的新声奇变。两汉、魏晋时代,上层社会崇尚综合型表演艺术“百戏”;军队中兴起雄健而悲壮的乐种“鼓吹”;文士阶层追求脱俗情志,将思想意识化为《广陵散》、《酒狂》等一类琴曲,抒发出慷慨激昂的愤世情怀;南方民族铜鼓的广泛运用,反映出了边疆民族乐舞的多种社会功能。隋唐时代,各民族音乐经“丝绸之路”汇集长安并相互交融;融声乐、器乐、舞蹈、散乐百戏为一体的燕乐,将两汉以来的歌舞大曲艺术推向了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唐朝政府设立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造就出一批技艺精湛的音乐表演艺术名家;琵琶、笛、筚篥、羯[jié节]鼓、杖鼓等乐器以及演奏技法得到了迅速发展;唐诗入乐的传统,为宋元词曲演唱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宋元时期,词曲演唱、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崛起,宣告了远古至隋唐间以歌舞音乐为中心的历史的结束,而以说唱、戏曲表演为主流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开始在乐坛上闪烁着独特光芒。明清时期,宫廷雅乐迅速衰退而奄奄一息,民间音乐则在各民族世俗生活中广为传播,千姿百态、交相辉映的各类民歌、说唱曲种、戏曲声腔、器乐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成为近现代新音乐发展所依赖的艺术母体,预示着中国音乐的一个更加辉煌的崭新时代即将到来。
华夏乐章的千年回响:一部跨越时空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引言:探寻声律的源头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音乐始终扮演着沟通天地、教化人心的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悦耳的音符组合,更是礼仪的载体、哲思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投射。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特定教材或专著,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中国古代音乐全景图,从史前萌芽到秦汉的奠基,再到唐宋的巅峰,直至明清的转型,全面梳理中国古代音乐在理论、制度、实践与审美上的演变脉络与核心成就。 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文献罗列,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和、中、正、雅”这些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观的形成基础。 --- 第一编:远古的序曲与先秦的定型 (上古至公元前221年) 第一章:音乐的起源与神话:器物与巫术的交织 本章追溯音乐在中华大地上的最初形态。我们将探讨陶埙、骨笛等新石器时代乐器的考古发现及其可能的功能,分析音乐与原始祭祀、巫术活动的紧密关系。重点关注上古传说中如《黄帝内经》中“五音生成论”的雏形,以及音乐与“天地相应”的早期宇宙观的关联。 第二章:礼乐制度的建立:周代的音乐秩序 周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制度化的关键时期。本章将详细阐述“礼”与“乐”的合流,探讨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解析“雅乐”的核心地位,区分“王之乐”、“诸侯之乐”、“大夫之乐”的等级限制,并解读《周礼·春官宗伯》中关于不同乐种(如大雅、小雅、颂、变、享等)的职能划分。 第三章:诸子百家的音乐哲学思辨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解放,音乐理论也随之蓬勃发展。本章聚焦于儒家、道家及墨家对音乐的不同见解。 儒家: 以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核心,探讨音乐如何实现“中正平和”的道德教化功能。分析《论语》中关于琴瑟之乐的记载。 道家: 关注老庄思想中“大音希声”的审美境界,探讨音乐与自然本真的回归。 墨家: 分析墨子“非乐”的主张,以及其背后对社会功用性的考量。 此外,本章也将初步涉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行、五方、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后世的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 第二编:帝国之声与制度的完善 (秦汉至隋唐) 第四章:秦汉大一统下的音乐整合与宫廷燕乐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音乐面临如何整合多元文化的问题。本章将梳理秦汉时期官方音乐的调整,重点分析汉代太常机构在管理雅乐与燕乐中的角色。我们将详细探讨乐府制度的建立及其对民间歌谣的采集与规范作用,以及对楚声、吴声等地方乐的吸收与转化。 第五章:乐律学的成熟与“九宫、十二律”的确立 汉代是古代音乐理论从经验积累走向科学系统的关键阶段。本章将深入探讨律学的重大进展,阐释十二律(如黄钟、大吕等)的产生原理、音高标准及其在历代律制中的微小变迁。重点分析“三分损益法”的精确应用,以及“宫”、“商”等乐律术语的内涵深化。 第六章:魏晋风度的音乐写照:玄学与七弦琴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阶层追求精神自由,催生了独特的音乐审美。本章聚焦于七弦琴(古琴)的地位提升,探讨其如何从宫廷雅乐的配器转变为文人修身养性的核心媒介。我们将分析“竹林七贤”如嵇康、阮籍等人与音乐的关系,以及“清微淡远”的审美趣味如何成为这一时代的音乐标记。 第七章:盛唐气象:燕乐、法曲与异域之声的交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鼎盛时期,开放的国风吸引了大量西域文化。本章详述唐代宫廷音乐的构成:雅乐(依然存在但光芒减弱)、燕乐(宴飨娱乐用乐)和法曲(佛教音乐)。重点分析: 燕乐的成熟: 龟兹乐、疏勒乐等“胡部”乐的输入与本土化,以及燕乐三十调的形成。 歌舞大曲的辉煌: 以《霓裳羽衣曲》为例,分析其结构、题材和艺术成就。 乐工制度: 梨园的设立及其对音乐教育和演奏人才培养的贡献。 --- 第三编:精细化与内向性的发展 (宋元明清) 第八章:宋代的理学与音乐的内敛 宋代,随着理学思想的兴起,音乐审美趋向内敛、含蓄和精微。本章关注宋代文人对唐代盛大风格的“反思”。我们将探讨宋代词乐的兴盛,分析词牌的格律对曲调的限制与创造性,以及燕乐如何被更精致化的“曲宴”所取代。同时,分析词谱、曲谱(如工尺谱的早期形态)的发展,为后世记谱法奠定基础。 第九章:元代的戏曲革命与“散曲”的勃兴 元代是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本章重点分析杂剧和散曲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音乐的社会地位。音乐不再仅仅依附于仪式或独奏,而是成为叙事和角色扮演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剖析元曲中板式的运用,以及“曲牌”对旋律的结构化作用,标志着中国音乐向综合表演艺术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十章:明清的成熟与昆曲的巅峰 明清时期,以昆山腔(昆曲)为代表的声腔艺术达到极致的成熟。本章将深入分析昆曲在“水磨腔”的细腻婉转、唱腔的板式变化以及角色分工上的高度规范化。同时,探讨明清民间音乐如丝竹乐的成熟,以及这些民间艺术形态如何与宫廷或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 结语:传统的延续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整体成就进行总结,梳理其贯穿始终的核心精神——“中和之美”与“载道之用”。探讨这些古代理论和实践如何影响了近现代的民族音乐形态,并为当代音乐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照系与美学资源。我们相信,理解这些历史的声响,是真正把握华夏文明深层脉动的前提。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手翻阅、轻松消遣的休闲读物。它的厚重感要求读者必须带着敬畏之心和足够的耐心去对待其中的每一条论断和每一个引证。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那些失传已久或存在争议的音乐片段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作者从不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不同的考证观点并陈,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哪种可能性更符合历史的逻辑。这种开放性的讨论,反而激发了我去查阅更多原始资料的兴趣,它成功地将阅读者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一个主动探索历史真相的参与者。书中的配图和表格质量很高,极大地弥补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说明复杂的演奏技法或乐器构造时,图文并茂的效果显著,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起来。这本书,真正体现了一部经典教材应有的学术担当和历史责任感。

评分

这本大部头,初次捧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装帧也透着一股老派学府的气息,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光是目录翻下来,那些年代的更迭、乐器的演变,就让人对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肃然起敬。我原本对古代音乐只是略知皮毛,听起来总觉得有些飘渺,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像是把历史的丝线一根根捋顺了,从宫廷雅乐到民间小调,从礼制规范到民间风俗,都讲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关于乐律的探讨,那些复杂的音阶和调式,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堆砌艰深的术语,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生活场景来解释,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精神,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都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它不仅仅是一本音乐史,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社会风俗画卷,让我得以窥见千年前的士人如何听乐、如何歌舞,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远非几张泛黄的乐谱残片所能比拟。这本书的扎实程度,足以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理解角度,确实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便是“沉浸”。它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鼓瑟钟磬的古代世界,不再是碎片化的听闻,而是系统化的理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乐教”思想的深入剖析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古代“乐不离礼”的核心价值,音乐在那个时代承担的社会功能远超今天的娱乐范畴。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即便是在阐述那些极度技术性的内容时,也保持了一种内在的韵律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去窖藏的陈酿,初尝可能觉得醇厚而略带涩味,但随着理解的加深,其内蕴的甘美和复杂性会逐渐显现出来。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音乐文明源头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和深度敬意。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那种经过时间检验的、不浮躁的治学态度跃然纸上。内容详略得当,没有过多渲染那些光怪陆离的轶事,而是专注于对史料的梳理和音乐实践的还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转变时的细腻笔触,比如从周秦的肃穆典雅到汉魏的清商遗音,那种流变中的继承与创新,被剖析得鞭辟入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后附录的乐器复原图或是乐谱简化图去想象当年的场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在文字的引导下,似乎变得触手可及。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细节的考据需求,也能为初学者构建起一个清晰而坚固的知识框架。说实话,市面上很多号称“普及”的读物,读完后往往感觉知识点零散,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结构完整,逻辑自洽,像一座精心规划的知识迷宫,引导人步入深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漫长而细致的“考古”。它没有追求时髦的叙事技巧,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甚至略显古朴的笔调,层层递进地剥开古代音乐的层层面纱。我最欣赏它对“音乐制度”的论述,它清晰地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如何将音乐纳入礼法体系,音乐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工具,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有着极大的启发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耐心地为你指出文献的出处,解释古籍中的专业术语,绝不含糊应付。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复杂的理论推导,需要反复咀嚼,但每当阅读到关于某个特定乐器的发展史或是某一朝代宫廷宴乐的场景描摹时,那种对古代生活美学的直观感受又会油然而生,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