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西方音乐史 |
| 丛书名: | 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 |
| 作者/主编: | 朱秋华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301058145 |
| 出版年份: | 2002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85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30.00元 |
| 实际重量: | 4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西方音乐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被誉为“经典之作”的音乐史巨著,初捧上手便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体系的厚重感。我是在一位音乐系前辈的强烈推荐下开始阅读的,他用了“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来形容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感受。我原本对西方音乐史的认知还停留在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点上,比如巴赫的对位法、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但这本书却构建了一个完整、宏大的时间轴。作者的叙事功力极为高超,绝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作曲家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比如,在讲述浪漫主义早期时,对贝多芬在耳聋后内心挣扎的描写,那种文字的力量仿佛能穿透时空,让你真切体会到艺术创作在巨大痛苦中爆发出的不朽光芒。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不同音乐时期风格转变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将不同流派的代表作进行并置解读,使得那种微妙的风格差异变得清晰可见,让人对“何为古典,何为浪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图文排版也极为考究,大量的乐谱选段和历史绘画的穿插,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回响之中。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其“北京大学素质教育教材”的名头所吸引。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既权威又易于理解的学习路径,事实证明它确实做到了。与其他侧重于技术分析的教材不同,这本书似乎更注重“文化语境”的建构。它不仅仅告诉你某部作品的结构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这部作品诞生的社会背景、赞助人的偏好、哲学思潮的影响,甚至包括当时乐器制造技术的进步。这种全景式的考察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举例来说,在讲解中世纪音乐向文艺复兴过渡时,作者对“人文主义”思潮如何渗透到音乐创作中,从单纯的宗教赞美转向对个体情感的关注,阐述得细致入微。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献或艺术史资料,因为作者总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引发深度思考的问题。对于非音乐专业出身,但对西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钥匙,一把通往古典艺术殿堂的钥匙,它引导你从“听众”升级为“理解者”。
评分我是一名业余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过去主要依靠网络课程和一些流行的音乐普及读物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那些内容往往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模式。它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对早期音乐(如古希腊音乐理论的残存影响,以及格里高利圣咏的流变)的梳理。这部分内容通常在很多通俗读物中被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细致地勾勒出西方音乐理性思维的源头。作者对于术语的界定极为严谨,但解释时又充满灵活性,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比如,它解释“调式”时,不仅仅给出了音阶的排列,还结合当时的教会礼仪和情感表达功能进行了阐释。我尤其喜欢它在引入“复调”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将不同声部的独立发展比作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对话,使得原本复杂的对位关系变得直观可感。这种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是许多音乐史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坦率地说,我是在对比了几本市面上主流的西方音乐史教材后,最终选择了这一本。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叙事的“节奏感”。很多教材在处理从巴洛克到古典乐派的演进时,常常让人感觉节奏拖沓,重点不突出。但这本书对“风格转型期”的把握极为精准。在描述“巴洛克晚期”向“前古典时期”过渡时,作者没有急于宣告新时代的到来,而是细致描绘了旧体系的“松动”和新元素的“萌芽”。它清晰地展示了洛可可风格对繁复对位法的“反叛”,以及对旋律清晰度和情感表达的回归需求是如何一步步催生了奏鸣曲式的成熟。我曾反复研读关于海顿的作品分析部分,作者对海顿“幽默感”的音乐学解读,令人耳目一新——那不是简单的滑稽,而是在严格结构框架下的智慧的嬉戏。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西方音乐发展脉络的读者而言,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对历史动态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作为一名希望打好基础的自学者,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可靠性”和“视野的广阔度”。这本书在严谨的音乐学框架内,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文化视野。它不局限于欧洲中心论的窠臼,而是适当地引入了当时周边文明对欧洲音乐产生的影响,例如拜占庭音乐对早期教堂音乐的潜在影响,虽然篇幅不长,却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国际化的研究视角。在讨论到20世纪的变革时,作者的处理尤其精彩,面对瓦解传统的各种流派——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偶然音乐——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了每一种流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解决音乐“固有矛盾”的努力。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让我避免了陷入某种流派的狂热或偏见之中,而是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音乐的每一步探索。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翻阅和珍藏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