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日本学校音乐教育概况 |
| 丛书名: |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 |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44430555 |
| 出版年份: | 2011年1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82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8.5元 |
| 实际重量: | 52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日本学校音乐教育概况(新版)》: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内敛、克制,充满了日式教育研究特有的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但这绝不意味着它沉闷乏味。恰恰相反,作者仿佛是带着一种近乎“匠人精神”的审视,去解剖日本音乐教育的每一个“零部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客观性,他没有过度美化或批判,而是冷静地呈现了体系的优点和随之而来的挑战。例如,书中提到了在高度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如何保证一线教师的创新空间,以及在强调集体合奏时,对有特殊音乐天赋的“尖子生”可能存在的资源分配不足问题。这些深入到现实操作层面的反思,让这本书跳出了教科书式的赞美,而更像是一份来自内部观察者的“体检报告”。对于我们自己反思国内音乐教育的弊端时,这种带有批判性眼光的借鉴,远比盲目的模仿来得更有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对照组,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身教育路径上的优势和盲点。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对这本书抱持着一种“学术猎奇”的心态,毕竟对一个文化背景差异如此之大的教育体系进行深度剖析,难度不小。但读完前三分之一,我就被其详尽的资料收集和严谨的分析方法所折服。它没有那种为了拔高而空泛论述的“高大上”理论,而是大量引用了日本教育省颁布的官方指导文件,并结合了数十份一线教师的访谈记录。这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书中的论述既有宏观的体系支撑,又有微观的生动实践。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日本音乐教材中本土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比例分配、选择标准以及教学侧重点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探讨,这揭示了日本在保持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如何巧妙地进行国际化教育融合的策略。对于那些希望了解非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处理“本土性”与“国际化”这一教育永恒主题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案例分析。我甚至在想,如果能附带一些原版教材的图片或音乐片段示例,那就更完美了,但这或许是出版社的成本限制所致,瑕不掩瑜。
评分我是在一个需要撰写一份跨文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报告的节点接触到这本书的。说实话,我之前在网络上零散地阅读过一些关于日本音乐教育的简短介绍,大多集中在“动漫音乐”或“校园偶像文化”上,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专著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框架。它真正深入到了“教育学”的核心,探讨了音乐在塑造日本国民性格、维护社会和谐中所扮演的结构性角色。书中对“音感训练”的描述细致入微,远超我们通常理解的音阶练习,它关联到对自然声音的敏感捕捉以及对细腻情感层次的辨识能力。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唱歌”与“聆听”在教育权重上的平衡分析产生了浓厚兴趣,作者论证了在基础教育阶段,高品质的“聆听训练”如何为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和认知基础。这种对基础训练的深度挖掘,让我对日本音乐教育的“慢工出细活”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资料广度,无疑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这本关于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书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教育理念的音乐教师,我一直对日本在基础音乐教育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和深入实践充满好奇。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枯燥的课程大纲和教学时数统计,但实际内容远超我的预期。作者显然对日本教育体系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课程设置,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哲学基础——那种强调“全人教育”和“情感熏陶”的理念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音符和每一次合唱练习中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集団的協働”的部分,它阐述了如何通过集体音乐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与我们目前国内强调的个体能力培养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照。书中对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育目标的层层递进分析,逻辑清晰,案例鲜活,让我能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完整的日本学生音乐素养发展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如何能将其中某些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教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我日常的教学设计中去,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而非仅仅“完成”音乐作品的叙述,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这本书绝对是音乐教育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音乐教育价值的新视角。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日式庭院里漫步,每一步都踩在精心铺设的石板路上,透露着一种宁静而持久的力量。它没有那种追求轰轰烈烈改革的急躁感,而是展示了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稳定而持续的教育投入。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持续的校内研讨(Lesson Study)是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实践的。这部分内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在很多领域,我们常常有好的政策,却在执行层面遇到了瓶颈,而日本的经验表明,成功的教育体系,其核心力量最终还是回归到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和持续的自我完善。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平实,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敬意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一次性的运动,而是一场需要几代人共同参与的、细水长流的文化工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以长期参考和回味的“教育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