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现代音乐人编曲手册——传统管弦乐器和MIDI音序制作指南(含光盘) |
| 丛书名: |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声音技术与艺术丛书 |
| 作者/主编: | 【美】皮耶若罗(Andrea Pejrolo) 德罗萨(Richard DeRosa) 著 夏田 刘捷译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15229199 |
| 出版年份: | 2010年7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69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68.00元 |
| 实际重量: | 48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当我第一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实用性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程度。它不像某些理论书籍那样高高在上,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告诉你“在实际工作中,你应该怎么做”。举个例子,书中关于鼓组编排的章节,不仅仅告诉你标准的“四四拍”结构,更详细分析了针对Funk、Hip-Hop和电子乐等不同流派时,军鼓和底鼓的细微偏移(groove offset)如何影响整体律动。这种近乎于“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缩短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周期。我甚至可以直接将书中的某些“小窍门”应用到我手头的工程文件里,立刻就听到了效果的提升,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是很多教材无法给予的。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考研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组织得极其严谨,脉络清晰。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疑惑点,并在相应的章节进行了预先的解答和铺垫。大到音乐作品的宏观结构分析,小到某个特定乐器音色的选择哲学,都被系统地纳入了考量范围。它的参考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范围,更像是一部可以伴随职业生涯成长的参考指南。每一次重读,都能从旧的知识点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层面,这正是优秀教材的标志。对于需要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知识储备的备考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高效吸收和整合现代音乐知识体系的利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心思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扎实的触感,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尤其是一些关键乐理概念的图示,绘制得非常清晰直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打开一探究竟。不过,如果能增加一些在线资源的链接或二维码,比如配套的音频示例或者软件操作视频,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现代音乐的教学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整体来看,作为工具书,它的视觉体验已经远远超出了预期,让人在学习之余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的挖掘,可以说是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和弦进行或者基本的配器法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音乐制作中那些“微妙的”处理技巧,比如如何通过微妙的动态变化来增加情感张力,或者在混音阶段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间效果来塑造声场。作者显然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实践者,他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非常到位,并且能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动机发展”那一部分的论述,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让我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不再是简单的片段堆砌,而是能构建出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音乐结构。对于那些想从“会编曲”迈向“会写好歌”的进阶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平实且富有洞察力,读起来完全没有传统教材那种枯燥感。作者仿佛坐在你的对面,以一种非常真诚和耐心的态度,分享他多年来的心血和教训。尤其是在探讨“音乐性”与“技术性”平衡时,他的一些观点非常发人深省,提醒我们技术始终是为音乐服务的,而不是相反。书中对于不同DAW(数字音频工作站)环境下操作的兼容性考虑也很周到,虽然没有深入到某个特定软件的每一个菜单,但其核心的编曲理念是跨平台的,这对于在不同设备间切换的音乐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总之,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音乐的感性世界和技术的理性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