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爱的同学:
欢迎来到奇妙的器乐世界。当你拿起小号/短号的那一刻,你将会开始一次激动人心的体验,它充满挑战,也得益丰硕。如果你能认真学习、勤于训练,很快你就能发现演奏美妙音乐的欢欣,体验为自己、家人、朋友甚至音乐会听众演奏的满足。
希望你能在音乐之路上收获精彩的人生。
练习——迈向成功的关键
在你每天的时间表里安排一个练习小号/短号的时间,如果你把练习小号/短号看成和你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同样重要的话,你将每天都会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它。
试着找一个能让你全神贯注的地方,固定下来每天练习。先做一个例如长音或简单的技术练习,把这些作为常规的热身训练,就像一个运动员一样,在你演奏前先要让你的大脑和肌肉活动起来。
刻苦练习课堂中所指出的难点以及乐队普中的困难片断,直到可以演奏它们。
不要只是自己单独练习,还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跟着配套的伴奏CD训练合奏。
在每次练习快要结束时,可以演奏一些有趣的、自己喜爱的小乐曲培训兴趣。
目录
安装小号/短号
准备演奏
小号/短号与铜管乐器专用
小号/短号与铜管乐器专用
乐队专用
号手志愿者
皇帝颂歌
回旋摇滚
强化训练(小号/短号专用)
强化训练(小号/短号专用)
音阶练习
节奏练习
节奏练习
节奏练习
术语表/索引
小号/短号
B调小号/短号 指法表
| |
这本书,说实话,我买回来的时候是冲着它名字里的“标准化训练”去的,想着这下总算能找到一套系统、科学的教材了。毕竟现在市面上的管乐教材五花八门,很多都只侧重技巧的堆砌,缺乏整体的音乐性和演奏逻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较朴实,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和严谨。打开内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五线谱排版,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初学者或者需要精细对照指法的演奏者来说,字号和间距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我仔细翻阅了前几章,发现它对基础气息的训练部分着墨颇多,似乎并不急于让你吹出复杂的音符,而是强调气息的稳定性和支持力。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虽然初期可能感觉进度慢了点,但从长远来看,绝对是打地基的关键。我特别留意了教材中对不同音区过渡的处理,教材给出的练习曲目设计得很有目的性,每一个练习似乎都在解决一个特定的技术难题。我身边的几位学管乐的朋友也借去看了,他们一致认为这本书的难度设置非常贴合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像有些教材,前几页就让人望而却步。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足,也许是配套CD的音质可以再提升一下,这样在模仿标准演奏时,能有更清晰的听觉参考。但瑕不掩瑜,作为一本旨在规范管乐队演奏基础的教程,它的体系感是目前我接触过的教材中最强的。我个人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内容,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合奏中乐器平衡和乐句处理的独到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良苦。首先,纸张的选取非常合适,不是那种容易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哑光纸,这在长时间练习阅读谱子时,可以有效减轻眼睛的疲劳。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长时间对着谱子练习的乐手来说,简直是福音。其次,装订方式采用了比较耐用的胶装,即便你频繁地翻阅和摊开放在谱架上,书脊也不会轻易松脱或损坏,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期使用的教材来说,非常重要。还有一个让我感到惊喜的细节是,在某些技术难点旁边的空白处,似乎留有小的注释区域,虽然原书没有过多的手写体注释,但这种预留的空间暗示着这是一本鼓励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记录和反馈的工具书。我个人习惯在旁边写下自己练习时的感受和调整的参数,这本书的设计很方便我做这些标记。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随书附带的CD在兼容性上也做得很好,我用家里的老旧CD播放器和电脑上的播放软件都能顺利读取,没有出现任何读取错误或音轨跳跃的问题,保证了学习过程的连贯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内容到载体,都体现了一种对学习者体验的深度关注,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小号/短号(1-3)”的划分,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初级学习者的认知曲线。我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出身,是半路出家自学的,所以我对教材的“门槛”设置特别敏感。很多教程在第一册里就塞入了大量的复杂技巧,结果就是学不到一半就放弃了。这套书的递进关系处理得极为科学。第一册几乎完全聚焦于正确的口型、基础的唇振动模式以及最简单的音阶指法,可以说是“慢工出细活”。它花了很多篇幅来讲解如何建立稳定的气流,这一点极其关键,但往往被急于求成的教材所忽略。翻到第二册,你会发现难度平稳地上升,开始引入更多的连奏和跳音练习,同时音域也开始有所拓宽。最让我欣赏的是,教材中穿插了一些简短的、具有旋律性的练习曲,它们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学习者在练习技术的同时,体会到音乐的美感,这能极大地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册的内容则更像是技术向中级过渡的桥梁,开始涉及更复杂的调性转换和更宽的音域跨度。这种“分层级”的教材结构,使得无论是老师还是自学者,都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以及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它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学会吹奏)拆解成了若干个可实现的小目标。
评分我对这套教材的感受,首先要从它的“曲谱”实用性谈起。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给我的学生找一些既能练习技术,又能培养音乐审美的曲目。市面上很多教材的曲目都太陈旧了,或者说,改编得太僵硬,听起来就是为了练习而练习,缺乏真正的音乐感染力。然而,这本教程里的选曲,虽然基础部分涵盖了所有必需的音阶和琶音练习,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那些“小练习曲”。它们的设计非常巧妙,节奏型和指法转换都很有新意,不像那些老掉牙的练习曲那样单调乏味。更重要的是,教材对乐曲的处理,比如力度记号(p, f, cresc. 等)和表情记号(legato, staccato 等)标注得非常细致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至关重要,很多教材在这方面是极其吝啬的,导致学生拿到谱子后,要么不知道怎么处理,要么就一律用平均用力的方式吹过去。另外,配套的CD虽然是附属品,但它的价值不容小觑。我让我的学生听了标准范奏后,让他们自己去对比自己的演奏,立刻就能发现他们在音准、节奏和时值上的差异。这种“听觉矫正”比老师口头说一千遍都管用。我用这本书教了一个月,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如何吹出声音”的理解比以前深刻了许多,他们开始在意每一个音符背后的音乐意图,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成指法的机械运动。说白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平衡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需求。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对“管乐队标准化训练”这个概念持保留态度的,因为“标准化”有时意味着教条化和扼杀个性。然而,实际接触后,我的看法有所转变。这本书的“标准”并非死板的规则,而更像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最有效率的“工作流程”。它不仅仅教你如何发声,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发声。比如,它在讲解某个音符的指法时,会同时给出关于气流速度和唇部张力的建议,这是一种多维度的训练视角。我注意到教材中有一段专门讨论了如何处理长音的技巧,它不仅要求吹奏者保持音量恒定,还强调了音色的统一性,并给出了几个可以通过调整舌位来辅助控制气流的建议。这些细节是教科书式的,却又充满了实战经验的智慧。对于一个希望未来加入专业管乐队的演奏者来说,这种对“统一性”的强调是至关重要的。管乐队的精髓在于整体和谐,而整体和谐的前提是每个人都遵循一套被认可的、高效的演奏规范。这本书成功地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语言”框架,让所有学习者可以用同一种方式去理解和执行音乐。它的严谨性,反而为将来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因为它确保了你不会在技术上“跑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