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
第-节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 音乐教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特点
一、 注重音乐能力的培养
二、 遵循音乐艺术的特点
第-章 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节 审美性原则
一、 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
二、 遵循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
三、 知识与技能学习渗透在审美体验中
四、 强调师生审美活动的相互融合
第二节 教育性原则
一、 有意
二、 有机
三、 有度
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
第三节 实践性原则
一、 创设良好的音乐实践环境
二、 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
三、 注重音乐实践中的审美体验
四、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第四节 情感性原则
一、 情感体验进入教学目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三、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 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表现力
第五节 创造性原则
一、 兴趣是创造性学习的基本动力
二、 民主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证
三、 想象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基础
四、 探究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第六节 综合性原则
一、 优化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的相互综合
二、 注重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渗透与运用
三、 重视非艺术学科与音乐主线的有机结合
四、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相互联系
第二章 唱歌教学
第-节 唱歌基本技能的教学
一、净势
二、呼吸
三、发声
四、咬字吐字
五、不良嗓音的纠正
第二节 新歌教学
一、导入新课
二、范唱
三、简短讨论
四、学习歌词
五、学习歌曲
六、巩固
第三节 二声部合唱歌曲的教学
一、二声部全唱的准备练习
二、二声部合唱教学
第四节 变声期与嗓子的保护
一、变声期
二、嗓子的保护
第三章 唱游教学
第四章 器乐教学
第五章 音乐欣赏教学
第六章 识谱知识与视唱、听音教学
第七章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与学业考核
第八章 课外音乐活动
附录一 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与教学法
第-节 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
第二节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第三节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第四节 其他音乐教育体系
附录二 教案实例选
教案一、《上学歌》
教案二、一年级综合训练
教案三、《我向党来唱支歌》
《小学音乐教学法(修订版)》是1993年在1981年版《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修订的,并于2007年作了进一步修订。它既是师范院校的试用教材,又可供小学音乐教师进修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参考。《小学音乐教学法(修订版)》以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为重点,内容有绪论、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唱歌教学、唱游教学、器乐教学、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小学音乐教学计划与成绩考察和课外音乐活动等9个部分。
编辑推荐
《小学音乐教学法(修订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我一直认为,学习音乐理论最大的障碍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符号系统与实际的演奏体验联系起来。《节奏的艺术与节拍的秘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完全聚焦于节奏,但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拍号和时值的划分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律动感”的本质。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讨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奏处理差异,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书中对于复杂复节奏和切分音的处理,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大师级演示。它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动态的肢体动作建议(虽然是文字描述,但想象空间很大),让你能“用身体去感受”节奏的起伏和张力。我特别欣赏它关于“自由速度”与“固定节拍”之间平衡的讨论,这在很多教材中都是被忽略的灰色地带。读完这本书,我立刻拿起了我的架子鼓和钢琴,尝试用新的视角去解析我以前觉得难以把握的爵士乐片段,收获立竿见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打击乐大师在你耳边低语,指导你如何把时间切割成有生命力的律动。
评分关于调式和转调的理论学习,我过去总是觉得云里雾里,各种“借用”、“关系”的概念让人头疼。直到我读了《色彩斑斓的音响:调式与转调的现代解析》。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似乎完全放弃了传统的“严格功能和声”框架,转而用一种更偏向印象派和后浪漫主义音乐的视角来解析调性色彩的变化。它没有一味地强调大小调,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详细剖析了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之间的细微情感差别,以及教会模式(Church Modes)是如何在现代音乐中被“重新着色”的。作者在讲解转调时,引入了“色彩过渡”的概念,而不是生硬地寻找共同音或关系调,这使得整个过程变得非常流畅和自然。我尤其喜欢它里面关于“模糊调性”的讨论,它引用了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作为案例,展示了如何在不完全脱离调性的情况下,创造出迷离、梦幻的听觉效果。对于希望从古典和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探索更丰富和声语言的进阶学习者,这本书绝对是提供了绝佳的理论支撑和艺术引导。
评分很少有教材能做到像《记谱艺术与乐谱的阅读效率提升指南》这样,将技术性和实用性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本书关注的是音乐的“载体”——记谱法,但它的深度远超出了简单的五线谱规则。它系统地梳理了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不同时期记谱风格的演变,这对于理解早期音乐作品的演奏意图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针对现代乐谱的阅读效率提出了大量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视觉分组来快速识别复杂的复节奏,如何利用不同的力度符号和演奏法标记来预判音乐的能量流。书中甚至有一章专门探讨了电子记谱软件的使用哲学,告诉我们如何设置模板以确保乐谱的专业度和可读性,而不是仅仅让软件把音符“打”出来而已。对于需要大量排版、编曲或者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让我意识到,清晰的记谱本身就是音乐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读懂谱子背后的“设计思路”,能极大地提高我们与音乐文本的互动质量。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部分基础乐理书籍都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过于简化以至于失真。但是这本《听觉训练与旋律创造实践》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把“听觉”和“创作”这两个常常被割裂的环节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本书不是让你死记硬背大小调的音阶和固定音程的名称,而是要求你“听出来”并“唱出来”。它里面的听写练习设计得极其巧妙,从单音进行到复杂的四部和声听写,难度曲线设计得非常平滑自然。更让我惊喜的是,它配套的在线资源非常丰富,有大量的音频素材供你对照练习。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旋律动机发展”的章节,它通过列举大量经典的乐句变形手法,手把手教你如何将一个简单的四小节旋律扩展成一段完整的、具有逻辑性的音乐主题。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看音乐的耳朵和动手写音乐的脑子都被“激活”了,不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思维的构建。这本书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让你“知道”乐理,而是让你“成为”一个能用耳朵、用乐器、用头脑思考音乐的人。
评分哇,这本新出的《旋律之光:初阶和声探索》简直是音乐理论学习者的福音啊!我最近刚入手,光是翻阅目录就被它详尽的结构吸引住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动辄把复杂的概念堆砌在一起的书籍那样让人望而生畏,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其清晰,从最基础的音高、音程概念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入和弦的构建与转位。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心理,每讲解一个新知识点都会配上大量的、富有代表性的音乐实例,这些例子选取的角度都很巧妙,既能展现理论的严谨性,又不失音乐的悦耳动听。特别是关于“功能和声”的讲解部分,它没有停留在枯燥的规则罗列上,而是通过深入分析巴赫和莫扎特的一些小片段,将抽象的理论“可视化”了,让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了和声进行背后的情感驱动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留白充足,乐谱示例清晰易读,即便是需要手写记谱练习的部分,也为读者留足了空间。对于任何想要打下扎实和声基础,又不想被传统教本的沉闷吓跑的人来说,这本绝对是首选。我个人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学习体验,感觉它能帮我跨越理论学习中的那道最难的“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