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曆
樂麯簡介
樂隊編製
1 長江源
樂麯開始是描寫貢嘎雪山的黎明與雲海,接著逐步引嚮高潮。太陽升起來瞭,極目遠眺,東麵是一望無際的川西平原,西麵遠處是長江的源頭——青藏高原,連綿的雪峰在燦爛的陽光普照下光芒四射,祖國的山河雄偉壯麗。
2 土傢之舞
這一樂章描繪瞭土傢族的男女老少在勞動之餘跳著擺手舞,舞姿粗獷豪放,充滿樂觀主義精神,錶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3 巫峽煙雨
世界的長江三峽之一“巫峽”,江流迂迴麯摺,兩岸崇山峻嶺。音樂通過對巫峽的典型景色——煙雲繚繞,煙雨朦朧,遠處秀麗的神女峰時隱時現,令人想往——的描繪,錶現祖國山河的如此多嬌。
4 秭歸端午節
秭歸是我國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每年端午這,人們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樂麯通過對這一節日的描寫來錶達我國人們對屈原的懷念,錶達鄂西山區的風土人情。以龍舟競賽結束全麯,象徵我國人民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
鍾信明,1935年齣生於廣西南寜市。1951年考入廣州華南文學藝術學院,1953年院係調整閤並到武漢,1956畢業於中南音專作麯係。1956年初赴天津中央音樂學院,在前蘇聯閤唱指揮與基本樂科專傢巴拉曉夫班和作麯專傢阿拉波夫班聽課。同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指揮係樂隊指揮專傢班,師從前蘇聯指揮傢謝·格·迪利濟也夫,1958年7月結業返漢。現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
從藝幾十年,主要從事作麯與指揮的教學工作,學生分布世界各地,多為各單位的業務骨乾。主要作品有:《水庫隨想麯》、交響組麯《長江畫頁》、《第二交響麯》、笛子協奏麯《巴楚行》、交響詩《1997前奏麯》等十多部大、中型交響音樂作品。其中多部作品在交響音樂作品比賽中獲奬。1989年在北京音樂廳,由中央樂團演奏,韓中傑指揮,成功地舉辦瞭個人交響音樂作品音樂會。音樂會的實況,由中國廣播電颱用多國語言嚮全世界播放介紹。1991年,《第二交響麯》由袁方指揮日本廣島交響樂團在日本公演,受到世界同行與聽眾的廣泛贊譽。鍾信明的《九歌》交響麯、小提琴協奏麯《鄉情》、《慶典序麯》、交響組麯《長江畫頁》、《第二交響麯》等作品,先後由中國國傢交響樂團、中國廣播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演奏並錄製唱片,中國唱片總公司、中國唱片公司廣州公司齣版發行。作品《展覽會》則早在1960年,由上海電影樂團演奏,上海唱片公司齣版快轉唱片。
作為一名富有激情的樂隊指揮,鍾信明長達四十多年擔任武漢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指揮。曾與一些中外音樂傢閤作演齣,指揮過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武漢交響樂團等。由於在音樂事業上作齣的傑齣貢獻,鍾信明榮獲湖北省首屆“文藝明星奬”和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俗津貼。2011年又榮獲“第四屆湖北音樂金編鍾奬”終身成就奬。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真的讓人感覺到齣版方對音樂知識産權的尊重和對讀者體驗的重視。我之前購入過一些同類樂譜,它們往往因為裝訂太緊或者紙張太薄,導緻在演奏時無法完全平攤,嚴重乾擾瞭演奏的流暢性。然而,這本《當代華人作麯傢麯庫交響組麯長江畫頁1963總譜》顯然在這方麵做瞭大量的優化。這種對實體書體驗的堅持,在如今這個“速食”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仿佛在提醒我們,嚴肅的藝術創作,理應配以同樣嚴肅和高品質的呈現方式。我甚至可以預見,這本書會成為我書架上一個重要的坐標點,代錶著我對特定時期、特定作麯傢群體的關注和研究深度。它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感,當你鄭重地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鋪展開來時,你已經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朝聖。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指揮愛好者,我對於學習和分析大型管弦樂總譜有著近乎偏執的狂熱。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符閤我的閱讀習慣,五綫譜的行距和字體大小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使在光綫不太理想的情況下,也能保證關鍵的聲部綫條清晰可辨。我注意到,在一些復雜對位段落的處理上,聲部的劃分邏輯性極強,這對於快速建立起整體的聽覺圖像至關重要。總譜中對速度標記、力度變化以及演奏提示的詳盡標注,顯示齣這部作品在創作上的嚴謹性。我猜想,如果能有一套高質量的錄音作為參考,這本書的價值會呈幾何級數增長,但即便沒有,光是自行腦補這些錯綜復雜的聲部綫條交織在一起時的效果,也已經是一種莫大的享受瞭。它就像是一份詳細的“施工圖”,讓我能夠想象齣數百件樂器共同構建齣磅礴氣勢的場景,這比任何聽覺體驗都更具啓發性。
評分這本《當代華人作麯傢麯庫交響組麯長江畫頁1963總譜》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帶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承載的重量。我拿到書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紙張的質感很不錯,印刷的清晰度也讓人滿意,這對於樂譜來說至關重要,畢竟在演奏或者學習時,任何一個模糊不清的記號都可能造成誤判。這本書的裝幀看起來非常紮實,應該能經得起多次翻閱和使用,這一點對於經常需要查閱和分析樂譜的音樂工作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翻頁時不會輕易卡住,展開後也能平整地平鋪在琴架上,這都是提升使用體驗的加分項。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到樂譜的細節中去研究具體的和聲走嚮和配器技巧,但僅從這本書的物料和製作工藝來看,它顯然是一份精心準備的、值得珍藏的音樂資料。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靜靜地躺在那裏,就散發齣一種對音樂的敬畏感。這種對實體齣版物質量的堅持,在數字時代顯得尤為可貴。
評分我嘗試著快速翻閱瞭一下這本書的目錄和前言部分(假設有的內容),那些關於作麯傢創作背景的敘述,以及對《長江畫頁1963》這部作品宏大構思的介紹,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讓我聯想到那個特定曆史時期,華人音樂傢是如何在全球音樂思潮中尋找自己的聲音,如何將本土的文化元素與西方交響樂的體裁進行深度融閤的。這本總譜的齣現,無疑為研究那個年代的音樂發展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的參照點。我個人對研究音樂史上的“斷代”和“轉摺點”非常感興趣,而1963年這個時間點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我期待著能深入分析其中運用的民族調式和交響配器的創新手法,看看作麯傢是如何用管弦樂隊這一強大的載體來描繪“長江”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的。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們這些緻力於傳承和發展華人音樂文化的研究者來說,簡直就是雪中送炭,它填補瞭某些研究領域的空白,讓我們可以直接觸摸到那段曆史的迴響,而不是僅僅依賴二手資料的轉述。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音樂愛好者角度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亞於一部重要的文學經典被重新校訂齣版。它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特定文化符號——“長江”——如何被當代藝術語言轉譯的絕佳途徑。當我研究其他國傢的交響詩時,常常會發現他們對本國地理或曆史的描繪是如何融入到和聲與鏇律中的。這本書無疑代錶瞭華人音樂傢在進行文化錶達時所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非常好奇,1963年的這部作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它所要傳達的民族自信心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是如何通過具體的音符和配器技巧被巧妙地“編碼”進去的。這本書提供的是一把鑰匙,它能開啓我對特定時代藝術創作心路曆程的理解,這遠超齣瞭單純學習演奏技巧的範疇,更像是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