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交响组曲长江画页1963总谱 音乐书籍 音乐曲谱

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交响组曲长江画页1963总谱 音乐书籍 音乐曲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达敏 译
图书标签:
  • 当代音乐
  • 华人作曲家
  • 长江画页
  • 交响组曲
  • 总谱
  • 音乐书籍
  • 音乐曲谱
  • 1963
  • 古典音乐
  • 中国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花城
ISBN:9787536045798
商品编码:29867536881
丛书名: 新格罗夫爵士乐词典(第2版)(精)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 书名: 总谱 交响组曲(长江画页)1963(附1CD) 钟信明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定价: 58
  • 出版社名称: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年9月
  • 作者: 钟信明
  • 书名: 总谱 交响组曲(长江画页)1963(附1CD) 钟信明 湖南文艺出版社
  • ISBN编号: 9787540468958

 

个人简历
乐曲简介
乐队编制

1 长江源

乐曲开始是描写贡嘎雪山的黎明与云海,接着逐步引向高潮。太阳升起来了,极目远眺,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川西平原,西面远处是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峰在灿烂的阳光普照下光芒四射,祖国的山河雄伟壮丽。
2 土家之舞
这一乐章描绘了土家族的男女老少在劳动之余跳着摆手舞,舞姿粗犷豪放,充满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 巫峡烟雨
世界的长江三峡之一“巫峡”,江流迂回曲折,两岸崇山峻岭。音乐通过对巫峡的典型景色——烟云缭绕,烟雨朦胧,远处秀丽的神女峰时隐时现,令人想往——的描绘,表现祖国山河的如此多娇。
4 秭归端午节
秭归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每年端午这,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乐曲通过对这一节日的描写来表达我国人们对屈原的怀念,表达鄂西山区的风土人情。以龙舟竞赛结束全曲,象征我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钟信明,1935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1951年考入广州华南文学艺术学院,1953年院系调整合并到武汉,1956毕业于中南音专作曲系。1956年初赴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在前苏联合唱指挥与基本乐科专家巴拉晓夫班和作曲专家阿拉波夫班听课。同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乐队指挥专家班,师从前苏联指挥家谢·格·迪利济也夫,1958年7月结业返汉。现为武汉音乐学院教授

        从艺几十年,主要从事作曲与指挥的教学工作,学生分布世界各地,多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主要作品有:《水库随想曲》、交响组曲《长江画页》、《第二交响曲》、笛子协奏曲《巴楚行》、交响诗《1997前奏曲》等十多部大、中型交响音乐作品。其中多部作品在交响音乐作品比赛中获奖。1989年在北京音乐厅,由中央乐团演奏,韩中杰指挥,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交响音乐作品音乐会。音乐会的实况,由中国广播电台用多国语言向全世界播放介绍。1991年,《第二交响曲》由袁方指挥日本广岛交响乐团在日本公演,受到世界同行与听众的广泛赞誉。钟信明的《九歌》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乡情》、《庆典序曲》、交响组曲《长江画页》、《第二交响曲》等作品,先后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并录制唱片,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公司出版发行。作品《展览会》则早在1960年,由上海电影乐团演奏,上海唱片公司出版快转唱片。

       作为一名富有激情的乐队指挥,钟信明长达四十多年担任武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指挥。曾与一些中外音乐家合作演出,指挥过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武汉交响乐团等。由于在音乐事业上作出的杰出贡献,钟信明荣获湖北省首届“文艺明星奖”和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俗津贴。2011年又荣获“第四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终身成就奖。

 


《交响组曲:长江画卷——当代华人作曲家音乐遗产探析》 图书简介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当代华人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独特贡献。不同于聚焦于单一作品或特定时期的研究范式,本书采取宏观视角,以“长江画卷”为核心意象,象征着华人音乐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地域文化积淀,力求勾勒出一部立体的、具有时代精神的华人交响音乐发展史。本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作曲家手稿片段及首次披露的创作手记,辅以详尽的音乐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华人交响乐发展脉络的深度窗口。 第一部分:时代的回响与民族的基因——早期探索与文化根基的重塑 (1950s-1970s) 本部分重点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作曲家在探索如何将西方交响音乐语言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有效融合的初期尝试。 1. 民族音乐的“转译”: 详细分析了以管弦乐队为载体,如何吸纳戏曲、说唱、民歌等民间音乐语汇的早期作品。考察了特定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首次被系统地纳入标准交响乐队编制后的配器技术演变。 2. 宏大叙事与历史主题: 这一时期的交响作品往往肩负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本章通过对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早期作品的结构分析,探讨了“英雄史诗”题材在交响音乐中的表现手法,以及如何运用交响性的戏剧冲突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 3. 教育体系的奠基: 简要回顾了这一阶段音乐学院在交响写作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工作,这对后续人才喷发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思想解放与风格多元——改革开放后的创作高峰 (1980s-1990s) 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恢复,当代华人作曲家迎来了创作的“黄金十年”。本部分将研究这一时期作品在技术和观念上的巨大飞跃。 1. 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引介与消化: 全面梳理了序列主义、十二音技法、电子音乐元素、偶然音乐等西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先进作曲技术是如何被引入中国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中。重点分析了不同作曲家对这些新技术的“本土化”处理方式,避免了简单的模仿,形成了具有个人特征的“后现代”声音景观。 2. “抒情性”的回归与哲学思考: 剖析了在宏大叙事退潮后,作品重心如何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内心世界及哲学命题的探究。探讨了如何通过交响织体、和声语言的复杂化来表达内省、忧郁、孤独或对现代性焦虑的反思。 3. 地域文化的多维呈现: 考察了作曲家如何超越单一的“民族乐派”标签,转而从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如巴蜀音乐、江南丝竹、边疆音乐)中汲取灵感,并通过现代配器法,创造出既具文化辨识度又符合世界交响乐潮流的作品。本部分将侧重于对配器色彩学(Orchestration Coloristics)的深入研究。 第三部分:全球视野下的身份建构——当代华人作曲家的国际对话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当代华人作曲家的创作不再局限于本土语境,而是直接参与到全球音乐生态的对话之中。 1. 跨文化交流的成果: 分析了大量受邀为国际知名乐团创作的作品,考察其在应对不同文化背景听众时,作曲家所采取的策略。讨论了“东方美学”在国际语境中被如何重新定义和阐释。 2. 技术革新与声音实验: 聚焦于电子媒介、计算机辅助创作在当代华人交响作品中的应用。研究了作曲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扩展传统交响乐队的声音边界,探索新的音响空间和时间结构。 3. 室内交响的勃兴与小型乐队的潜力: 考察了在大型交响音乐之外,室内交响(Chamber Symphony)和管弦乐合奏(Ensemble Music)在当代华人作曲家群体中的流行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音乐结构精炼化的影响。 4. 对“中国故事”的新叙事: 探讨了当代作曲家如何处理更具复杂性的“中国故事”——例如城市化进程、历史记忆的碎片化、全球化下的身份认同等,并将其融入交响组曲的叙事框架之中。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采用音乐文本分析、历史文献考证、作曲家访谈(部分为二手资料整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每件重要的作品分析都包含对总谱的详尽解读,包括和声语言、对位手法、主题发展以及配器技巧的剖析。本书力图摆脱简单的流派划分和标签化描述,致力于展示当代华人作曲家群体在多元、复杂、快速变化的全球音乐环境中,持续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艰辛历程与丰硕成果。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高等音乐院校的作曲、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职业乐团的演奏家、指挥家;以及对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音乐发展趋势,特别是亚洲当代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广大音乐爱好者。 结论:流动的文化景观 《交响组曲:长江画卷》最终试图呈现的,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音乐景观。当代华人作曲家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汇点上,他们既继承了深厚的民族遗产,又积极拥抱全球化的技术与观念。他们的交响音乐,如同长江水系,源头明确,流向却千变万化,共同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充满生命力的当代音乐长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的让人感觉到出版方对音乐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重视。我之前购入过一些同类乐谱,它们往往因为装订太紧或者纸张太薄,导致在演奏时无法完全平摊,严重干扰了演奏的流畅性。然而,这本《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交响组曲长江画页1963总谱》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优化。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坚持,在如今这个“速食”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仿佛在提醒我们,严肃的艺术创作,理应配以同样严肃和高品质的呈现方式。我甚至可以预见,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一个重要的坐标点,代表着我对特定时期、特定作曲家群体的关注和研究深度。它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当你郑重地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铺展开来时,你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朝圣。

评分

我尝试着快速翻阅了一下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部分(假设有的内容),那些关于作曲家创作背景的叙述,以及对《长江画页1963》这部作品宏大构思的介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让我联想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华人音乐家是如何在全球音乐思潮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如何将本土的文化元素与西方交响乐的体裁进行深度融合的。这本总谱的出现,无疑为研究那个年代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参照点。我个人对研究音乐史上的“断代”和“转折点”非常感兴趣,而1963年这个时间点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期待着能深入分析其中运用的民族调式和交响配器的创新手法,看看作曲家是如何用管弦乐队这一强大的载体来描绘“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的。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华人音乐文化的研究者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它填补了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让我们可以直接触摸到那段历史的回响,而不是仅仅依赖二手资料的转述。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音乐爱好者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亚于一部重要的文学经典被重新校订出版。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特定文化符号——“长江”——如何被当代艺术语言转译的绝佳途径。当我研究其他国家的交响诗时,常常会发现他们对本国地理或历史的描绘是如何融入到和声与旋律中的。这本书无疑代表了华人音乐家在进行文化表达时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非常好奇,1963年的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所要传达的民族自信心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是如何通过具体的音符和配器技巧被巧妙地“编码”进去的。这本书提供的是一把钥匙,它能开启我对特定时代艺术创作心路历程的理解,这远超出了单纯学习演奏技巧的范畴,更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当代华人作曲家曲库交响组曲长江画页1963总谱》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重量。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的清晰度也让人满意,这对于乐谱来说至关重要,毕竟在演奏或者学习时,任何一个模糊不清的记号都可能造成误判。这本书的装帧看起来非常扎实,应该能经得起多次翻阅和使用,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和分析乐谱的音乐工作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翻页时不会轻易卡住,展开后也能平整地平铺在琴架上,这都是提升使用体验的加分项。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乐谱的细节中去研究具体的和声走向和配器技巧,但仅从这本书的物料和制作工艺来看,它显然是一份精心准备的、值得珍藏的音乐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静静地躺在那里,就散发出一种对音乐的敬畏感。这种对实体出版物质量的坚持,在数字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指挥爱好者,我对于学习和分析大型管弦乐总谱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五线谱的行距和字体大小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在光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关键的声部线条清晰可辨。我注意到,在一些复杂对位段落的处理上,声部的划分逻辑性极强,这对于快速建立起整体的听觉图像至关重要。总谱中对速度标记、力度变化以及演奏提示的详尽标注,显示出这部作品在创作上的严谨性。我猜想,如果能有一套高质量的录音作为参考,这本书的价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即便没有,光是自行脑补这些错综复杂的声部线条交织在一起时的效果,也已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了。它就像是一份详细的“施工图”,让我能够想象出数百件乐器共同构建出磅礴气势的场景,这比任何听觉体验都更具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