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序罗斌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由崔世光本人主理、修改并重新编辑曾经出版过的一些作品的“标准版”。特别实在演奏提示方面,有关踏板的详细用法,以及必要的指法标注等等,都有较为详细的注释。 作者简介 钢琴家/作曲家。曾经担任中央乐团驻团独奏家兼创作组成员。1984年赴美Syracuse大学音乐艺术学院深造获钢琴/作曲两个硕士学位,后受聘任教六年。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钢琴音乐,曾在英国奥德堡音乐节,迈阿密全美音乐教师年会上专题讲座。现居香港,为香港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大学特聘钢琴导师。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专业,清晰的五线谱示例穿插在文字论述中,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见。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有些教学书籍过于偏重学术研究,读起来晦涩难懂;而有些则流于表面,操作性不强。我希望这本书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比如在讨论某个技术难点时,能够立刻引用一首具体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曲目片段进行示范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最期待的是关于如何通过“思考”来优化身体动作的章节,毕竟,钢琴演奏的高境界,往往是心手合一的境界,而不是单纯的肌肉记忆堆砌。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来对待这本书的,毕竟“所罗门·米科夫斯基”这个名字在专业圈子里是极具分量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感觉”如何转化为“技术”的桥梁。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里有了一个非常美妙的音乐构想,但在手指触键的瞬间,那种美感就丢失了。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剖析这种从内心到指尖的转化过程,也许是通过细致的肌肉控制讲解,或者更深层次的听觉训练方法。此外,对于那些被演奏者忽视的乐谱标记,例如不同的重音记号或者速度变化的要求,我期待能从中获得全新的、更具说服力的诠释。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性,我打算把它作为未来几年内我练习的“案头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墨绿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庄重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之中。我一直对钢琴演奏的细节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学习那些复杂的古典曲目时,总感觉自己的演奏缺少了一层“呼吸感”。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白,但其中的“传奇”二字却让我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能够启发演奏者心灵的指南。在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那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都透露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重视。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那些高深的音乐理论转化为我们日常练习中可以操作的技巧。尤其是那些关于如何处理乐句的连贯性和情感表达的部分,一直是我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评分拿到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它的索引和附录部分,这通常能反映出一本书的覆盖范围和深度。这本书的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钢琴演奏中所有可能遇到的技术名词和音乐术语,这让我对它的全面性有了信心。我更关注的是那些不太为人关注的方面,比如乐曲分析的深度,以及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理解融入到现代演奏中去。一个真正的演奏大师,他的解读必然是多维度的。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宏大的视野,让我在练习肖邦时,不仅能感受到浪漫主义的激情,还能触及到巴洛克时期遗留下的结构美感。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才是一个优秀的教学材料所应提供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而是真正为严肃的音乐学习者准备的工具书。从目录的排布就能看出编者在结构上的用心良苦,每一章的逻辑推进都显得十分自然,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揭开钢琴演奏的神秘面纱。我特别关注那些提到“演奏提示”的章节,因为在我的经验中,很多教科书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却很少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是最好的选择”。我真心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独到见解,也许是关于不同品牌钢琴的触感差异处理,或是针对特定作曲家作品的个性化建议。这种细节上的关注,往往是区分普通演奏者和真正艺术家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