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与文化》由施咏著,本书的理论价值与意义还在于:
于对基本乐理的学科划分、课程内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提出与以往音乐理论界、教育界所不同的创新观点与教学研究方法模式:
1.反对将乐理一味划归技术理论系列的观点,提出乐理也是一门以人文学科为内涵的课程。
2.将课程的教学目的提升到开发音乐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的高度,使得乐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3.体现多学科综合的理念,在部分章节分别涉及到文学、美学、律学、乐学、史学、声学等学科相关知识的渗透,以加强对音乐文化的全面考察与深层认知。
4.重视母语教育,加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体现中国民族乐理特色。
5.在写作中除了规范性、知识性、学术性的要求以外,还体现了的趣味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导读(自序)
“休止”休矣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此时无“绳”胜有“绳”
三、无声之处情亦浓
第二章音乐时速
一、速度的本质与表现作用
二、速度记号的表情含义
三、节拍器及其使用
四、速度的选择与确立方法
第三章节奏漫谈
一、节奏是运动的秩序
二、节奏现象无所不在
三、小节性节拍的类别
四、小节解放——隐伏节拍
五、节奏对位——交错拍子
六、流动建筑——等差数列
七、固定节奏型
八、中国节拍体系中的板眼论
第四章弹性节拍
一、弹性节拍的起源
二、Rubato在西方音乐中的应用
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弹性节拍
第五章音乐散文
一、自由节拍的应用范围
二、中国音乐中的散板体系
三、散节拍的文化内涵
四、散板的形散与神凝
第六章美音求源
一、音色的心理属性
二、音色的物理构成
三、音色的艺术表现
四、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音色表现
五、音色的多元拓展
第七章强弱“相对论”
一、物理心理与强弱相对
二、风格流派与强弱相对
三、听觉差异与强弱相对
四、力度表现与强弱相对
五、文化背景与强弱相对
小结
第八章音程协和论
一、协和本质论
二、协和演化论
三、协和相对论
第九章音程应用论
一、一度音程
二、二度音程
三、三度音程
四、四度音程
五、五度音程
六、六度音程
七、七度音程
八、八度音程
九、八度以上音程
十、中国民族音乐中的音程表现应用
第十章声无定高
一、音准的尺度
二、音准的律制影响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声无定高的普遍意义
第十一章五音大成
一、五声起源说
二、五声简约说
三、五声说
第十二章从宫观念
一、从宫观念源远流长
二、从宫观念与“中和之美”
三、“从宫”与传统乐学理论
四、“从宫”与调式和声理论
第十三章调式思维
一、调式的形成与发展
二、宫角主宰音程的效用性
三、非主音结尾
四、调式的色彩及其影响因素
五、调式隐伏
六、转调中的多元文化
第十四章旋法魔术
一、旋律的民族性
二、旋律的地域性
三、旋律的语言性
四、旋律的变奏性
附录:多元文化视野下基本乐理学科体系构建
一、传统与现代
二、民族与世界
三、技术与文化
四、逻辑性与科学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乐理与文化》主要内容经过了十年的使用,其阅读对象定位主要是大学音乐专业的理论教师、高等艺术院校中的研究生,或至少已学过传统《基本乐理》这门课程的中高年级的本科生,以及有志于提高自身音乐修养与开阔艺术视野的音乐爱好者们。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充满了古典韵味,米黄色的纸张散发着旧书特有的温和光泽,触感细腻而厚重,让人一翻开就能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敬畏与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封面的字体排版简洁大气,那几行铅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沉淀感,尤其是在光线下,能捕捉到一些细微的纹理变化,体现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仅凭这份外在的质感,便足以勾起我对音乐理论体系的探究欲望。它不像是那种追求快餐式阅读的工具书,反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抚摸一下它的封面,感受那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品味,绝非浮光掠影之作。我期待着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音乐理解的大门,用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音乐规则。
评分初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结构组织上的严谨与逻辑的清晰。那种教科书式的布局,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乐章过渡,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思绪引导向下一个知识点。我注意到目录的设计极具层次感,主题的划分精确到仿佛是在解剖一个复杂的和声结构,每一个小节的标题都像是一个精准的音符,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而和谐的音乐殿堂。这种条理分明的叙事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不会让你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理论碎片中,而是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上升路径。我尤其欣赏它在概念阐述上所展现出的耐心,那种不厌其烦地从基础概念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人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时刻关注着读者的吸收进度,确保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不留知识盲区。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乐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书籍中对于“文化”一词的诠释深度。我期待看到乐理这套工具如何与更广阔的人文领域发生化学反应,如何解释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音乐表达的差异性。这本书的开篇似乎就暗示了一种超越纯粹技术分析的取向,它似乎在暗示,每一个音符的选择、每一个和弦的进行,都深深根植于其诞生的土壤之中。我希望它能解答那些关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深层疑问,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它就是这样”的陈述层面。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往往是区分一本优秀理论著作和一本卓越文化著作的关键所在,我带着这样的期许,准备进入它的核心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可以说是匠心独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的直观性。在处理那些抽象的、需要视觉辅助才能理解的乐理概念时,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千篇一律的呆板五线谱图例。相反,我看到了一些富有创意的图表和示意,它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信息,其本身的美学设计也值得称道。例如,某些复杂的调式变化在图示中被描绘得如同精巧的几何图形,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视觉上的美感,对于长期面对复杂符号的音乐学习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它有效地缓解了长时间阅读纯文字带来的视觉疲劳。可以说,在图文结合的处理上,作者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当代读者阅读习惯的深刻理解,将理论知识“视觉化”的功力可见一斑。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带来了一种略带学术气息的庄重感,但很快,这种距离感就被作者在行文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洞察力所打破。它并非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在严谨的论述中,嵌入了一些富有哲思和文化背景的引申。你能感受到,作者在讲解一个看似枯燥的音程关系时,是如何将其与某种时代思潮或地域文化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维度,让“乐理”不再仅仅是一套操作手册,而成为了解读人类情感与社会变迁的一种独特视角。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规则,而是在聆听关于音乐本体与它所处的时代精神之间的对话,那种深层的共鸣感,是很多纯粹的技术书籍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