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而歌
——写给“鹏城歌飞扬”原创音乐促进计划星光十年
鹏城歌飞扬
——深圳向世界递出的精彩音乐名片
第I部分星光掠影
历届鹏城歌飞扬年度颁奖
鹏城歌飞扬特别活动
2007年10月22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2008年5月16日汶川地震义演
2008年9月北川中小学音乐支教
2009年2月14日美国洛杉矶帕萨蒂娜剧院
2010年4月涌泉行动
2012年9月10日北京世纪剧院
鹏城歌飞扬鹏歌十年研讨会
鹏城歌飞扬海报集锦
第二部分星光心语
第三部分星光文萃
原创音乐与广电传媒“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以深圳广电集团原创音乐平台“鹏城歌飞扬”为例
音乐广播推动城市原创音乐发展
——以深圳音乐频率“鹏城歌飞扬”为例
附录
历届鹏城歌飞扬年度获奖名单
星光十年大事记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针对歌迷出版的音乐主题项目的纪念精装图书,都颇受歌迷喜爱。其中接力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纵贯线经典旅程》比较具有代表性。相比起来,《鹏城歌飞扬:深圳原创音乐星光十年掠影(2003-2012)》全面集合了大量鹏歌十年的第I手官方资料,因而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鹏城歌飞扬”是本土音乐重要的扶植者,其中涌现了许多当今本土流行音乐界的明星,无论对于鹏歌的粉丝、本土音乐的拥护者、还是本土歌星的歌迷,这本画册都颇具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鹏城歌飞扬:深圳原创音乐星光十年掠影(2003-2012)》集合了“鹏城歌飞扬”十年来的演出的图像、文字、海报、获奖名单等珍贵资料,以及来自社会、文化各界人士对鹏歌的寄语等内容,是对鹏歌十年历程的一个全面总结,向读者展现了鹏歌十年的整体风貌。
自2003年深圳广播电台飞扬971全力推行的“鹏城歌飞扬深圳原创音乐发展促进计划”开始,2013年它迎来十周年纪念。作为深圳市政府扶植“文化立市”的重要项目之一,“鹏城歌飞扬”发展十年来,硕果累累。很多富有创意、富有创作能力的音乐人把握住机会,通过这个平台走向我国,唱响世界。而中国的流行音乐,也正因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推动,鹏城歌飞扬的坚持,得以在原创领域上展现非凡的精彩。
目录
为时代而歌
——写给“鹏城歌飞扬”原创音乐促进计划星光十年
鹏城歌飞扬
——深圳向世界递出的精彩音乐名片
第I部分星光掠影
历届鹏城歌飞扬年度颁奖
鹏城歌飞扬特别活动
2007年10月22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2008年5月16日汶川地震义演
2008年9月北川中小学音乐支教
2009年2月14日美国洛杉矶帕萨蒂娜剧院
2010年4月涌泉行动
2012年9月10日北京世纪剧院
鹏城歌飞扬鹏歌十年研讨会
鹏城歌飞扬海报集锦
第二部分星光心语
第三部分星光文萃
原创音乐与广电传媒“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以深圳广电集团原创音乐平台“鹏城歌飞扬”为例
音乐广播推动城市原创音乐发展
——以深圳音乐频率“鹏城歌飞扬”为例
附录
历届鹏城歌飞扬年度获奖名单
星光十年大事记
内容推荐
《鹏城歌飞扬:深圳原创音乐星光十年掠影(2003-2012)》集合了“鹏城歌飞扬”十年来的演出的图像、文字、海报、获奖名单等珍贵资料,以及来自社会、文化各界人士对鹏歌的寄语等内容,是对鹏歌十年历程的一个全面总结,向读者展现了鹏歌十年的整体风貌。
自2003年深圳广播电台飞扬971全力推行的“鹏城歌飞扬深圳原创音乐发展促进计划”开始,2013年它迎来十周年纪念。作为深圳市政府扶植“文化立市”的重要项目之一,“鹏城歌飞扬”发展十年来,硕果累累。很多富有创意、富有创作能力的音乐人把握住机会,通过这个平台走向我国,唱响世界。而中国的流行音乐,也正因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推动,鹏城歌飞扬的坚持,得以在原创领域上展现非凡的精彩。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时光沉淀感的封面,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记得我刚拿到手的时候,甚至不舍得马上翻开,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的纹理和字体,能感受到设计者在细节上花的心思。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轻易泛黄或损坏,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历史记录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更不用说,排版布局的处理也极为考究,无论是文字的间距还是插图的排布,都显得疏密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信息爆炸的压迫感。特别是那些老照片的印刷效果,色彩还原度很高,仿佛能从照片中听到当年舞台上的音浪,那种现场感和氛围感,是很多简单记录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字的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纪念品,值得每一个对那段音乐史有感情的人收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漫长而精彩的口述历史访谈。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和真诚,他/她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和时间线,更是在努力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精气神”。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幕后人物的刻画,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挣扎,都被娓娓道来,让人对深圳这座城市孕育出这些音乐火花背后的土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多篇章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激昂澎湃,如同高潮部分的演唱会,时而又转为沉静内敛,像是在深夜里与老友的促膝长谈,这种情绪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充满了代入感。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收获的喜悦,文字里流淌着一种近乎于“痴迷”的热情,正是这份热爱,才让这十年的光影得以如此鲜活地定格。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流畅性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呈现出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叙事魅力。它跳脱了那种传统编年史的刻板和枯燥,作者似乎更倾向于用一种近乎于“文学散文”的笔法来重构记忆中的场景。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享受,它更像是一个资深乐迷对青春往事的深情回忆录,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那些充满画面感的词汇运用,比如对特定时期舞台灯光颜色的描摹,对不同乐队之间风格差异的比喻,都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这种自由、奔放的叙事,很符合深圳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读完后,脑海中构建的不是一堆孤立的事件点,而是一条连贯的、充满情感张力的时代河流。
评分这本书所展现的“十年掠影”的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将视角局限在主流媒体曝光度最高的那些名字上,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张全景式的图谱。无论是地下乐队的探索,还是校园民谣的兴起,亦或是跨界合作的尝试,作者都给予了相应的篇幅去记录和分析。这种“雨露均沾”的记录方式,体现了一种对整个音乐生态负责任的态度,它承认了每一个角落的努力和存在感,而不是只记录了“明星效应”下的那一小部分。这种全面的梳理,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回顾录”,更像是一份对那段时期本土文化土壤的全面土壤普查报告,让后来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一粒粒星光是如何汇聚成一片璀璨星河的,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动力和地域特色值得深入挖掘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我认为是其最核心的亮点之一。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著名作品或歌手的简单介绍上,而是深入到了那个音乐生态圈的肌理之中。我注意到作者对一些已经被淡忘的、甚至可以说已经“消失”的音乐活动、小型Live House的记载,这些细节往往是官方历史记录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但恰恰是这些“毛细血管”的记录,才构筑了整个音乐河流的脉络。比如,关于早期音乐人如何解决排练场地、如何应对版权问题的描述,这些都展现了那个特定时期特有的生存困境与创新精神。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且具体的地域样本,它不是宏观的理论探讨,而是微观的、活生生的案例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深圳制造”音乐现象的认知广度与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