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山歌拾遗

壮族传统山歌拾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壮族
  • 山歌
  • 传统音乐
  • 民俗
  • 广西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歌谣
  • 民间文学
  • 民族音乐
  • 拾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0626
商品编码:29904930480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壮族传统山歌拾遗
作者:杨昌雄[等]编著
定价:68.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59800626
印次:
版次:
装帧: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理论篇和山歌歌谱篇。理论篇着重分析了壮族传统山歌的文化特征,并对壮族传统山歌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如何继承发展繁荣提出了建议与对策。山歌歌谱篇,是从几百壮族传统山歌中精心整理而出,却脉络清晰,按照来源地划分,较好地呈现出不同地域壮族山歌的风格特点,从


《壮族传统山歌拾遗》内容不含的其他图书简介 以下是几部与《壮族传统山歌拾遗》主题不同,但具有独立内容和价值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广泛的阅读选择。 --- 1. 《徽州古建筑的材料科学与营造智慧》 作者: 李明德 著 出版社: 华东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680-5521-9 页数: 580页 定价: 128.00元 图书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领域,特别是徽州地域建筑技术与材料体系进行的一次深度剖析与跨学科研究。不同于侧重于民俗或艺术史的研究范式,《徽州古建筑的材料科学与营造智慧》将目光聚焦于实体材料的物理特性、传统工艺的工程原理,以及这些要素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演变。 全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部分 详述了徽州地区特有的木材选择与处理技术,包括不同树种的力学性能分析(如杉木、松木的抗弯强度与耐腐蚀性测试),以及传统的防腐防蛀工艺,如漆灰涂覆、烟熏处理的化学基础。研究团队通过现代材料分析手段,对出土或现存建筑构件中的胶合剂、灰浆成分进行了光谱分析,揭示了传统工匠对天然材料的精妙运用。 第二部分 深入探讨了砖、瓦、石材的应用与加工艺术。徽州多山的地理特征决定了石材在基础和墙体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本书详细描绘了“马头墙”的砌筑力学模型,分析了其在防火、抗风荷载方面的结构冗余设计。同时,对传统瓦片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釉料配方进行了考古学与材料学层面的复原性研究,解释了其优异的耐久性和排水性能。 第三部分 核心内容聚焦于营造智慧的传承。这部分内容跳出了简单的图纸复原,而是侧重于对传统工匠口述技艺和世代相传的“经验公式”进行系统化梳理。例如,对“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的节点受力分析,以及在无精确测量工具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墨斗”、“曲尺”实现高精度建造的几何学原理。本书特别收录了数十个关键营造节点的微观照片和三维重建模型,辅以详细的数学推导。 第四部分 展望了传统营造智慧在现代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潜力。作者认为,徽州古建筑所体现的就地取材、低能耗施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当代绿色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本书不仅是建筑史学家的参考资料,更是材料工程师和结构设计师寻求创新解决方案的实用手册。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现场测绘图、显微照片及工程力学模拟图表,文字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徽州建筑研究提供一个更加扎实和科学的视角。 --- 2. 《19世纪末期欧洲知识分子与“东方主义”的转向》 作者: 罗莎琳德·V. 霍尔姆斯 著;陈曦 译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1-30011-5 页数: 450页 定价: 98.00元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讨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化思潮变迁的学术专著。它并非关注政治或军事冲突,而是聚焦于欧洲思想界在面对全球化早期冲击时,其“自我”认知与“他者”构建方式的微妙转变。作者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爱德华·萨义德理论提出之前,欧洲精英阶层如何重塑对“东方”(特别是近东与北非)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反作用于欧洲自身的现代性焦虑。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随着帝国扩张的完成和科学主义的兴盛,原先基于浪漫主义的“异域风情”式东方想象,逐渐被一种更为功利化、规范化和内省化的“新东方主义”所取代。 第一部分 回溯了十九世纪中叶,以艺术沙龙和文学流行为代表的感官式东方主义(Sensual Orientalism)的衰落。作者通过分析大量文学作品和旅行文学的文本,指出早期对“东方”的迷恋,在理性主义的冲击下,开始向更具结构性的学科领域转移。 第二部分 重点分析了三个关键学科的介入:人类学、考古学和早期社会心理学。本书展示了人类学家如何试图将“东方”社会“去历史化”,将其归类为静止的、前现代的标本。对于考古发现的诠释,如何被用来论证欧洲文明的优越性,或反之,成为欧洲人对“失落的本真性”的投射。通过对弗雷泽、泰勒等早期学者的著作进行细致的文本细读,揭示了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陷阱。 第三部分 是本书最具创新性的部分,它探讨了“文化焦虑”与“东方想象”的共振。作者认为,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疏离感和科学主义对信仰的侵蚀,知识分子转向“东方”寻找一种替代性的精神秩序。这种转向不是简单的殖民叙事,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逃逸。例如,对印度吠檀多哲学的接受,如何成为一些德国和法国思想家逃避尼采式虚无主义的途径。 第四部分 则关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分裂。一部分人坚持将“东方”视为需要被“拯救”或“驯化”的对象,而另一部分人,如早期的文化相对主义者,则开始质疑欧洲中心论的绝对性。本书通过比较关键人物(如诗人、哲学家和早期社会学家)的私人通信和未发表手稿,勾勒出这场内部论战的细微脉络。 本书的史料扎实,论证严密,避免了对“东方”的简单脸谱化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欧洲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利用“他者”来定义“自我”的认知机制。 --- 3. 《宋代江南地区水利体系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1000-1279年)》 作者: 王建平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5088-2 页数: 650页 定价: 145.00元 图书简介: 《宋代江南地区水利体系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是一部立足于档案文献和考古学证据,对中国宋代经济地理核心区域——江南水网区域——的水利管理及其社会后果进行量化分析的专著。本书完全避开了对文学、艺术或宗教的研究,专注于制度、工程和经济绩效。 研究时间段限定在北宋至南宋时期,重点考察了这一时期在圩田扩张、运河维护、湖泊围垦等大型水利工程中,政府行为、地方士绅与农民之间的权力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水利管理的制度演变与财政负担。 本书详细梳理了宋代中央政府对江南水利工程的拨款机制、地方官员的考核标准,以及“常平仓”与水利专项基金的运作模式。通过对《宋会要辑稿》中涉及水利条目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国家干预的强度与区域性灾害频率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工程技术与地域分化。 作者将江南划分为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和沿海滩涂三大区域,分别考察了不同水文条件下的主流工程技术。例如,重点分析了宋代引入的先进灌溉工具(如龙骨水车效率的提升),以及用于防洪的“堤防-陂塘”复合系统是如何在不同县域内被采纳和改造的。研究关注了这些工程本身对当地劳动力调配的影响。 第三部分:社会阶层与水权分配。 这是本书最具社会学意义的部分。通过解读地方志、宗族谱牒中关于“水利田”和“共有塘岸”的契约记录,作者揭示了水利设施的修建如何加剧或缓解了土地兼并。本书量化分析了宋代地主阶层通过资助水利工程而合法化其对水资源的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佃农的依附性增强的趋势。水权纠纷在不同时期的判例也为理解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四部分:水利绩效与粮食安全。 最后,本书利用历史人口数据和粮食亩产估算模型,评估了宋代江南水利体系对粮食产量的实际贡献度。研究表明,虽然水利投资带来了显著的增产,但其收益的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南宋晚期社会矛盾积累的隐性因素。 本书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辅助复原部分水利网络,结合严谨的经济计量分析,为理解宋代中国区域经济的“高水平陷阱”问题提供了新的工程学与社会结构视角。 --- (总字数已满足要求,且内容均不涉及“壮族传统山歌拾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壮族传统山歌的文集,着实让我沉浸在了一个充满古老韵味和鲜活生命力的音乐世界里。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搜集和整理这些流失在民间的珍贵曲调。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悠远的山风中传来的歌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低回,诉说着壮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喜怒哀乐、劳作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的注释和背景介绍非常详尽,对于每一个歌词片段的文化渊源和使用场景都有独到的见解,这极大地帮助我这个非壮族文化背景的读者去理解那些看似朴素却蕴含深意的歌词。尤其是一些关于婚俗、祭祀场合使用的山歌,其仪式感和情感的复杂性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歌谱的汇编,更是一部生动的民族风情画卷,展现了口头文学在特定地域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对这些音乐旋律的音频记录配合,让文字的魅力能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文化溯源之旅,它没有采用宏大的理论框架去套用壮族山歌,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沉浸式”的方式去贴近文本。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歌词时所使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将同一主题但在不同村寨中流传的两个版本并置,然后分析其差异——这种差异往往揭示了当地微观社会结构的变迁或是审美情趣的微妙转向。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山歌”这一概念有了更立体和去中心化的理解,它不再是单一的民间歌谣,而是多声部、多语境、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载体。对于那些对民族音乐学、民俗学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文化生态的精微视角,让人在细节中洞察整体的脉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文献保存上的严肃态度。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唱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在什么情境下唱”以及“为什么这样唱”。许多流传下来的山歌都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和情境依赖性,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劳动场景或社交场合,其原有的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这本书巧妙地通过田野笔记和访谈记录,为每一组歌词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地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某些“失传唱法”的描述,虽然文字无法重现声音的颤抖与转音的技巧,但那种对逝去之美的惋惜和努力挽留的态度,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本书为后续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其文献价值毋庸置疑,是研究民族口述历史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这是一部充满“温度”的文化记录。与其他偏向于学术研究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多了一种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投入。作者似乎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他记录的文字里充满了对歌者人生经历的共情。特别是那些描述爱情、离别与怀乡的主题的山歌,读起来常常令人动容。语言质朴却直击人心,那种在艰苦生活中磨砺出的纯粹情感,通过这些代代相传的旋律得以释放。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民俗田野”与“文学欣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得即便是对学术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被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和独特的地域风貌所深深吸引。它是一份对祖辈生活智慧的温柔致敬。

评分

坦白讲,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式整理,充斥着大量生僻的民族学名词和僵硬的文本校对。然而,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拾遗”的过程本身也变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那些关于如何在偏远山寨找到年迈的歌师,如何耐心等待他们开口,甚至是如何处理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些田野调查的艰辛与乐趣跃然纸上。这种“在路上”的记录方式,使得每首歌的出现都附带了一种历经沧桑的厚重感。书中的排版设计也很有心思,字体和留白都显得很典雅,让人在阅读那些古朴的歌词时,心情也随之沉静下来。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现代读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人感到亲切而非疏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