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版是按需印刷产品,属于定制产品,下单后再生产,发货需要1-3周,不支持退货!请谨慎下单。
基本信息
书名:文明之路:数学史演讲录(第2版)
原书定价:55元
POD版定价:55.00元,高于原书定价
POD版售价:55.00元,,高于原书定价
作者:林寿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clstag="shangpin|keycount|product|3|chubanshe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30355607
字数:
页码:20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引言
n第1讲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n1.1 数与形概念的产生
n1.2 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
n1.2.1 古代埃及的数学
n1.2.2 古代巴比伦的数学
n1.2.3 吠陀时代的印度数学
n1.2.4 西汉以前的中国数学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2讲 古代
n希腊数学
n2.1 古典希腊时期的数学
n2.1.1爱奥尼亚学派(利都学派)
n2.1.2 毕达哥拉斯学派
n2.1.3 伊利亚学派
n2.1.4诡辩学派(智人学派)
n2.1.5 柏拉图学派
n2.1.6亚里士多德学派(吕园学派)
n2.2 亚历山大前期的数学
n2.2.1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25~ 约前265年)
n2.2.2阿基德(公元前287~ 前212年)
n2.2.3阿波罗尼乌斯(约公元前262~ 约前190年)
n2.3 希腊数学的衰落
n2.3.1托勒密(埃及,约90~ 约165年)
n2.3.2丢番图(埃及,3世纪)
n2.3.3 古希腊数学的落幕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3讲 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
n3.1 中算发展的第1 次高峰: 数学体系的形成
n3.2 中算发展的第2 次高峰: 数学稳步发展
n3.2.1刘徽(魏晋,公元3世纪)
n3.2.2祖冲之(南朝宋、齐,429~ 500 年)
n3.3 中算发展的第3 次高峰: 数学全盛时期
n3.3.1 开方术
n3.3.2 天元术
n3.3.3 大衍术
n3.3.4 垛积术
n3.3.5 招差术
n3.3.6 四元术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4讲 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I
n4.1印度数学(公元5~ 12 世纪)
n4.1.1阿耶波多(476~ 约550年)
n4.1.2婆罗摩笈多(598~ 约665年)
n4.1.3婆什迦罗(1114~ 约1185年)第二
n4.2阿拉伯数学(公元8~ 15世纪)
n4.2.1早期阿拉伯数学(8世纪中叶~ 9 世纪)
n4.2.2中期阿拉伯数学(10~ 12 世纪)
n4.2.3后期阿拉伯数学(13~ 15世纪)
n4.3欧洲数学(公元5~ 15 世纪)
n4.3.1 教会统治
n4.3.2“黑暗时期”
n4.3.3 科学复苏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5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
n5.1 文明背景
n5.1.1 文艺复兴
n5.1.2 技术进步
n5.1.3 地理大发现
n5.1.4 哥白尼革命
n5.2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数学
n5.2.1 代数学
n5.2.2 三角学
n5.2.3 射影几何
n5.2.4 计算技术
n5.3 15 ~ 17 世纪的中国数学
n5.3.1 珠算
n5.3.2 《几何原本》
n5.3.3 《崇祯历书》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6讲 牛顿时代: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创立
n6.1 近代科学的兴起
n6.1.1 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n6.1.2 天文学
n6.1.3 经典力学
n6.1.4 化学
n6.1.5 生理学
n6.2 解析几何的诞生
n6.3 微积分的创立
n6.3.1孕育(17世纪上半叶)
n6.3.2牛顿(英,1642~ 1727 年)
n6.3.3莱布尼茨(德,1646~ 1716 年)
n6.3.4 优先权之争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7讲 18世纪的数学:分析时代
n7.1 微积分的发展
n7.1.1泰勒(英,1685~ 1731 年)
n7.1.2贝克莱(爱尔兰,1685~ 1753 年)
n7.1.3麦克劳林(英,1698~ 1746 年)
n7.1.4雅格布伯努利(瑞士,1654~ 1705年)
n7.1.5约翰伯努利(瑞士,1667~ 1748年)
n7.1.6 丹尼尔· 伯努利(瑞士,1700~ 1782年)
n7.1.7欧拉(瑞士,1707~ 1783 年)
n7.1.8达朗贝尔(法,1717~ 1783 年)
n7.1.9拉格朗日(法,1736~ 1813 年)
n7.2 数学新分支的形成
n7.2.1 常微分方程
n7.2.2 偏微分方程
n7.2.3 变分法
n7.3 18 世纪的中国数学
n7.3.1梅文鼎(清,1633~ 1721 年)
n7.3.2明安图(清,1692~ 1764 年)
n7.3.3 乾嘉学派
n7.4 19 世纪的数学展望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8讲 19世纪的代数
n8.1 代数方程根式解
n8.2 数系扩张
n8.3 布尔代数
n8.4 数论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9讲 19世纪的几何
n9.1 几何学的变革
n9.1.1 微分几何
n9.1.2 欧几何
n9.1.3 射影几何
n9.1.4 埃尔朗根纲领
n9.1.5 几何学的公理化
n9.2 19 世纪的中国数学
n9.2.1李善兰(清,1811~ 1882 年)
n9.2.2华蘅芳(清,1833~ 1902 年)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10讲 19世纪的分析
n10.1 分析的严格化
n10.1.1 分析的算术化
n10.1.2 实数理论
n10.1.3 集合论
n10.2 复变函数论
n10.3 分析的拓展
n10.3.1 解析数论
n10.3.2 偏微分方程
n10.3.3 微分方程解的性质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11讲 20世纪数学:纯粹数学大发展
n11.1 国际数学家大会
n11.2 纯粹数学的发展
n11.2.1 实变函数论
n11.2.2 抽象代数
n11.2.3 拓扑学
n11.2.4 概率论
n11.3 数学基础大论战
n11.3.1 逻辑主义
n11.3.2 直觉主义
n11.3.3 形式主义
n11.3.4 公理集合论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12讲 20世纪数学:数学研究新成就
n12.1 数学研究成果5 例
n12.1.1 四色问题
n12.1.2 动力系统
n12.1.3 卢津猜想
n12.1.4 庞加莱猜想
n12.1.5 数论
n12.2 数学奖
n12.2.1 沃尔夫奖
n12.2.2 邵逸夫奖
n12.2.3 新年数学奖
n提问与讨论题、思考题
n第13讲 20世纪数学:数学中心的迁移
n13.1 数学中心的迁移
n13.2 20 世纪的一些数学团体
n13.2.1 哥廷根学派
n13.2.2 波兰数学学派
n13.2.3 苏联数学学派
n13.2.4 布尔巴基学派
n13.2.5 美国数学
n13.3 20 世纪的中国数学
n13.3.1 中国数学会
n13.3.2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中的数学家
n13.3.3 华罗庚、陈景润、陆家羲
n13.3.4 群星闪烁
n提问与
n讨论题、思考题
n第14讲 数学论文写作初步
n14.1 论文的撰写
n14.1.1 文献搜集
n14.1.2 资料整理
n14.1.3 论文选题
n14.1.4 拟定提纲
n14.1.5 写作初稿
n14.1.6 修改定稿
n14.2 论文的发表
n14.2.1 发表形式
n14.2.2 发表程序
n14.2.3 校对工作
n14.3 科研成果的保管
n提问与讨论题、数学史论述题
n参考文献
n人名索引
n术语索引
n邮票索引
n后记一
n后记二
内容提要
《文明之路:数学史演讲录(第2版)》是作者在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德师范学院和漳州师范学院及国内部分中学、大学作数学史讲座的演讲录,先按数学史的分期及学科的发展状况分为13讲,每讲90钟,讲述了从数学的起源到20世纪数学发展的主流思想和重要成果.它从一般公众的角度认识数学,以希望对“数学家做些什么”有所了解为出发点,阐述数学的发展历程,注重世界文明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数学发展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展现数学家丰富多彩的人生.第14讲是数学论文写作初步及部分数学史思考题、论述题.本书配有光盘,每讲均有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适用性强.第二版对部分内容作了修正,充实了多媒体课件。
文摘
1.学习数学史对于了解数学与文化的作用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数学与社会、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作为科学的数学本身,还是全面了解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庞加莱(法,1854~1912年):“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萨顿(比利时-美,1884~1956年):“学习数学史倒不一定产生更出色的数学家,但它产生更温雅的数学家,学习数学史能丰富他们的思想,抚慰他们的心灵,并且培养他们的高雅品质。”萨顿,1911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号称“科学史之父”是当之无愧的,因为科学史在他手中终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今国际上的科学史学术刊物《爱雪斯》(Isis)杂志是萨顿于1913年创办的,科学史学会很大程度上是因萨顿而成立的(1924)。通过在哈佛大学数十年的辛勤工作,萨顿终于完成了(至少是象征性地完成了)科学史学科在现代大学的建制过程。例如,设立科学史的博士学位(1936)、任命科学史的教授职位(1940)等。1955年,美国科学史学会以萨顿的名字设立了科学史奖(图片1),并把枚奖章授予他本人,说明国际科学史界对他的承认与崇敬。
n 数学史的分期方法很多[1~5],我们采用下述分法:
n (1)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公元前6世纪前)。
n (2)初等数学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中叶)。1图片指所附的光盘中有相应的图片,下同。
n (3)近代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19世纪末)。
n (4)现代数学时期(19世纪末至今)。
n 本演讲涉及处于数学中心区发展的主要成就,介绍100多位数学家的工作及其重要著作,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数学的状况,在传统的几何、代数、三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数学的主要成就: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学及近现代数学分支,如射影几何、欧几何、微分几何、复变函数论、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变分法、实变函数论、数论、布尔代数、逻辑代数、数理逻辑、抽象代数、集合论、图论、拓扑学、概率论等。同时,涉及促进数学发展的相关学科,如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的近展。
n 数学是一种文化。我们简要论及文明背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简史)、帝国兴衰(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波旁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普鲁士王国、奥匈帝国)、宗教特色(婆罗门教、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社会变革(年翻译运动、十字军东征、欧洲翻译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哥白尼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欧洲1848年革命、日本明治维新)等。数学史家汉克尔(德,1839~1873年)形象地指出过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显著差异:“在大多数的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唯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砖加瓦。”[1]
n 2.演讲工作安排哈尔莫斯(匈-美,1916~2006年):“一个公开的演讲就应该简单而且初等,它应该不是复杂的和技术性的。”2本演讲按数学史的分期及学科的发展,分13讲,每讲约90分钟。为有助于思考题或论述题的完成,安排数学论文写作初步供选讲(第14讲)。
n 第1讲: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n 第2讲:古代希腊数学。
n 第3讲: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
n 第4讲: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I。
n 第5讲: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
n 第6讲:牛顿时代: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的创立。
n 第7讲:18世纪的数学:分析时代。
n 第8讲:19世纪的代数。
n 第9讲:19世纪的几何。
n 第10讲:19世纪的分析。2J.Eing.PaulHalmos:他的原话。数学译林,2009,28(2):150。
n 第11讲:20世纪数学:纯粹数学大发展。
n 第12讲:20世纪数学:数学研究新成就。
n 第13讲:20世纪数学:数学中心的迁移。
n 第14讲:数学论文写作初步。
n 下面开始:
n 第1讲: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主要内容:数与形概念的产生、河谷文明与早期数学,括西汉以前的中国数学。
n 1.1数与形概念的产生数学思想萌芽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原始的“数”(shˇu)到抽象的“数”(sh`u)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人类从生产活动中认识到了具体的数,导致了计数法。“屈指可数”表明人类计数原始、方便的工具是手指。例如,“手指计数”(邮票:伊朗,1966)。
n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搭配上“文明之路”这个名字,瞬间勾起了我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但数学史这个领域接触得不多,总觉得它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冰冷的数字和公式。然而,这本书的副标题“附光盘第2版数学史演讲录”却让我眼前一亮。光盘的形式,意味着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方式,也许能打破我对数学史刻板的印象。我设想,那些演讲者们,或许都是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专家,他们会如何将那些晦涩的数学概念,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出来?我期待着能够听到那些关于古希腊数学家们智慧的闪光,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算术的精妙探索,以及近现代数学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演进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传递一种思想的火花,一种探索精神。我尤其好奇,在“文明之路”这个宏大的主题下,数学是如何扮演了其中的角色,它又是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学的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明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这段旅程。
评分“文明之路”这四个字,给我一种宏大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人类历史的演进,文明的璀璨。而“数学史”则是一个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却又觉得门槛很高的领域。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座桥梁,将这两个我感兴趣却又难以连接的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理解数学是如何不仅仅作为一门学科,更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一种逻辑框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想知道,那些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数学工具和理论,是如何一步步被创造出来的?它们是如何影响了科学、技术、哲学乃至社会的发展?这本书的附带光盘,让我更加期待,因为我始终觉得,听故事比读文字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记忆。我希望那些演讲者能够带领我,走进数学家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思考过程,体味他们的探索艰辛,最终体会到数学之美,以及它与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新知识,最怕的就是枯燥和晦涩。而“文明之路(附光盘第2版数学史演讲录)”这个名字,恰恰给了我一种“可以入口”的信号。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数学史的资料,但往往因为语言过于学术化,或者内容过于碎片化,最终只能不了了之。然而,“演讲录”这个形式,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画面: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生动的语言,配合着 PPT 上的图表和动画,将那些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鲜活有趣。我希望这本书的配套光盘,能够带来这样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期待着能够听到那些关于数学发展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那些充满戏剧性的理论争论,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我相信,通过这种生动的方式,即使是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人,也能从中找到乐趣,甚至被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参加高质量学术讲座的体验,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我自己,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自由安排。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非常着迷,而“文明之路”这个书名,正是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对数学并非是顶尖的了解,但却深知它在人类进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副标题“附光盘第2版数学史演讲录”,对我而言,简直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我设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我期待光盘中的演讲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枯燥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我希望能听到那些数学家们的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我更希望通过这些演讲,能够看到数学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它又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和交流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深入了解数学史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变得有趣且富有启发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份量给我带来的预期。我一直觉得,很多看似遥远的学科,其实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是我们平时并未察觉。数学更是如此,虽然我们可能很少直接运用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数学思维,数学的逻辑,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简单的购物计算,到复杂的科技产品设计,无不蕴含着数学的智慧。而“文明之路”这个书名,则将数学与更宏大的叙事联系起来,让我不禁思考,如果没有数学,人类文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会不会了解到,那些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科学发现,背后都有着数学的影子?我会不会发现,数学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理解世界、认识规律的钥匙?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打开这扇通往数学史的窗户,看到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点亮人类文明的火炬。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可能是一种新的视角,一种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