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程书院
  • 教育史
  • 古代教育
  • 宋代教育
  • 程颢
  • 程颐
  • 理学
  • 学术史
  • 文化史
  • 教育活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2047
商品编码:29914491598
丛书名: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
曾用价 79.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31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开本 128开
作者 黄思记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252
字数 250
ISBN编码 9787030522047

目录
目录
序(李申申) i
第*章 二程档案 1
第*节 生活时代 1
第二节 何方人士 3
一、安徽说 3
二、湖北说 3
三、河南说 6
第三节 人生简历 8
第四节 阶段划分 10
第二章 东京为师 二程书院 12
第*节 东京开封 12
第二节 二程居汴 14
一、东京科考 15
二、程颢居汴 21
三、程颐居汴 26
第三节 二程书院 36
一、书院地标 36
二、历史沿革 39
三、何去何从 43
第三章 晋城兴学 程颢书院 46
第*节 誉满晋城 46
一、今古晋城 46
二、为政晋城 47
第二节 程颢书院 51
一、石碣为证 51
二、走进书院 52
三、历史影响 56
第四章 扶沟扬道 大程书院 60
第*节 执政扶沟 60
一、桐丘扶沟 60
二、在扶时间 61
三、扶沟身影 62
第二节 大程书院 66
一、走进书院 67
二、历史沿革 77
三、遗诗赏析 84
第五章 居洛讲学 程氏书院 85
第*节 西京洛阳 86
一、圣城洛阳 86
二、历史沿革 87
三、西京洛阳 89
第二节 二程居洛 93
一、同在洛阳 94
二、余弟居洛 95
三、鸿儒之交 98
第三节 程氏书院 118
一、书院特点 118
二、讲学著述 121
第六章 洛学重地 嵩阳书院 128
第*节 嵩阳书院 128
一、嵩山之阳 128
二、历史沿革 129
三、走进书院 136
第二节 洛学重地 149
一、讲学嵩阳 149
二、传播洛学 153
第七章 点易传经 沟深书院 154
第*节 点易之洞 成就圣典 154
一、编管涪陵 154
二、点易洞瞻 157
三、《程氏易传》 159
第二节 钩深书院 文脉代传 175
一、北岩十景 175
二、文脉绵延 177
第八章 著书讲学 伊川书院 179
第*节 伊 川 书 院 179
一、历史沿革 180
二、书院现状 188
第二节 著书讲学 190
一、著书立说 191
二、收徒讲学 203
三、伊川赞歌 206
第九章 春风明道 书院景贤 209
第*节 春风书院 209
第二节 明道书院 210
一、户县明道书院 211
二、上元明道书院 213
三、濮阳明道书院 214
结语 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基本特征与历史影响 217
一、基本特征 217
二、历史影响 223
参考文献 227
附录 230
一、明道先生行状 230
二、伊川先生年谱 235
致谢 239
在线试读
第*章 二程档案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享年54岁; 程颐,字正叔,号伊川,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享年75岁。程颢、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奠基人,陆王心学的启蒙者,兄弟二人共同配享孔庙先贤,这在中国儒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的,可谓“旷世双贤”。
  第*节 生活时代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生活在北宋中后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帝,具体时间是从宋仁宗明道元年至宋徽宗大观元年。
  大唐帝国坍塌后,中国进入了战乱不休、民不聊生、信仰崩溃、武力割据的五代十国。赵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不但顺应了求统一、求安定的时代诉求,而且开创了中国古展史上又一辉煌时代。
  北宋的疆域东部和南部临大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北宋政权从960年建立后,先后与辽、金、西夏对峙。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即1127年灭亡,共历九帝168年。
  北宋是当时世界上经济zui繁荣的国家。根据研究,北宋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60%,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86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32.9%。北宋,中国人均生产总值为2280美元,西欧人均生产总值则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人均生产总值为600美元,当时已经完成第*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250美元。
  宋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晚唐以来将近一个世纪的乱局。在劫余的残烬中,颓弊已极的中国文化竟能在短时间内重放异彩,堪称历史文化史上的奇迹。在论及中国文化的演进历程时,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恪守永远不得杀害文人,使文人的地位在宋朝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等俗谚都出自宋朝。宋真宗时,状元出身的陈尧咨拒绝出任官级更高的武职。在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文人辈出,知识分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史尧弼在《策问》中认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北宋时期,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文坛巨*争相出现;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一代贤哲共酿理学,二程则成为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朱理学成为宋后期至民国之前中国的主流文化,并影响到日本、韩朝及东南亚诸国。
  由于时代久远,北宋的行政区划、官位设置与今已有很多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解读二程,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北宋的行政区划与现在不同,既有名称上的差异,也有辖区上的不同,例如我们现在的河南省不能等同于当时的河南府,当时的河南府不含开封,开封府与河南府东西相邻。概要说来,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少数民族地区则延续了唐朝的羁縻 州县制度,可谓当时的民族自治。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八路,又析为二十三路。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程颢曾做过县令、太子中允,在北宋充其量也只是八品小官。
  第二节 何方人士
  关于二程及其家族的祖籍,自宋元以来即聚讼纷纭,有河南洛阳、河北中山和安徽徽州三说。有学者在考证后认为,就影响和文化认同而言,河南洛阳说更胜一筹;从宋代程氏家族史而言,河北中山更为合理;就祖述先人、追溯族源而言,安徽徽州更为久远而无争议。但二程的出生地应为湖北黄陂,以黄陂为二程祖籍zui为合理。
  从上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学者对二程为何方人士颇有争议,而在各地的二程纪念场馆对此界说也不统一。不过,当前主要聚焦于“安徽说”“湖北说”“河南说”三种观点。
  一、安徽说
  这一说法认为二程是徽州人,详址为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冯剑辉、刘伯山等 人对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证,而御赐“洛闽溯本”则是二程为徽州人的zui高官方依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二月六日,乾隆皇帝应徽州籍京官的奏请,“赐安徽篁墩二程子、朱子祖居祠御书,扁曰‘洛闽溯本’” 。
  基于此,河南省嵩县二程故里如是介绍:“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学家。安徽人,唐代先祖皓公迁中山博野,即河北定县。高祖羽公佐宋太宗有功,赐第京师。父珦公居洛,是为洛阳人。”这里首先认定了二程是安徽人,而后为洛阳人。此说应该是二程祖籍安徽。
  二、湖北说
  这一说法认为二程出生在湖北黄陂,黄陂应为二程故里。如李银安经过考证认为:“程颢于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程颐于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出生于淮南西路黄州黄陂县(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具体地点就是当时建在黄陂县城草庙巷尉厅里的思贤堂,即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文教巷内。”
  现在对于二程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说法越来越成为共识,看下面一段文字:
  作为首部二程传记文学《理学双凤?程颢程颐》的作者,裴高才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开封走马黄陂县,祖孙三代六十载》的发言中。他以正史、方志、宗谱与诗文名篇等经典为依据,系统地介绍了二程的祖父程遹从开封来到黄陂任县令、其父程珦在黄陂任县尉,以及二程生长于斯、学于斯的经历。并引用旅美学者、程颐第二十九世孙程德祥的说法:“黄陂是二程第*故里。”引起了两岸三地及海外学者的关注,台湾史学博士耿慧玲教授说:“原来只听说二程是洛阳人,听了裴先生的介绍才知道二程是地地道道的湖北黄陂人。”
  涂怀章教授在《理学双凤?程颢程颐》序言中也写道:“可是,至今仍有不少人以为二程是河南人。殊不知,他们是地地道道的黄陂人。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六十多个春秋;二程生于斯,长于斯,也达十四五载。黄陂为‘二程第*故里’毋庸置疑。”
  关于二程生在黄陂,历代亦有诗文留下,其中清代文人屠达的《游理趣林》就有对“望鲁台”“双凤亭”遗迹的描述,该诗内容如下:
  孔颜乐处复何寻,淡淡春光理趣林。
  望鲁苍茫连海岱,前川浩渺接三浔。
  孤亭耸立留残碣,双凤长归断好音。
  为仰先生遗范在,肃然瞻目整衣襟。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有“双凤亭”“望鲁台”“程乡坊”“聪明池”“二程书院”等历史遗迹。现在,黄陂区以双凤亭为中心建立了双凤公园(见图1-1,图1-2),成为黄陂纪念二程和市民游玩的重要场所。现在双凤亭已成为黄陂的重要地标之一,以“双凤”命名的有“双凤大道”、“双凤大桥”、“双凤中学”(图1-3)等。其中位于双凤亭旁的黄陂区双凤中学既是对二程的纪念,更是对二程文化的传承,在该校题为《源远流长的二程文化,与时俱进的双凤中学》的文化长廊中写道:“理学缘‘双凤’,弹指一挥间,‘二程文化’绵延千年,她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更是双凤中学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文化长廊中设有二程遗风、二程故事、二程励志箴言等专栏。其中对“双凤的由来”作了如是介绍:“程氏原籍河南,因其祖父程遹为黄陂县令,而留居此地。传说程母梦双凤投怀,于明道元年(1032年)、明道二年先后生下两子,长子名颢,子伯淳;次子名颐,子正叔,他们就是后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北宋‘二程夫子’,因此,名‘双凤’。”可见,黄陂人正以实际行动纪念和传扬着二程与二程文化。
  图1-1 湖北黄陂双凤公园
  图1-2 湖北黄陂区双凤公园双凤亭
  图1-3 黄陂区双凤中学
  以上可见,“湖北说”的实质是二程出生于湖北,依据“出生地论”可以说二程是湖北人。
  三、河南说
  二程故里在河南具有普遍的历史性认同,主要表现“二程故里”的认定、二程纪念馆的相关介绍等。
  二程故里在河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自伊川鸣皋迁居嵩县陆浑山,开始向弟子尹焞、张绎传授《伊川易传》。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十七日庚午,程颐患风痹症卒于家中,享年75岁。程颐在陆浑的居住地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嵩县田湖镇程村。程颐去世后,后人在此建祠纪念。明景泰六年(1455年)皇帝下诏将程村命名“两程故里”。二程祠(图1-4),总面积4392平方米,为三进院的宏大建筑群。大门为棂星门,中心建筑为道学堂,道学堂内有程颢、程颐二人雕塑,并悬有三副匾额:清康熙御书“学达胜天”、光绪赐书“伊洛源渊”和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院中的“程门立雪处”见证着这里是程子的讲学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程村二程祠后院改为程村小学,前院改为村室(大队部)。现二程祠已复建,村室和小学已搬出,祠内已无村室遗迹,不过后院建筑上依稀可见“列宁语录”“三个面向”等墙字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香火在该所延续的历史。现在,程村小学的院墙上绘有“程门立雪图”,而且孩子们还把程门立雪的故事改编为话剧进行表演。可见,二程遗风在其故里是代代续延,从而也证明着二程为河南人。 暂时没有内容介绍,请见谅!
关联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好的,以下是一本符合您要求的图书简介: --- 史海钩沉:宋代学术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深度剖析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宋代社会在政治、文化、思想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细致解读,本书力求超越传统史学对“程朱理学”的单一化叙事,将宋代思想的流变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探讨士人阶层如何应对内忧外患、重塑文化认同的复杂历程。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兼顾宏观论述与微观个案研究。 上篇:思想的源流与制度的碰撞 上篇聚焦于宋代思想体系的奠基与发展,特别是士人阶层在应对“积弱”困境时所产生的文化焦虑与理论构建。 第一章:北宋的士人政治与文化重建 本章首先梳理了北宋初年,赵氏政权在吸收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教训后,如何通过“重文抑武”的国策,重塑中央集权与文官制度。重点分析了欧阳修、范仲淹等一代名臣如何从修复儒家经典的文本权威入手,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道统”以对抗自唐末以来日益世俗化、碎片化的价值体系。本章细致考察了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阐明了这一制度如何一方面扩大了士人参政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对“义理”的极端追求,为后来的理学兴起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从义理之辨到心性之学 本章深入剖析了宋代哲学思想的转向。我们不再将“理学”视为一个静止的学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内部张力的思想探索过程。本章详细对比了早期重要思想家(如周敦颐、邵雍)的宇宙论与后继者对主体性哲学的构建。着重探讨了“格物穷理”与“心即理”这两大核心命题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差异,揭示了知识论如何与个体修身实践紧密结合。本章特别关注了胡瑗、孙奭等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易传》和“五经”中寻找超越具体政治议程的永恒原则。 第三章:国家危机与思想的激进化 靖康之变不仅是政治上的灾难,更是宋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本章分析了战乱如何促使思想界加速向内在精神探索深化。作者详尽考察了宋室南渡后,士人对“天命”观的重新审视,以及他们如何将对王朝兴衰的解释,从单纯的政治人事,转向对群体道德修养的追问。这一时期的著述中,民族情感与哲学思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交织状态。 下篇:理学的形成、传播与社会渗透 下篇将目光投向了南宋中后期,考察思想体系如何从精英的理论思辨,逐渐转化为影响社会结构、教育实践乃至日常生活伦理的强大力量。 第四章:思想的整合与学术规范的建立 本章集中研究了朱熹的学术贡献,但采取了一种批判性的、历史脉络化的视角。我们不将朱熹视为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是视其为宋代以来所有思想脉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集大成者”。本章详细解析了朱熹对“四书”的编订与注释,阐明了这一行为在统一学术标准、构建官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辨析了朱熹学说内部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张力,以及这些张力在不同社会阶层中产生的不同解读。 第五章:理学在地方社会的播散路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本章转向地方志、家训、祠堂碑刻等非官方文献,描摹了理学如何渗透进宋代社会肌理。作者通过考察江南、福建等地的士族大姓,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理学规范(如族规、乡约)来维护宗族秩序、管理田产,以及塑造其后代的道德人格。本章强调,地方化的理学实践往往比官方的理论阐释更为灵活和世俗化。 第六章:边缘视角下的宋代思想图景 为了避免将宋代思想描绘成单向度的主流叙事,本章特意聚焦于未被主流史学充分关注的思想群体。这包括佛教禅宗在南宋晚期面对理学挑战时的应变与融合;道教思想家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性继承;以及作为“异端”或“边缘声音”的个体思想家,如对女性教育和商业伦理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通过对这些非主流声音的考察,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思想界的活力与复杂性。 第七章:宋学对后世体制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目光投向宋代思想的后续影响,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对宋学的继承与修正。本章探讨了宋学如何被制度化、僵化,并最终成为影响后世政治合法性的基石。通过比较宋代理学与元代学说的差异,我们得以清晰界定宋代思想的独特历史地位:它不仅是儒学的复兴,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内在道德困境与外在政权更迭时,所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文化自救”尝试。 本书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与思想脉络的交叉印证,试图展现一个立体、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宋代知识世界,为研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史提供了一份坚实的文本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与当下对话。《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那个充满智慧与风骨的时代的无限向往。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有声有色的场景。我想象着,那些跟随二程先生学习的学子们,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独特的教育环境中,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影响历史的栋梁之才的?书中的“寻迹”二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介绍,而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溯。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描绘,为我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图景。它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在那个时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品格的锤炼?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读史可以明智”的体验,让我不仅了解了二程书院的历史,更能从中汲取到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关于智慧的深刻感悟。

评分

我对古代学术的书籍一向情有独钟,而《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这个书名,更是直击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曾经孕育出伟大思想家的学府。二程书院,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其教育模式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访二程书院的教育现场。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书院的日常教学,包括老师讲课的方式、学生们如何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及师生之间在学术上的碰撞与交流。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教育活动”这个词能够意味着书中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而是能够展现出更多元化的教育实践,例如辩论会、讲学、甚至是与社会相结合的活动。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在那个时代,教育是如何与人格的塑造、道德的修养紧密结合的?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当下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浅尝辄止。

评分

初次翻开《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就被那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书院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思想碰撞、人格塑造的熔炉。而二程书院,作为理学圣地,其教育活动的细节更是引人遐想。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点燃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它像一盏明灯,指引我循着历史的足迹,去探寻那曾经辉煌的书院教育场景。我期待着书中能描绘出那些埋头苦读的学子,那些循循善诱的夫子,以及他们之间生动鲜活的互动。我想象着,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的时代,师生们是如何通过讲学、辩论、游学等多种形式,将深奥的哲理融会贯通,并将之应用于治国理政和社会伦理之中。这本书能否让我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二程书院的讲堂,感受那股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能否让我窥见理学思想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挑战与创新?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追问。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将那些可能枯燥的历史文献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人治学育人的智慧与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朴素而厚重的力量,仿佛凝结了历史的沧桑与智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这个书名,恰恰触碰到了我的职业痛点与研究方向。我渴望了解,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二程书院是如何构建其教育体系的?它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是否存在着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我尤其关注的是“教育活动”这一部分,它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实际操作的记录与分析。我想象着,那些发生在书院里的各种讲学、研讨、甚至是一些带有实践性质的活动,是如何共同塑造了年轻一代的思想和品格。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看到理学思想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落地生根,并最终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审视二程书院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同时也突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为当下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那些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院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敬意,《二程书院教育活动寻迹》这样一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它仿佛承诺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有机会去“寻迹”那个曾经辉煌的教育场所。我尤其好奇的是,二程书院是如何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将理学思想的精髓传递给学子的?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了解到,当时的书院是如何组织课程、安排教学的?我想象着,在那些古朴的讲堂里,学子们是如何汲取知识,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抽象的哲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准则。更吸引我的是“教育活动”这四个字,这预示着书中会包含丰富的实践层面,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那些充满思想火花的辩论,那些启迪人心的讲学,以及那些对学子们成长至关重要的互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塑造一代代思想家和文化传承者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