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易南轩 编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文化
  • 多元文化
  • 数学教育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教育
  • 人文社科
  • 交叉学科
  • 数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00730
商品编码:29914607855
丛书名: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

具体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7-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者到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购买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
定价 95.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7年09月
开本 16开
作者 易南轩,王芝平 著
装帧 平装
页数 366
字数 461000
ISBN编码 9787030200730

内容介绍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从数学题材,数学典籍,数学史料、数学名题、数学应用、数学艺术和文字学等多视角去审视数学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书中选用了大量图片形象生动。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观点高,可读性强,适于数学工作者、中学教师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其他读者阅读。

目录
前言
章 概论
1.1 什么是数学
1.2 数学的特点
1.3 数学文化概述

第二章 数学题材中的数学文化
2.1 黄金分割引出的数学问题
2.2 神秘的无穷世界
2.3 勾股定理赏析
2.4 7c--一首无穷无尽的歌
2.5 中国剩余定理
2.6 七桥问题与一笔画
2.7 几何三大作图难题
2.8 两个无理数e和?
2.9 莫比乌斯带与克莱因瓶

第三章 数学史籍中的数学文化
3.1 欧几里得与《几何原本》
3.2 刘徽与《九章算术》
3.3 《周易》与二进制

第四章 数学史料中的数学文化
4.1 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4.2 连接几何与代数的桥梁--解析几何
4.3 非欧几何
4.4 人类心智的结晶--微积分

第五章 数学名题中的数学文化
5.1 费马大定理
5.2 哥德巴赫猜想
5.3 四色猜想
5.4 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及其影响
5.5 21世纪的七大数学难题及其反响

第六章 数学应用中的数学文化
6.1 数学与军事
6.2 数学与法律
6.3 数学与生命科学
6.4 数学与体育竞技
6.5 数学与密码

第七章 数学应用艺术中的数学文化
7.1 奇妙的分形
7.2 迷人的平面镶嵌
7.3 埃舍尔的数学艺术

第八章 文学中的数学文化
8.1 文学与数学
8.2 数学工作者咏数学
8.3 能诗善文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8.4 诗人数学家--苏步青
8.5 丘成桐的文学情怀
8.6 数学家的文学修养
8.7 天才数学家和天才诗人
8.8 文人的数学情怀
8.9 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

第九章 中国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9.1 世界之的中国数学成就
9.2 以华人命名的数学成果
9.3 机器证明--中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
9.4 中国数学家在破解“庞加莱猜想”中的贡献
9.5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9.6 陈省身猜想--21世纪的数学强国
参考文献
附录l 改变世界面貌的十个数学公式
附录2 世界数学大奖简介
作者介绍
易南刊,中学数学,特级教师,1940年生,湖南益阳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0年起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并致力于数学美育功能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在《数学通服》、《数学教育学报》等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编书8部。现为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学术委员,全国数学科学方法论研究中心理事。
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师,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第四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新疆有突出贡献专家。
关联推荐
本书从数学题材、数学典籍、数学史料、数学名题、数学应用、数学艺术和文字学等多视角去审视数学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书中选用了大量图片,形象生动。 本书的完成,除了参考书末所列的参考文献外,还参考了其他许多书刊杂志和网上文章,并选用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和数学家的图像,力求使每一题材都做到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本书观点高,起点低,适用于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广大读者群阅读。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到课堂,融入到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将会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学生学习数学将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探寻智识的边界:一部关于逻辑、哲学与人类思维的书籍简介 书名: 《智者的迷宫:逻辑、哲学与心智的构建》 作者: [此处留空,以增强代入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增强代入感] --- 内容提要: 《智者的迷宫》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学科知识的汇编,而是一次对人类理解世界方式的深层剖析与重构。本书聚焦于支撑我们认知结构的基石——逻辑、哲学思辨以及心智自身的运作机制。它试图回答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以及,我们构建真理的“工具箱”是如何被设计和使用的? 本书摒弃了对特定学科知识的堆砌,转而深入考察那些跨越领域的、关于“如何思考”的底层原理。它引导读者穿越古典哲学的迷雾,审视现代科学的严谨性,最终回到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之中。这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张详尽的地图,标示出理性探究的路径、陷阱与未竟之地。 第一部分:逻辑的架构与界限 第一部分着眼于思维的骨架——形式逻辑。我们首先追溯了亚里士多德到莱布尼茨,再到弗雷格和罗素的脉络,探讨了演绎推理的确定性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适用性。然而,本书并未止步于对传统逻辑学的颂扬。我们深入剖析了逻辑系统的内在限制,例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数学基础的震撼,以及模糊逻辑、非单调逻辑等新兴分支如何试图弥补经典二值逻辑在处理现实世界复杂性时的不足。 重点讨论了“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区别。我们检视了日常语言中逻辑谬误的普遍性,从诉诸权威到稻草人谬误,这些都是心智在信息过载时采取的捷径。通过大量精妙的案例分析,读者将学会识别那些看似合理实则虚弱的论证结构,从而增强批判性思维的“免疫力”。我们将逻辑视为一种工具,而非信仰,它的力量在于清晰的界定与严格的推导,但其局限性恰恰暴露了人类认知对“确定性”的过度渴求。 第二部分:哲学的拷问:本体、认识与价值 在逻辑的坚实基础上,本书转向了哲学对存在的根本追问。这一部分是关于“我们能知道什么”的探险。我们首先梳理了认识论的宏大叙事:从柏拉图的洞穴到笛卡尔的“我思”,再到休谟对因果关系的颠覆性怀疑。本书着重探讨了“先验性”与“经验性”知识的辩证关系,并引入了蒯因的“整体论”和当代自然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展示知识是如何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自我修正的。 本体论部分则以审慎的态度考察了“真实”的性质。它避开了形而上学的空谈,而是聚焦于科学哲学中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我们讨论了什么是“存在”,当我们谈论“物质”、“结构”或“信息”时,我们究竟在指涉什么?本书借鉴了物理学对时空本质的探索,以及生物学对生命定义的挣扎,来论证本体论问题并非纯粹的学术游戏,而是直接影响科学研究范式选择的根本驱动力。 价值论(伦理学和美学)则被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我们探讨了道德判断的根源——是文化建构、生物本能还是纯粹的理性选择?康德的义务论、功利主义的后果计算,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都在本书中被置于一个比较分析的框架下,以考察它们在指导人类行为时的有效性与冲突点。我们旨在揭示,价值并非是悬浮在空中的,而是内嵌于我们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之中。 第三部分:心智的奥秘:认知、偏见与创新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最具前沿性和实验性的。它将目光转向了心智本身——那个使用逻辑、构建哲学的实体。我们不再将心智视为一台完美的计算机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历史遗留、进化适应和认知捷径的复杂系统。 我们深入探讨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分析了人类决策中的系统性偏差(Cognitive Biases)。从确认偏误到锚定效应,本书详细描绘了“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冲突,揭示了为什么即使掌握了最严谨的逻辑工具,人们依然容易陷入非理性。这部分内容不是为了嘲笑人类的局限,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绕开这些局限。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机制。创新——无论是科学发现、艺术表达还是哲学突破——往往意味着对既有逻辑结构的暂时性“越轨”。我们考察了“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以及直觉和类比思维在复杂问题解决中的关键作用。我们认为,真正的智识进步,往往发生在逻辑的边缘,而非其中心。 总结与展望: 《智者的迷宫》最终邀请读者进行一场自我审视。逻辑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哲学帮助我们确定方向,而对心智运作的理解,则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使用前两者。本书结构如同一个不断向内螺旋的迷宫,每一步的深入都揭示出更深层的结构。它旨在培养一种审慎的、批判的、同时又充满开放性的思维习惯——一种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但仍致力于追求更深刻理解的“智者之道”。读者将离开本书时,带着更锋利的分析工具,以及对人类心智复杂性更为深刻的敬畏。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阅《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数学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一段关于数学的传奇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数学发展史的章节,它并非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人物,而是生动地描绘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如何探索数学的奥秘。从古巴比伦人如何利用算盘进行天文观测,到古希腊人如何通过几何学构建严谨的逻辑体系,再到印度数学家们在数字系统上的伟大贡献,这些历史片段让我看到了数学的演进过程,也体会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学的独特魅力。书中还探讨了数学与哲学、艺术、甚至社会科学之间的深刻联系,让我意识到,数学并非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我发现,很多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竟然可以通过数学的逻辑和方法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数学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总觉得数学文化之类的东西,对我这样非数学专业的人来说,太过高深且难以理解。然而,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到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我从来没有想过,在打牌时遇到的“概率”问题,竟然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在网络购物时遇到的“推荐算法”,背后是复杂的数学原理在支撑。书中那些关于“对称性”的探讨,让我突然意识到,生活中很多事物的美丽,都源于数学上的对称。从花瓣的排列,到建筑的风格,再到人体的比例,对称无处不在。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数学知识,它更像是提供了一种“数学的视角”,让我学会用一种更理性、更逻辑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世界。我开始注意到生活中那些隐藏的数学规律,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节,现在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数学”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数学就是解题,就是考试,就是那些让人头疼的数字和符号。然而,《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让我看到,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一种理解世界、表达世界的通用语言。它渗透在建筑的壮丽、音乐的和谐、甚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形态之中。比如,书中对于黄金分割的解读,我第一次明白,为什么很多名画和古代建筑如此令人赏心悦目,原来背后隐藏着数学的规律。还有关于分形几何的部分,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图案,在数学的视角下竟然如此充满秩序和美感,让我联想到海岸线的蜿蜒曲折,或者树叶的脉络纹理。作者并没有回避数学的严谨性,但更侧重于展现数学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它不是要教你如何解一道高难度奥数题,而是引导你去思考,数学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现象,如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如何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山峰上,俯瞰着整个数学文明的壮丽画卷。

评分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数学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公式,而是成为了人类探索世界、表达思想的一种强大而优美的工具。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学美学”的讨论,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数学本身也具有艺术般的精致和和谐。那些完美的证明,那些简洁的公式,竟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和令人惊叹的逻辑之美。书中引用了许多数学家对数学美的感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此外,书中对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和体现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和运用数学,比如古埃及人对几何学的实用性追求,以及中国古代数学在算筹和分数上的独到之处。这种多元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数学的普适性,也看到了它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绽放出的独特光彩。阅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足,让我看到了数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我一直觉得数学离我很远,更不用说“数学文化”这个概念了,听起来就很高深,像是只属于数学家们的学术探讨。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枯燥、公式堆砌的感觉并没有出现。相反,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数学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惊叹不已。我从来没有想过,几何图形的完美比例能够解释艺术作品的美感,也不曾意识到,概率论竟然是理解风险和决策的关键。书里举了大量的例子,从古代文明对数字的崇拜,到中世纪数学家们如何通过代数解决实际问题,再到现代社会大数据分析中的数学模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数学背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我不再是被动地学习公式,而是主动地去感受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索工具,是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数学的认知,原来数学并非冰冷抽象,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创造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