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抑郁症(原书第2版)
定价:59.00元
作者:Aaron T. Beck, Brad A. Alford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1114722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认知治疗学派创始人贝克经典代表作
  时隔40多年首度更新
  抑郁症领域不可逾越的丰碑
  抑郁症理论和治疗的集大成者
  心理学大师贝克经典作品
内容提要
这本心理学经典著作,是认知治疗学派创始人贝克教授的代表作。
  40多年前,阿伦·贝克这本开创性的《抑郁症》版问世,从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治疗等各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抑郁症,毋庸置疑地成为抑郁症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不论是从生物学、心理学、医学、精神病学领域,还是想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原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理论依据、对比试验、临床案例……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时隔40多年后这本书首度更新再版,除了保留版中仍然适用的各种理论,更增强了关于认知障碍和认知治疗的内容,详细讨论了导致抑郁症的各种情绪障碍类别,并有关于药物治疗作用、心理治疗等的*研究进展,以及认知疗法在预防抑郁症愈后复发上的价值。
  贝克发现负面图式和自动思维可以引发痛苦的情绪状态,认知疗法的重点在于矫正来访者的思维扭曲,运用重新归因、三栏笔记法等实用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消极的自动想法,重建认知结构,其形式积极主动、结构化并且见效快。它吸取了行为科学的理论与分析心理学的技术而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成为当今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当中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
  贝克教授从验证精神分析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入手发现和创立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效果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当,长期效果以及降低复发率方面甚至优于药物治疗。这本《抑郁症》就是贝克教授的代表作,从20世纪70年代出版到这次的第2版,40年来一直是CBT经典的著作,也是每个CBT学习者的著作。贝克教授创立的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对抑郁症有效,对各种焦虑障碍甚至是人格障碍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王建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临床与咨询心理研究所教授
目录
译者序
翻译团队
第2版序言
部分 抑郁症的临床方面
 章 抑郁症的定义
  抑郁症的悖论
  抑郁症的患病率
   不同类型和年龄的人的患病率和严重性
  抑郁症的描述性概念
  抑郁症的语义学
  抑郁症和正常情绪
 第2章 抑郁症的症候学
  目前的系统性研究
  主诉
  症状
   情绪症状
   认知表现
   动力性表现
   植物性和躯体性的症状
   妄想
   幻觉
  临床测试
   表象
   迟缓
   焦虑
  症状群的差异
   儿童和青少年
   文化差异
 第3章 进程和预后
  作为一种临床疾病的抑郁症
  抑郁进程和结果的重要性
  系统性研究
   发作点
   复原和慢性发作
   持续时间
   复发
   发作间歇期
   内因性抑郁和神经性抑郁比较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者的结局
   自杀
   慢性抑郁的预测因子
  本章小结
 第4章 情绪障碍分类
  官方术语
  分类系统的来历
  分类的信度和效度
  二分法和二元论:过去和现在
   内源性与外源性抑郁
   自主性与反应性抑郁
   焦虑性与迟钝性抑郁
   精神性与神经性抑郁
  内源性和外源性抑郁
   内源性-外源性模型的起源
   “大辩论”
   内源性抑郁和反应性抑郁之间的区别
   系统研究
  抑郁等价物
  继发于躯体形式障碍的抑郁
 第5章 精神性和非精神性抑郁的对比
  “精神神经症”的抑郁反应
   定义
   概念的演化
  伴有精神特征的严重抑郁(精神性抑郁反应)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现代的诊断
 第6章 躁郁症
  历史和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的诊断标准
  躁狂症与抑郁症的关系
  躁狂阶段的症候学
   情感的表现
   认知表现
   动机表现
   生理和营养的表现
  躁狂阶段的行为观察
  躁狂-抑郁行为的周期性
  躁狂-抑郁症患者发病前的人格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分类的问题
   目标成就和躁狂的症状
 第7章 更年期抑郁症
  概念的由来
  病因
  年龄
  症候学
  发病前的人格
  本章小结
 第8章 分裂情感障碍
  定义
  概念的发展
   紧张症和躁郁症
   急性情感性分裂精神病
   急性精神分裂症
   关于修订诊断的研究
  抑郁和精神分裂症的不同点
  预后
   精神分裂症的情感因素和预后
  目前分裂情感性障碍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抑郁症的实验方面
 第9章 抑郁症的生物学研究
  早期研究
  躁郁症和体质
  躁郁症的遗传性
   同卵双生子的研究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家谱研究
   小结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研究
   早期研究(1903~1939年)
   近期研究(1940~2004年)
  内分泌研究
   类固醇代谢
   甲状腺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
   醋甲胆碱作用下的血压反应
   唾液分泌研究
  神经生理学研究
   镇静阈值
  解剖学研究
  神经营养和神经发生理论
   肌电图研究
   睡眠的脑电图研究
   脑电图唤醒反应
  新近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
  神经心理学研究
  本章小结
 0章 心理学研究:检验精神分析理论
  早期的心理功能测试
   心理运动能力
   概念能力
   知觉阈限
   歪曲的时间知觉
   歪曲的空间知觉
  早期的实验研究
  家庭背景和人格
  自我概念
  贝克对抑郁症的系统研究
   心理动力学因素
   贝克研究的历史
   检验假设
  并行研究
   言语材料中的认知模式
   纵向研究
   抑郁症病人在梦中的模式
   童年时丧失父母和成年时患抑郁症
   抑郁症中的认知歪曲
  后记
第三部分 抑郁症的理论方面
 1章 抑郁症的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与进化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攻击性抑郁症
   抑郁症中的口欲
  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神经学理论
  神经心理学理论
  生物化学理论
  动物模型
  情绪发泄
 2章 精神病理学与认知
  抑郁症的基本三元素
  对个体经验的负性解释
   对自我的负性看法
   负性期待
  情感反应
  认知的首要性
  动机的变化
  躯体症状
  躁狂及其他精神障碍中的认知
  精神障碍的认知分类
   神经症
   精神病
  本章小结
 3章 贝克抑郁理论的发展
  抑郁倾向
   概念的形成
   价值判断与情感
   特定易感性
  抑郁的沉积
   特定压力
   压力-抑郁链中的基因影响
   非特异性压力
   其他影响因素
   遗传风险、前期抑郁发作与慢性压力
  抑郁的人格结构
   关于认知构造的文献
  图式的定义
   图式的识别
   抑郁中的图式
  模式与心理病理学
   扭曲与误解
   固着(反刍)
   客观性的丧失
  情感与认知
  反馈模型
第四部分 抑郁症的治疗
 4章 躯体治疗
  药物治疗
   三环类药物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抗抑郁药处方模式
   副作用
   兴奋剂
   锂
   目前使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治疗耐药性
   60岁后的治疗
   研究问题和争议
   风险与效益的问题
   安慰剂效应的争论
   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
  电休克疗法
  未来的发展方向
 5章 心理治疗
  早期的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保证
   修通和宣泄
   指导和环境的改变
  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治疗
  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人际治疗
   慢性抑郁症的IPT
   老年人群的IPT
  认知疗法
   公式化和概念化
   结构和策略
   人际方面的改变
   认知技术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和心理疗法
   预防自杀
   预防复发
   心理变化过程
 6章 抑郁症治疗的评价:随机对照实验
  结果和随访数据
   随机临床实验
   生态效度和随机临床实验
   预防复发
  总体结论
  未来研究的问题
卷尾语
附录 负性梦的计分说明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阿伦·贝克
  (Aaron T. Beck)
  的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病学名誉教授,认知治疗学派的创立者,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影响力的五位心理治疗师之一”。贝克观察到抑郁的人具有错误或扭曲的思维模式,由此开创了区别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认知疗法,用纠正“认知信念歪曲”的方法治疗抑郁症,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及应用。他还创办了贝克认知治疗与研究学院,将认知疗法广泛应用于抑郁、焦虑、药物滥用等临床治疗中,并开发了包括“贝克抑郁量表”在内的多种应用广泛的心理测量量表。贝克教授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众多,包括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基础医学研究“亚伯雷斯克奖”(Albert Lasker Award),著述了17本书和500多种其他出版物。
  布拉德·奥尔福德
  (Brad A. Alford)
  斯克兰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与阿伦·贝克合著多篇关于抑郁症和认知疗法的著作。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心理健康领域很感兴趣,特别是抑郁症,因为它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却又常常被人们忽视或误解。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抑郁症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抑郁症的成因、影响以及社会层面的因素。作者用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让我能够深入了解抑郁症背后的机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抑郁症的区分,以及对各种治疗方法的详细解读,这让我对如何科学地应对抑郁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抑郁症的发生并非个体的“过错”,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让我对患者的态度更加包容和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抑郁症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刻,也更加明白,我们需要以一种更科学、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来面对和帮助那些受抑郁症困扰的人们。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健康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抑郁症这种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却又常常被误解的疾病。读过很多关于抑郁症的书籍,但大多偏向于学术理论,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直到最近,我偶然翻开了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它的标题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视角。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可读性非常强。作者并没有用太多专业术语去轰炸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亲切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他耐心解答着我心中关于抑郁症的种种疑问,从症状的细微表现到可能的成因,再到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效果,都讲解得明明白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乏真实的案例分享,这些故事真实而动人,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也更能体会到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挣扎。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对抑郁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会了如何用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去面对。
评分最近我读了关于抑郁症的一本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科普读物。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能够窥见抑郁症患者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风景,那些被阴霾笼罩,却又渴望阳光的角落。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它不是简单地将各种理论和数据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科学的知识融入其中。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将那些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挣扎,用文字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从中看到了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从最简单的起床、吃饭,到复杂的人际交往、工作学习,都可能成为巨大的负担。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抑郁症并非只是简单的“不开心”,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消耗,它会剥夺患者的能量、兴趣和希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抑郁症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明白,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抑郁症患者,给予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支持。
评分关于抑郁症,我一直想要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本质的书,而最近我读到的这本,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它让我明白,抑郁症并非仅仅是情绪的低落,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我们用科学和同理心去对待。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抑郁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细致描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理论,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抑郁症患者是如何感知世界、如何思考问题、以及他们的情感是如何被扭曲和压抑的。我仿佛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到那种被无力感、自责感和绝望感所吞噬的痛苦。这本书让我明白,抑郁症患者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安慰和鼓励,而是专业的治疗和持续的理解。它教会我,如何去识别那些可能被忽视的抑郁症迹象,如何在与抑郁症患者交流时,避免说出那些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的话语。这本书让我对抑郁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我们需要为那些正在与抑郁症抗争的人们,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评分我一直觉得,理解他人,特别是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而抑郁症,作为一种常常被边缘化和污名化的疾病,更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和关注。最近我读到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它带给我的冲击和启发是巨大的。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医学知识,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去触碰抑郁症患者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抑郁症可能存在的各种根源,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包括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他没有简单地将抑郁症归结为“想不开”或者“不够坚强”,而是详细阐述了其复杂的成因,让我们明白这是一种真实的疾病,需要专业的关注和治疗。书中对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波动、思维模式的改变,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体会到那种被无形的网笼罩、被沉重的负面情绪淹没的绝望感。这种共情的力量,让我对抑郁症患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同情,也更加意识到,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指责或漠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